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未冷

月光未冷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刷《月光男孩》是在跑步时,二刷是在某个夜晚。那种喷薄而出的表达似乎只在看电影期间,之后即使重刷却找不到那种感觉,零星的只言片语,怎么也凑不出我想要的关于那个男孩的渗入骨髓的成长阵痛与蜕变。

很诚恳地说:这是一部深刻的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对于它也只能说是锦上添花,但它因此也是幸运的,奥斯卡的花环才让更多的人碰到它深刻的触角。我们必须承认,观众不喜欢深刻,在想娱乐的时候谈深刻,大概就像想吃巧克力的时候端来一盘屎味巧克力,观众宁愿吃巧克力味的屎。

真正会去喜欢深刻的也只有一小部分人,因此也难免面对巨大的压力与嘲讽。

《月光男孩》,在一个浮躁的人眼中是难以立足的。“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是影片名字的来源,“月光”、“男孩”,纯真和美的意象,使全片具有东方的意境美及心灵的高度。

当然会有很多人认为其凭借政治正确而获得的奥斯卡,但如果我们抛开“黑人”和“同性恋”这两个标签去重新认识这部电影,它讲述的仅是一个男童成长为男孩,最后到男人的故事。

《月光男孩》最有价值的地方,也许在于它的故事主角Chiron虽然是一名黑人,但它并没有套用陈词滥调的种族歧视情节来赚取观众眼泪;主角Chiron虽然是一名同性恋,但它也没有涉及任何性向歧视,搞个平权斗争。这两个标签是Chiron与生俱来带有的,它就像男女,高矮,胖瘦一样,只是每一个人的个体特征而已。它仅仅让我们代入他的生活视角,跟随Chiron从小到大,感受那个内向孤独的幼小灵魂,经历过家庭的折磨,同龄人的凌辱,和自我认知的摇摆不定,最终一步步走向成为一个男人的过程。

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成年的Chiron突然变成童年的他,小小的身体独自站在海边,蓝紫色的月光洒在他的身上,这才是影片所要讲述的:永远不要忘记,你是如何变成现在的你和你曾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月光男孩》的力量,这部电影能够触动我们内心的原因,与电影揭示出的现实密不可分——那些黑色的身体与灵魂,在冲突与和谐之中的,静态的或是动态的,有时候充满极端,有时又充满爱——那些是我们在美国的主流影院里,本应当常常见到,却很少能触及的东西。”《洛杉矶时报》评论道。

我想,在极端与爱之间,是否存在平衡?是否存在化解?贫困与暴力如何代代相传,边缘人群的困惑与脆弱距离主流世界的喧嚣是何其遥远,这些甚至比肤色更重要。Chiron除了是一个gay,一个黑人,更是一个城市贫民。美国现行政策对非裔人口并无限制,反而多有照顾。然而,Chiron要从世代相传的底层命运中挣扎出去,还是那么难。我想到了阶层固化这个冰冷的词语,阶层固化是铐镣,限制了许许多多人追求的权利,爱的权利,甚至自信地看待未来与人生的权利。影片末尾,那片蓝色的海,浮现在我眼前的只有三个字:命运感。

一些评论家声称,这是第一次,有一部关于黑人的电影,能让其它肤色的观众自然地站在主角的视角看世界——即便他或她不是黑人,不是同性恋者。主角困惑着,成长着,并没有与阶层、种族或是性取向这样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斗争,但人们可以看到每一种因素对他人生的影响,看到命运的无可奈何与夹杂在厄运之间不期然的温暖。

但,谁的人生又不是这样呢?谁又不是一边挣扎一边笑着流泪呢?也许在某个见到太阳的时刻才会觉得月光未冷……

                      ——2018•4•8晚  俣伊

你可能感兴趣的:(月光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