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下午的三国文化课上,爱岗敬业的老师讲的激情澎湃,奈何我困意难耐。三国里的大腕儿们为争夺天下,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激战并没有把我与周公的约会打断。
无意穿堂风,偏偏吹我醒。清醒之后就听见了这句话。
尚从大道来,当避之;若循西山来者,此成禽耳。
——《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带兵占领了邺城。袁尚率领自己人马回来要夺回自己的大本营。这时候曹操的一位谋士向他进言,说:“兵法中有一招讲的是,对于那些要夺回自己老窝的军队,要避开他们。因为他们的决心很大 ,殊死搏斗,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要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
这就是曹操说这句话的背景。
谋士献言后,曹操分析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如果袁尚带兵从大道过来,我们应该避开他。如果他带兵从西山的小路来,我们就可以擒获他。”
同学们不解:为什么从大道来就要“避之”,从西山小道来就“成禽耳”呢?
老师分析给我们听。
从大道来,说明他们用了全部兵力,要拼死一搏,夺回自己的领地,其士兵视死如归,战斗力很强。但是,袁尚带军队走西山,说明他给自己留了后路,并没有用全部力量来战斗,士兵的战斗力自然不强,就可以被我们擒获。
是啊,给自己留有后路,又怎会全力以赴呢?
倘若袁尚选择全力以赴去抗敌,曹操的邺城恐怕就占的不安稳了,那历史是不是就会有所不同呢?
02
初三那年,在我哭哭啼啼的哀求中,爸妈同意我转了学校。当然,学校是我自己选的。一直以来我都庆幸并感谢当时果断且勇敢的自己。
那应该是我人生中有转折性的一次选择,它决定了我是否能考上重点高中。
在学习上,爸爸妈妈一直以来都十分支持我。但那次转学的困难不是联系学校,而竟然来自他们的阻挠,这是我没有万想到的。
少不更事的我在狭隘的心胸中升起一股怨气。他们的不支持,在我看来是他们在介意转学的借读费和生活费。
我是个执拗的孩子,决定了就要去做。各种保证和哭哭啼啼的哀求后,爸爸妈妈同意陪我到新学校考察一番。开心之余,对自己是否能适应新环境的担忧也随之而来。但我又怎能表现出来。
许是觉得我见新老师时的表现良好,许是受不了我的各种纠缠,爸妈同意我转学。与父母的这番较量以我胜利而告终。
临近开学,心里激动在所难免。爸爸找我谈话。他说,这是升学最关键的一年,新环境适应需要时间,若是不适应,再转回来更是麻烦和浪费时间。无奈我“去意已决”。他便依我,希望我好好把握。
然后知道了他起初阻挠的原因,担心我会像邻居哥哥一样陷入两难境地。转到新学校不适应,转回原来学校不合适。我再三保证自己不走回头路,去了一定可以适应,我拒绝了他再找学校给我备用,我不需要。
抱着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我到了新学校。作为借读生真的很难融入到他们原有的大集体中。在学习和生活中,真的是有种种不适应。可是想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能做的只有全力以赴,便立刻全身充满干劲。
往前冲的我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在坚持,而是我知道我身后没有退路,只有前面这一条路,别无选择,只有全力以赴。
在填写志愿时,两栏里我慎重的写下了心仪的高中,这一次,我依旧没有听亲戚朋友的劝阻,写下一个普通高中备用。因为我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而且决不妥协将就。
结果自然是我如愿以偿,很庆幸那时坚定执着的自己。因为喜欢,便不遗余力的追求。
03
没错,“进可攻退可守”确实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可偏偏有时候,影响我们奋力往前、全力以赴的不正是那“退可守”的想法吗?
楚汉相争时,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一万二千人马。为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二十万大军向河边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潜伏的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前后夹击大败。
没有了退路的汉军浴血奋战击败了赵军。这就是全力以赴的力量。
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在全力以赴的境界中发挥出来的你会令自己都惊讶。不逼自己一把,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留了后路 还怎么全力以赴?
我是云起,喜欢文字,喜欢表达,更喜欢喜欢我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