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不要用爱控制我

【一句话推荐】

打着爱的控制也是一种控制,压抑你的个性,成为别人的附庸。


壹心理|不要用爱控制我_第1张图片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是帕萃丝·埃文斯,是加拿大埃文斯人际关系研究中心创始人,畅销书作家,心理咨询顾问。她在全美建立了许多工作室,为大众治疗心理创伤。

说到心理创伤。在国外,人一旦遇到诸如情感挫折、人际不和、环境不适、人格障碍之类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工作者。大多数人,尤其是美国人,都把接受心理咨询看成是自信与富有的象征,心理咨询已成为他们医疗保险中的一部分。

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Nossrat Peseschkian也指出:那些自认为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人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者,而心理健康者正是那些敢于面对心理问题的人。

【音频简介】

生活中,有各种以爱之名的伤害,父母对孩子爱的控制,丈夫对妻子爱的控制。他们是如何控制我们的呢?我们又该如何让自己摆脱这种爱的控制?

《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本书就将帮助我们了解和应对那些试图控制你的人。这本书还将告诉我们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种控制别人的欲望呢?为什么有人想改变这种行为,事到临头却总是无法自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解开我们日常人际关系的困惑和痛苦,让我们的生活远离暴力,更加和谐、幸福。

【你将听到】

1、为什么将妻子局限在家庭中是一种控制?

2、为什么说社会的刻板印象影响了控制行为的出现?

3、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爱常常表现为一种控制?

【本书金句】

1、 那些和你相处的人,以及你周围的文化环境:故事、传说、制度、教条和传统,都会给你定位,就好像除了你自己,别人都知道你是谁,你应该怎样。

2、 长期处在自我分裂的状态时,人们会成功地学会抛弃自我。他们认为自己是谁就扮成谁,喜欢自己是什么样就装成什么样,还特别愿意按照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表现自己。

3、 多数人通常会下意识地根据别人的观点塑造自我,在别人眼中他们的形象如何,这成为衡量他们自身价值的标准。

【推荐阅读】

书名:《不要用爱控制我》

作者:帕萃丝·埃文斯

译者:郑春蕾、梅子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今日一问】:你觉得自己在行为上,是否也尝试过要控制你的爱人或者是孩子?


【音频文稿】

1

大家好,这一期音频将为你讲述的书是《不要用爱控制我》。


爱,是人类最复杂的情感。它可以抚慰一切伤痛,但有时候也在制造伤痛。


因为施爱者往会将爱与控制进行混淆。比如有些丈夫明明深爱着他的爱人,但他错误地将控制视为了爱,在生活中一步步挤压妻子的自由,让她成为自己的附庸。比如,他觉得生活中很多艰难的事,自己来肩负就行,妻子只要接受就好,这是他对妻子的爱。但这种爱是这么的压抑,因为他没有将妻子视为和他平等的一方。


而即便是人类最纯粹的爱,母亲对孩子的爱,有时也表现为一种控制。因为母亲还习惯性地将孩子当作是那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婴儿,操心着他的一切。但她没有察觉到这种无意识的爱是多么有破坏性。因为她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谋杀孩子的个性。


生活中,还有各种以爱之名的伤害,但我们又如何识别出那些控制你的人呢?我们又如何让自己摆脱这种爱的控制?《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本书,就将帮助我们了解和应对那些试图控制你的人。这本书还将告诉我们,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种控制别人的欲望呢?为什么有人想改变这种行为,事到临头却总是无法自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解开我们日常人际关系的困惑和痛苦,让我们的生活远离暴力,更加和谐、幸福。


本书作者是帕萃丝·埃文斯,是加拿大埃文斯人际关系研究中心创始人,畅销书作家,心理咨询顾问。她在全美建立了许多工作室,为大众治疗心理创伤。


好了,我们马上来学习一下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三个重点来解读本书。在第一个重点,为什么有些人会有强烈的控制欲。在这里,我们会为大家介绍,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那些人有这么强烈的控制欲。在第二个重点,我们来聚焦家庭中的控制者,是通过什么的方式来控制身边的人的。最后一个重点,我们来谈谈如何摆脱爱的控制。在这个重点,带大家了解作者给大家摆脱控制关系的方法。


2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重点,为什么有些人会有强烈的控制欲。


人人都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掌控一切;人人都可能不由自主地对别人指手画脚、随意评价。


但有的人懂得校正自己的行为,适度控制,所以进退自如,生活得无比轻松。有的人却不明白这种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试图控制着身边的一切,但结果收获的是失败的婚姻、紧张的人际关系和扭曲的心灵,自己也异常苦恼。


那为什么这些人无法控制自己那强烈的控制欲呢?答案是,这些人受幻觉控制,将自己的想象与现实混淆了。怎么说?


我们总需要和人相处,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和他人建立联系。但是,有些人和别人的联系是逆向的。什么意思?正常人都是在和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纠偏对这个人的印象。但逆向联系他人的人是单方面的互动。他们一开始就对他人进行了假设和判断,虚构了一个幻想出的形象。之后,他们不会再管真实的他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只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幻想。


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就是源于这种逆向联系。他们一开始就幻想出一个“理想”孩子的样子,然后根据这个幻想,去塑造自己的孩子。从此,他们就再也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因为他们做什么都是为孩子好。即便这个过程会让孩子痛苦,他们也相信结果是好的。


其实人人都有这种幻想,这是简化认知的一种方式。比如,我们听到“祖母”一词内心总会勾画出一位满头银发,戴着老花眼镜,身材臃肿的老太太。但如果现实的祖母是一位身材高挑、披着一头乌黑长发的迷人女性,这就会让人大吃一惊。


还有对自己的另一半,我们也会幻想。两个人相爱后,双方都会将对方视为完美无缺的形象。但一般随着恋爱关系的深入,这些幻想的画面会逐渐回归现实。双方会渐渐接受对方的缺点,将对方视为一个更真实的人。但如果这个人无法分清幻想与现实的分别,而且他恰恰又比你有权力,比如你的父母和你,你的上司和你。那他就会将你塑造成他想象的样子。这就是控制的开始。这时候你和他怎么解释都没用,因为他觉得他比你本人都要了解你。


为什么这些人的幻觉会这么坚定呢?作者认为是家庭和文化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有些家庭让孩子无法体验到真实的自我。他们自然也就无法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对他人的幻觉也就从未被自己怀疑过。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童年时期。人为了生存就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环境,并对自己的环境我的天出适应。婴儿时期是人最脆弱和自卑的时期,因为他们无能。他们无法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只能仰仗于他们的父母。所以,父母的态度和评价对婴儿特别重要。比如,一个婴儿走路摔倒了,开始大哭起来。父母经常会走过去和孩子说:“又没有受伤,哭什么?”,或者走过去拍打地面,并和孩子说:“哦,都是地的错,宝宝不痛。”


这些过程都在造成一个事实:孩子的真实感觉被扭曲了。因为对他们来说,父母的评价是那么的重要。他们会告诉自己真的不痛。他们接受了父母对他们的定义,并且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如果,孩子的成长一直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会慢慢丧失是非观,也没办法体验真实的自我。没办法体验到自己的感觉,也就很难体验到他人的感觉。所以,这些人从未怀疑过对他人的幻想可能是错误的。


其次,文化中的刻板印象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他们从未怀疑过幻想是错误的。


人的一生中,不光是身边的人会定义你,你所处的文化也在规范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社会对女性的定义就显然出文化中的刻板力量。男博士和女博士在相亲市场的受欢迎程度是不一样的。男博士很乐意承认自己的学位,因为这暗示着自己有着超越常人的能力。但是女博士却很少会和相亲对象承认自己的学位,因为担心吓跑对方。这个社会对女性的价值定义和博士这个学位是扭曲的。女孩子从是孩子起就被期待是“可爱的”。但可爱存在什么价值呢?意味着被爱,被选择,被守护,隐含着对他人没有攻击性。


在家庭中,男性受文化中的刻板印象的影响,会下意识地为妻子做选择。贤淑、顺从被认为是好的妻子,而有自己想法、攻击性的妻子则被认为是不称职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妻子也会不自觉的压抑自己的想法,做一个符合社会期望的好妻子。


所以,那些保持幻想不破灭的人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这种幻想是社会塑造的。文化习俗鼓励某些幻觉的行为并使其永存。文化习俗构建了这样一种简单的逻辑链条。“你需要这么做,才能怎么样。”比如,有贤惠的妻子,听话的孩子,优越的生活,你的生活就是成功的。但这种简单的逻辑只会让你认不清自己,也弄不明白别人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沉迷在自己的幻想中,用权利去控制身边人,让他们符合你的幻想,只会事与愿违。


好了,所以说,其实人人都有控制他人的冲动,但有些人却控制不了自己的这种冲动,原因就在于他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分别。他固执的认为,现实中的人应该是像他想象的那样,所以他用权利去塑造他成为自己幻想的样子。但这种幻想本来人人都会有的,为什么这些人会如此的固执呢?有两个原因,分别是家庭和文化。家庭的扭曲教育让孩子无法体验到真实的自我。他们也就无法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对他人的幻觉也自然从未被自己怀疑过。而文化中的强烈刻板印象也让他们从未怀疑过幻想是错误的。


3

再看第二个重点:在家庭中,他们是如何控制我们的。


这里我们需要解释一下控制者的控制行为。他们控制他人不是说他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其实,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为了爱而控制的。或者,他们本来就是将控制视为爱的表现。就好像,父母管孩子就被他们认为是关爱孩子的表现。所以,我们这里说父母或者是丈夫控制你的时候,不是说他们不爱你。恰恰是他们爱得深沉才如此紧张你,控制你。但爱的控制也是控制,它没有改变你的个性被压抑的事实。


下面,我们就看看家庭中的控制行为是怎么样的。


我们在上一段说了,控制者是按自己的幻想来支配被控制者的。他们的心目中有一个理想幻想,这个幻想能给他一个安全感。比如父亲幻想一个听话的孩子,这让他觉得自己的教育很成功。又比如,孩子幻想一个优秀的父亲,他比那个现实中懦弱的父亲更能给了他安全感。而一旦他们发现现实和幻想有冲突,他们不会觉得是自己幻想得不切实际,只会指责现实中的你,为什么做不到他的期许,他们就觉得有理由为此发怒;如果被控制者还表现出逃离的迹象时,他们还会感到被冒犯,暴跳如雷。


为了保持这种控制关系,他们会下意识地使用以下三种方式来控制他人。


第一种,打击被控制者的自信心。对于控制者来说,一个有自己思想和诉求的被控制者不是一个好的控制者。为此,他不会尽一切办法去打击被控制者的自信心。通常的办法就是用消极、辱骂的方式制造心理暴力。作者在集贸市场买玉米的时候就遇到过一个这样一个例子。一对穿着体面的老年夫妇在作者前面付钱。当服务员为老太太找零钱后,老太太意外地看着服务员,原来她自己算错了价钱,以为正好。这本来是一件无所谓的小事,但她身边的丈夫却突然生气地对她大嚷:“你这个笨蛋,连一点零钱都算不清”。当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集中过来。老太太和在场的所有人一样,被她丈夫的咆哮惊呆了,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她看起来快晕过去了。


丈夫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呢?他为什么不在私下里小声问问妻子,能不能把该找多少钱算清楚?或者如果他坚持认为妻子的确算不清楚,那他为什么不自己来算呢?他不知道在大庭广众对妻子的呵斥会让她多么的难堪吗?但丈夫还是无意识选择了最坏的办法。因为他害怕妻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他希望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让妻子明白,谁才是主人。


生活中还有许多例子。当妻子想做什么事的时候,或者尝试一种新的可能时,有些丈夫不是无视就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她们。他们会说:“不要做这种无用功了,你不知道你不擅长这个吗”,“你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呢,那个更适合你”。丈夫们这种无意识的消极态度,就是在局限妻子的可能,让她可以永远在自己的身边。丈夫们还有一种常见的说辞,他们总对妻子说:“你变了,你已经不是那个原来的你了”,丈夫们的这种说辞表现得他们比你对自己更要了解自己。他们让你怀疑自己,让你去重新回到他们幻想中的你。


除此之外,控制者控制他人的第二种手段是让这个人孤立无援。社交对的人的意义不仅仅是交朋友,更重要的是在人际关系中收获自己的信息渠道,通过社交来更多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如果,一个人的信息渠道变得单一,那他的思想和认知也会变得狭隘。


而控制者控制别人,就会束缚这个人和外界的沟通和联系。当这个人和外界的联系只有通过控制者的时候,控制者就能对被控制者无所欲为。常见的景象发生在家庭中。丈夫们就将妻子们束缚在家庭中,不让她们出去工作。他们认为这是爱,因为工作这么累的事情由自己承担,而妻子就美美地在家就行。这还是一种以爱之名的束缚。当妻子想要出去做事业的时候,丈夫们会拒绝,因为他们担心你在外面接触更多的人后,你会发现他们好像不是什么都正确,不是他们的附属品。妻子越独立,他们就越害怕。他们无法忍受被控制者的逃离,尽一切办法把他们锁死在一个小空间。


第三种常见的控制手段是用命令取代询问。为了让自己的要求得到实现,控制者常常用命令的口吻来对待被控制者。他们觉得商量的口吻会让对方觉得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而命令则暗示:“按我说的做,不然你没有好果子吃。”命令同样还暗示了,对方和自己不是平等的。而询问则暗示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分离是控制者无法忍受的。所以,他们避开一切可能的询问,用命令控制他们。而如果对方试图反抗,控制者就会威胁她,要退出感情,比如用分手、离婚的方式,来威胁他们继续保持顺从。


控制者避免询问被控制者,同样也对被控制者的询问视而不见。他们不做回应是为了维持控制关系。他们的潜在逻辑是:如果我不做出回应的话,我就能假装你根本不存在。我就能继续保持假象人的存在。一旦,对被控制者做出回应,这就相当于承认了他们是独立的,不再属于自己。所以,当他被询问的时候,他先是会视而不见,如果你一再问他,他就会敷衍的赞同你,只是为了尽快结束这个话题。事后,他又会不承认自己做过这样的承诺。


好了,到这里我总结一下。家庭中常见的控制方式有三种,分别是打击被控制者信心,让被控制者孤立无援,用命令取代询问。任何时候,当被控制者们表现得可信、独立和真实时,控制者就会感到这是对控制关系的威胁,他们会尽力消除这种威胁,从而制止所有分离的倾向。他们打击被控制者的自信,让他们孤立无援、用命令的方式对待他们。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被控制者明白,他们没办法独立活着,他们是为了控制者而活的。但事实是,离不开别人的,正是控制者自己。

4

最后我们看第三个重点:我们如何摆脱爱的控制。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明白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容易被控制?


作者提出,被控制者和控制者的童年是一样的,都是在他人的定义中迷失了自己。他们的不同,只是被控制者更有权力。被控制者在童年里为了取悦父母,压抑自己的真实感觉。长大后,这种取悦他人的冲动一直留在性格中。他们认为别人喜欢什么就扮演什么样,他们已经习惯了否认自己,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依据别人的期望、观点和评价来扮演自己。而且这一切都在下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


这种依据他人评价而建立起来的自我先天不足,它没有深度,缺乏发展空间,更无法实现自己。比如一个才华横溢的哲学家,小时候如果人们总说他只会像他的父亲一样做个农民,他就会压制自己的天赋,停止自己的好奇心。最终放弃更好的可能,成为一个头脑简单的人。


另一方面,作者认为控制行为自身的隐蔽性让控制那么容易发生。在生活中,要识别出控制行为是不怎么容易的。比如,专家们的话被我们认为是权威。你去看心理医生,就是认为他们会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自己。所以,如果你身边的那个人是专家、企业家这样的权威人士,他们对你的定义,特别是在爱你的情况下,你会毫不犹豫地认为他们是正确的,压根不会想,他们是不是可能在侵犯你,控制你。


还有长期形成的习惯也容易蒙蔽我们对控制行为的识别。比如,小时候,你会相信哥哥对你的评价。因为你哥哥确实懂得比你多。过去无数次的经验告诉你,哥哥说得确实是对的。所以当你长大了,就很难察觉到哥哥其实没有任何权利来定义你。


既然知道了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被控制,那我们又该如何摆脱它呢?


作者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分清培育性控制关系和压制性控制关系。第二,抵制压制性控制关系的关键在于破除幻觉。第三,记住,没有人能定义你。下面我们分别看看这三条建议。


第一,分清培育性控制关系和压制性控制关系。有两种控制关系,一种是培育性控制关系,另一种是压制性控制关系。前者是必要的,而后者则是我们要摆脱的。


什么是培育性控制关系呢?这类控制是为了让生活更好而必要的一种控制行为。比如为了长远的利益,你和你的爱人选择暂时牺牲当下的利益。为了照顾孩子,妻子选择留在家里照料孩子。为了买房,放弃今年的出国旅行。换句话说,这种控制行为是为了双方更好地生活,从不牺牲别人。


而压制性控制行为,则是一种损害对方幸福的控制行为。当控制者试图给你套上虚构的形象,并让你按照他的意志去行事的时候,你就处于一种压制性控制关系当中。这些控制者渴望拴住别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觉得孤单。如果他们不能建立这种压制性控制关系,他们就会焦虑、绝望、惊恐、寝食不安甚至精神失调。


而分清这两者控制者的关键在于,压制性控制者不会承认真实的你,他只相信那个虚构的形象。比如有的老板经常常对员工重复同样的话,这句话就是:“你没有尽力。”但是实际上,员工确实尽了力,实际上她已经做得很好了。但老板并不会在乎你真实是什么样子,他在询问你之前就已经在脑海中虚构了你的形象。一位身价10亿的金牌销售员。所以,你做得再多也没用。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控制者觉得你和想象中的人还有差距,他就会一直控制着你往那个方向去。


在识别出压制性控制后,作者给出的第二条建议就是破除他们的幻觉来抵制控制。当你处在压制性的控制关系中,唯一的求脱之路就是打破控制者的幻觉。他们塑造你做到符合幻觉。你就大可以告诉他们,这种幻觉是不切实际的。他对你的种种认识都是一种幻想。这种对峙无疑会激化冲突,但只有将冲突确确实实地摆在控制者的眼前,他才会正视到你和他想的不一样。你要大声告诉他这种控制是一种伤害,告诉他,既然爱你,为什么还要伤害你呢?让他明白,爱就是爱,伤害就是伤害,所谓的爱的伤害仍旧是伤害。你是一个真实的人,不是他的想象。你要明白,只有当幻觉真正被打破时,控制者才会如梦初醒。


最后,作者希望你能培养这样一个价值观。那就是,没有人能定义你。正如我们所见的,很多人因为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会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相信他们更加了解自己。


但你要记住,最了解你的就是你自己。如果别人对你随意下定论,即使是轻描淡写,也说明他们在自欺欺人。他们傲慢地认为自己有多么熟悉你,其实不过是他们自己的一种自我保护,一种有能力感的假象。他们给你设下各种界限,什么你就应该呆在家里,应该相信这个,不做那个。这些都是他们的想象。


只有你才知道你自己的本性、目标、动机、想法、感觉、好恶。所以,当有人试图强行控制你时,你就可以对这样说:既然只有你能给自己下定论,你的自我认知就是你自己的专利。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是天生的,不是他人赋以的,你没有必要去证明或是解释它。你就是自己,不需要向谁证明。


5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全部内容,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首先,控制欲是人人都有的。但有些人因为将幻想与现实混淆弄得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欲。他们因为在童年接受父母扭曲的教育,无法弄清真实的自己。也没有同理心去感受别人的真实。同时,社会的刻板印象还进一步巩固这种幻想,使得他们从未怀疑过幻想可能是错误的。


其次,家庭中有三种常见的控制方式,分别是打击被控制者信心,让被控制者孤立无援,用命令取代询问。在公众场合打击被控制者的信心,就是让你明白谁才是掌握生杀大权的主人。你的尊严就是他随意践踏的东西。让被控制者处于孤立状态,是为了剥夺你了解世界的其他途径,让你永远成为他的附庸。最后,控制者用命令取代询问。当你在接受他的命令后,其实也无意认同了他的地位是高于你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被控制者明白,他们没办法独立活着,他们是为了控制者而活的。


最后,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种爱的控制呢?这里,你首先要分清培育性控制者和压制性控制者。前者是能让双方都获得幸福,是必要的。而后者是压制你的个性,是你要摆脱的。之后,抵制压制性控制者的关键是打破他们的幻想,大声告诉他们,幻想得再美好也是假象。最后,你要记住,没有任何人能定义你。别人对你的任何定性,都是装腔作势。你就是你,不用向任何人证明。


好了,《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本书就分享到这里。读完以后,你对这本书有什么看法或者见解,都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与书友们一同讨论。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选择阅读原书,获得更多新的体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本书再见。



撰稿人:阅深工作室

主播:Yoga

你可能感兴趣的:(壹心理|不要用爱控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