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是否你有这样的经历:正在看一个喜欢的电视剧,中间突然来了广告,虽然对这种插播的广告极为反感,但是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看完。因为电视的剧情在高潮处被切断,取而代之的是广告,你又舍不得换台,生怕错过剧情的关键部分。于是你只能忍着,一条、一条、又一条的……直到看完第N条后长叹一声:“怎么还没完呀?”
不得不说,这广告商实在是精明啊,插广告的时间拿捏得十分准确。其实说白了,就是广告商把观众的心理拿捏得死死的,让你欲罢不能而已。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不去做、不完成似乎就心有不甘。仔细想一想,记忆中最深的人,是不是没有结局的那一个?最喜欢的口红是不是在购物车里放了很久没有买的那只?印象中最漂亮的裙子,是不是橱窗里没有买下的那条?最近心里一直悬着的,是不是那些你还没完成的任务?
在工作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早上开会刚刚在备忘录上记下了重要的事情,但是到最后忘记了。因为我们以为记下来就完事大吉啦,紧绷着的神经松弛下来,最后连备忘录都忘记看了。在打电话之前,我们能清楚的记得想要拨打的点化号码,但是打完电话以后却想不起来刚才拨过的电话。上一秒还清楚的记得自己要去干什么,可当下一秒走出去的时候完全记不得自己要干什么。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一种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的心理现象引起的。
1927年,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做了一系列有关记忆的实验。
他给参加实验的每个人布置了15~22个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比如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将一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珠子按一定模式用线串起来,完成拼板,演算数学题等等。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时间是大致相等的,其中一半的任务能顺利地完成,而另一半任务在进行的中途会被打断,要求被试停下来去做其他的事情。在实验结束的时候,要求他们每个人回忆所做过的事情。结果十分有趣,在被回忆起来的任务中,有68%是被中止而未完成的任务,而已完成的任务只占32%。这种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的现象,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在心里产生一个张力系统,这个系统往往使我们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工作没有完成就被中断的时候,这种紧张状态仍然会维持一段时间,使得这个未完成的任务一直压在心头;而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了,那么这种紧张的状态就会得以松弛,原来做了的事情就容易被忘记。
蔡加尼克效应说明,当心理任务被迫中断时,人们就会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从而产生较高的渴求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珍贵;而轻易就能得到的,就会弃之如敝屣。
对于一个人也是如此,尤其是孩子,不能让他的愿望过早地得到满足,因为得到了就不会再珍惜了。所以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需要的不是灌输式的教育,而是启发式的教育。并且分阶段的进行讲解,让孩子们在听讲的过程中意犹未尽,就像广告商对我们做的一样。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激发孩子的主动思考能力,锻炼思维。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所思考的内容长久的留在记忆中。
其实这也符合人的记忆规律,人的大脑总是记住一些需要加工的内容,将它放在工作记忆中,就像电脑的内存一样,而对于已经完成和将要完成的事情却有意的去遗忘它。
蔡加尼克效应用得好,孩子对知识念念不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孩子是一张白纸,需要家长用知识的画笔去描绘。但是,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否则会让孩子对知识产生厌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有些家长和老师喜欢连续不断地讲授知识,虽然这种精神让人敬佩,这种心情也可以理解,但其效果却常令人不敢恭维:讲到哪里,孩子就忘到哪里,甚至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呢?
主要是因为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而老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此外,还有另外一个微妙的因素,那就是许多家长和老师不知道“蔡加尼克效应”的作用,所以不会运用心理现象,不会运用技巧。家长和老师如果谙熟这种效应的特性,就不会酒滔不绝地讲个不停,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了。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微妙的心理机制应用到教育孩子上来,让孩子开心地学习。
按照蔡加尼克效应,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教授知识还是进述做人的道理,在讲到关键处不妨稍作停顿或者让孩子谈一下看法,这样孩子就会对知识或道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这个关键点产生深刻的记忆,提升学习效果。事实上,突出关键点的方法很多,可以重复强化,可以详细述等,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戛然而止不再讲解,这使孩子的求知欲受到阻碍,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迫不及待的求知心理,最大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他的求知欲被激发,这时候的教育效果就会比较理想。为什么这种半途而止的讲解要比滔滔不绝地讲解更利于教育孩子呢?原因在于后者所引起的张力系统业已松弛,而前者所引起的张力系统则仍在继续。可见,蔡加尼克效应在教有孩子时有重要意义。家长应积极加以开发与应用。同样,教师在讲课时若能够运用蔡加尼克效应,也会捉高讲课效率,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探索求知欲。突然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故事高潮中戛然而止,让学生对接下来要讲的重点念念不忘,如饥似渴。在学生探索、思考过后,再予以讲解,这样在记忆中已经重点加工过,才不会马上遗忘。
所以,蔡加尼克效应提醒家长应该注重挫折教.必要的时候给孩子一点打击,相反的孩子会对这一挫折体验深刻,加工记忆后久久回荡在脑海,对孩子的成长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而对于教师,应该学会在课堂上设置悬念,就像我们看电视时候的插播广告一样,最大限度的加工孩子们的学习记忆,突出课堂教学的效果。就拿小学六年级科学《变色花》这一课来举例,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看到题目后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尽情的说出疑问,再带着问题去学习。
变色花实验是这样的:做好一朵纸花,先用毛笔在“花瓣”上抹白醋,在叶子上抹碱水,再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纸花变成了什么?实验结果:纸花的花瓣变成了红色,叶子变成了绿色。实验结论:像白醋这样,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碱水这样能够使紫甘蓝汁变绿的物质叫碱性物质。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在纸花上涂抹完白醋和碱水以后,可以暂停一下,让学生大胆假设,喷上紫甘蓝水以后这朵花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请学生回答。那么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征和对实验结果的强烈求知欲望,那么学生对暂停后再教授的内容记忆更加深刻,更加念念不忘,因为暂停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达到了顶点,所引起的张力系统处于紧绷的状态,故而记忆效果好,教学成果明显。
对于家长来说同样适用,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对应的教育方式,再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适当取舍,有的放矢。那么,对孩子来说既有开明的父母,也有优质的教育。
要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得找准方法和策略,一步步超越,一点点成长,运用好蔡加尼克效应,让孩子在起跑线上飞奔,对所学知识念念不忘。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父母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也许会让孩子心生自卑,但利用好心理技巧却可以让你的孩子赢在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