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进步,都源于分工。
分工使同样人数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原因有三:一,每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技能得到提升;二,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消耗的时间;三,大量精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胜任多个人的工作。
由于分工的存在,各行各业的产量大幅增加,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连最下层的民众也能普遍过上富裕生活。
分工带来如此多的利益,那它的起因是什么哪?
它并非人类智慧的产物,而是人性中的互通有无、以物易物、互相交易的倾向导致了分工的出现。
想达成交易,就必须利用每个人的利己心态,告诉他们你想让他们做的事对于他们自身同样有益,那就能轻松达到目的了。
正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契约、交换和购买来满足自己的绝大部分需求,所以才从这种相互交换的倾向中产生了分工。
分工是由于个人之间的差异出现的吗?
事实上,个人的天赋、资质差异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多数情况下,与其说是成年人在不同职业中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导致了分工的出现,倒不如说是分工造成了这种结果。
分工与市场范围的关系是什么?
因为交换引起了分工,所以分工的程度势必要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如果市场过小,就无法鼓励人们毕生致力于一项专门的业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能拿自己的剩余劳动产物随意换到自己需要的别人的剩余劳动产物。
由于水运开拓出了比单一陆运更为广泛的市场,因此各行各业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地最先出现于沿海沿河一带。
分工一旦形成并完全确立,一个人自己的劳动产物便只能满足其欲望中极微小的一部分。他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产物同别人的剩余产品进行交换,来满足自己的大部分欲望。这样,每个人都要靠交换生活,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所有人都成了商人,而社会也渐渐成为所谓的商业社会。
但在分工产生之初,这种交换力在发挥作用时往往捉襟见肘。甲持有的剩余物品并非乙需要的,所以交换常常无法进行。
一些有思想有远见的人,他们为了避免这些不便,自然会想到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这种物品并非自己劳动产物,却可以拿去和任何人的劳动产物进行交换而不被拒绝。
先后有各式各样的物品因为这个目的而被人们想出并加以利用。有贝壳、牲畜、铁钉等。
但是,出于种种不可抗拒的原因,几乎所有国家的人们都渐渐决定使用金属而不是其他物品来做交换的媒介。
不同的国家使用过不同的金属来作为交换媒介。有铁、铜、黄金和白银等。
生产金属的人也是分工的结果,他们生产的金属也是一种产品,也具有价值,他们用生产的金属交换别人的剩余产品,只是他们的这种产品最后成为了市场上能够普遍流通的产品。
这里也许有人会想,生产金属是很好的分工,都去生产金属好了。但事实上,生产金属并不比生产一头牛或一件衣服更容易,所以人们还是依据自己的特长和生活环境进行着自己的分工。
使用金属有两种不便:称重麻烦和鉴定困难。常常有人受到很大的欺骗。
所以,为了消除弊端、方便交易,进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所有较为进步的国家都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将商品交易中流通广泛的某些特定金属定量分割并打上官方印记。于是,铸币制度和被称为造币局的国家机构就出现了。
铸币的名称,最初表达的似乎是其中含有的某种金属成分的量。古罗马名为阿斯或庞多的货币里含有纯铜1罗马磅。但后来,各国都逐渐消减了货币所含贵重金属的真实分量。例如法国的磅和便士大约是从前的1/56。
国家为什么会这样?
用一克铜以前制作一元的货币,现在用一克铜却能制造100元的货币。那99元就是多出来的国家财富。用这个财富国家可以修陵园,吃喝玩乐。那么货币越多越好吗?肯定不是,货币在刚能满足市场交换需要或者略有剩余的时候最好。大家都积极生产,赚钱换取别人的剩余价值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当市场流通货币太多时,人们就会发现货币不值钱了,贬值厉害,一方面会打消生产的积极性,因为产品卖出去赚的钱买的东西更少了。在市场混乱的情况下,大家都不再相信政府,所以政府公信力失去,经济也就没法发展了。大家只相信真金白银,而不相信政府的货币了。
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政府
个人
向国外借款是如何运行的?
一个人的贫穷或富有,依其享有哪种层次的日常用品、便利品和娱乐品而定。而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一小部分是靠自己劳动生产的,绝大一部分必须要仰仗他人的劳动。如此一来,一个人是贫是富,就要依他所能够支配的劳动的多少而定,也就是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所占有的自己不想使用的、而想拿去和他物进行交换的某种物品的价值,就等于他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所以劳动才是衡量一切商品内在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任何一件物品的真实价格,即某人欲获得这件物品需付出的实际代价,包含了为得到他而承担的辛苦和麻烦。对于既得某件物品又欲以其交换他物的人来说,它的真实价值,等于它能为自己免除并转嫁到别人身上去的辛苦和麻烦。
用货币购买到的,或是用货币交换到的物品,实际上都是用劳动购买的,和我们通过自己劳动生产没什么两样。世界上任何产品,在最初都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
虽然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通常衡量商品的价值并非依据劳动。对于两种不同的工作,很难比较他们的劳动量。因为这不仅要比较两种工作耗费的时间,还要综合考虑其难易程度和精细程度。
另外,因为商品主要是与商品交换,而不是与劳动交换,所以还是商品与商品比较的情况多,商品与劳动比较的情况少。
但是,当物物交换被淘汰,货币成为商业上通用媒介之后,商品就大多与货币交换,而很少与别种商品交换。
由于谷物地租和货币地租随着时间的变换变化很大,所以,劳动才是唯一普遍的、精确的价值尺度。
(文章中并没有解释谷物地租、货币地租、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等概念,所以只能从上下文中推测这些概念的含义。)
(看到这里逻辑有点混乱了)
由于一切买卖行为是否合算最终是看商品的名义价格或货币价格,而且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交易都是如此,所以,名义价格比真实价格更被人们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制尚未形成之前,人们似乎把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当做物品交换时的唯一标准。
当然,对于两种不同的劳动,还要考虑到其艰苦程度的差异。或者说,如果某种劳动要求从事者有非凡的技能和能力,那么为了提现对这个劳动者的尊重,自然要给他的生产物定一个超越其劳动时间所应得的价值。
(其实,也不单单是对有非凡技能和能力的劳动者的尊重,因为在交换过程中,如果一个人能制作一双坚实耐用的鞋子,但是交换的时候他的鞋子不能够满足他日常生活需要,他就不再做鞋子了。反而,如果有人感觉这个鞋子的价值很大,就会在交换中愿意付出更多的产品,这样做鞋子的人才会继续从事这项工作。一个产品的价值更多的是个交换过程中形成的。)
在原始社会状态下,全部劳动所得都归劳动者自己所有。一种物品能够交换或者支配的劳动量,一般只取决于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量。
(在原始社会中,大家的劳动所得会集体公共所有,大家没有私有财产。只有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大家的劳动所得才归自己所有。个人认为是先出现部落,大家财产共有,然后出现私有。)
一旦有人积累起资本,便会将其投放到劳动者身上,提供原材料和生活资料给他们,让他们干活,以期通过售卖他们的劳动生产物或者借助他们在产品上的劳动附加值来获取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全部生产物不再完全归劳动者所有,而要和他们的雇主分享。而且,任何一种商品所能交换、支配或购买的劳动量都不再由生产这种商品耗费的劳动量单独决定,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为支付劳动工资和提供劳动材料而投入的资本。
土地变成私有以后,劳动者就需要把获得的一部分自然产物交给地主。这样,地租就构成了商品价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在任何一个社会,商品价格最终都要被分解成这三个部分中的一个或多个。(劳动、投资和地租)在进步社会,这三者则或多或少地都参与了绝大部分商品价格的构成。
(商品价格中还包括技术、稀缺性等等成份。例如商品专利就会影响商品的价格。)
任何一个依靠自身资源获取收入的人,仰仗的必定都是自己的劳动、资本或土地。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叫工资, 通过资本运作获得的收入叫利润。有资本自己不用,转借给他人,以此获取的收入叫做货币的利息或使用金。完全依靠土地获得的收入叫地租,归地主所有。
在每一个社会和他的临近区域,各种劳动领域的工资以及各投资领域的利润都存在着一个普通率或平均率。
我们可以把这种普通率或平均率称为当地在某一时期通行的工资自然率、利润自然率或地租自然率。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恰好和它在生产制造和运输过程中按照自然率支付的工资、地租和利润相等,那么,这种商品就可以被认为是按照自然价格出售的。
我们通常把商品出售时的实际价格称为它的市场价格。
如果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应量小于它的有效需求量,那么愿意支付商品自然价格的人就得不到他们所需数量的供给,而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宁愿支付焦高的价格,也要得到这种商品,于是便在需求者之间产生了竞争,市场价格也自然而然地升到了自然价格之上。价格上升的幅度由商品的缺乏程度、竞争者的富有程度和奢侈程度以及由此引发的竞争激烈程度决定。
反过来,如果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应量大于它的有效需求量,这时商品就无法全部售出给愿意支付商品自然价格的人,其中一部分必须降价出售。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商品的总体价格随之跌落。于是,商品的市场价格或多或少地低于自然价格。价格下降的幅度,由超出需求的那部分商品引起的卖方竞争的激烈程度决定,或者说,由卖方出售商品的急切程度而定。在超出需求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容易腐败的产品比耐久性产品更能引起卖方的竞争。
丰厚的劳动报酬即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必然结果,也是国民财富增长的自然表征。与之相反,贫困劳动者生活资料匮乏是社会停滞不前的表征,如果劳动者食不果腹,也是社会迅速倒退的表征。
什么是经济增长?
首先表现在投资领域,即投资多了,投资多然后就业机会就多,在劳动力一定的情况下,雇主就会形成竞争,以用更高的工资吸引人才。这样经济就增长了。
论资本利润
资本的增加,一方面使工资提高,另一方面又使利润减少。如有许多富商投资同一行业,那么他们的相互竞争自然会促使这一行业的利润减少。在同一社会中,如果各种行业的资本都这样增加了,那么这种竞争必然使所有行业的利润趋于减少。
(这里的资本指的是整个行业的资本,不是指单个资本家为扩大生产规模而增加的资本。单个资本家扩大生产规模往往会提高单个企业的利润,这种利润一般是远远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
虽然无法确定过去和当前的资本的评论利润,但从货币的利息上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大概。在利用货币获得的利益更多的地方,通常会对使用货币支付较高的利息。在利用货币获得的利益较少的地方,通常会对使用货币支付较低的利息。由此我们断定,一个国家资本的一般利润,必然会随着市场一般利率的变动而变动。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国家想支持某个行业发展,就降低该行业的货币利息,反之则增加货币利息。其实这是个动态过程。)
影响劳动者工资和资本利润的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第一,有令人愉快的职业和令人不愉快的职业之分。第二,从业前学习有的难,有的较为容易,而且培训费用有高有低。第三,工作有的本身很安定,有的不安定。第四,职业中的工作职业有的很重,有的较轻。第五,有的职业容易成功,有的却很难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