【雨仁读译】:"中西文化差异”

竺校长抗战西迁贵州日记(连载第1502天)

1944年2月25日(周五)遵义,晨有霭,天有晴意,房内8.5°C。

  早上量血压,高压100,低压72。

  八点半,高学洵来谈,据知马宗裕在湄潭账目上并无舞弊之嫌疑。但其擅用米款三万余元,则无疑是有做手脚的。目前油米账目是清楚的,唯有米账上尚有七斗馀未能结清。关于湄潭员工师生相互斗殴事,高不甚了了,只知凌德洪确实是系重伤了鼻梁。他带来胡刚复关于处理此事的信函,所建议的处分,比扩大行政谈话会上定的更为严厉,处分人数较多且以开除代替退学。

  阅《思想与时代》第十一期,我校张荫麟之文章‘’论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有三点:(一)中国人对实际的活动,兴趣远在纯粹活动之上,实践的价值压倒观见的价值,而西洋,人相反。所谓实际的活动即是"正德利用厚生",《左传》之所谓三不朽是也。中国人把道德放在一切价值之上,但同时亦重视利用厚生。许多人以为西洋近二三百年来在利用厚生上有惊心夺目的成就,认定西方文明本质上是功利主义的文明,而中国人之所以落后,由于不重功利,这是大错。正惟西方人不把实际的活动放在纯粹的活动之上,所以西方人有更大的功利的成就。亚理士多德的《伦理学》以至善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真理的观玩。《大学》的至善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与国人交止于信"。中国人说"好德如好色",西人说"爱知爱天"。纯粹科学在西方形成甚早,而中国古代未曾出现。没有发达的纯粹科学,也决不会有高明的实用发明。(二)个人对家族义务、权利观念不同。(三)中国文化是内陆的、农业的、静止的,西洋是海洋的、商业的、变动的。

      (贵州的青岩、遵义、湄潭和永兴,值得每个浙大人一生当中,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地方。以上文字系由贵州浙大校友雨仁每天读译自《竺可桢全集》之1940~1946年,一天一篇,新鲜读译,与您分享,“穿越”西迁,见证校长在贵州抗战办学七年的每一天,感悟求是精神,弘扬西迁文化。误读与错漏,在所难免,敬请阅读原著。)更多连载~见【西迁情_求是心】http://blog.sina.com.cn/xiqianqing/

你可能感兴趣的:(【雨仁读译】:"中西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