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Motherboard报道,一组研究人员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法预测世界杯结果,西班牙和德国是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最有可能的获胜者。这个结果,来自一个模拟了10万次世界杯球赛的人工智能。
好吧,章鱼保罗未尽的事业,已经被人工智能接棒了。至于准不准,世界杯结束的时候就知道了。
话说,隔壁老王,哦!是某些互联网大佬,已经在此次世界杯上派出了自己的人工智能解说员。
据说有点结巴,但认球员、看脚法、判球路,相当精准哦!
但,人工智能现在可不仅仅是在世界杯上蹭个热点了,它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皆能的十项全能高手了。
不信,接着看下去。
我们将揭开人工智能的所谓三大不解之谜:
1.人工智能如果写了本畅销书,稿费给谁?
2.人工智能会让人类事业吗?谁最先失业!
3.除了拔插头外,人类怎么迎战人工智能?
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了整整一年后,人们对人工智能作品的恐惧感越来越强了。
这本诗集被媒体报道称畅销书,但实际可能就是那样。至少我在京东上看到销售页上的评论也就100条(没有实际评论,应该是购买默认评论了)。
还没我的书销售页上的评论多,先沾沾自喜一下,然后毫不犹豫的下了个单,2本。
不为别的,这可是“历史上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创作的诗集”,不管有没有可读性,但一定非常有收藏价值。
结果,我弄到了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版本,坐等升值。
不要去想稿费给谁了,那就是“电费”
自从2015年10月,鲍勃·迪伦扛着他标志性的吉他,和IBM Watson进行了一场愉快的“谈话”后,我就再也不怀疑AI能够干好文艺工作者这份职业了。
理由很简单,Watson给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个段子手式的评价:“鲍勃·迪伦先生,您的歌曲中反映的是两种情绪——流逝的光阴和枯萎的爱情。”
精准而点穴,他读懂了。你甭管他怎么懂得,这就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活,换了是人类自己,也是如此。
许多文艺评论人或许长篇累牍的大段废话式的赚稿费文字,远没有真正搞懂鲍勃·迪伦其人其事其梦。
接下来一个问题就很现实了,一旦AI这个文艺青年出了个畅销书,稿费给谁呢?
很多人从法理、伦理或各种理上,给出了不同的解答。但在我看来,答案没必要那么复杂:稿费即电费而已。
或许有人会说,那之前谷歌人工智能还能进行绘画创作,有画作被拍出了8000美元高价,这“电费”未免太贵了吧。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如果有人乐意付费购买,无论是图书还是影视频,又或产生了流量广告,收益交给负责维护和开发Ta的团队即可,至于是作为电费还是作为技术升级、维护的钱,实在不需要外人操心。只管考虑后续作品是否值得花钱,就好了。当然,如果被认定侵权了,赔钱也是必须的,这也是监护人负责。
电费,不仅仅是用了多少电,还有负责维护AI的大活人的人工+智能。人工是简单劳动、智能是复杂劳动,这都是养活AI的成本。
不要去想谁会“下岗”了,这只是“清场”
很多人很害怕,AI在创意行业里的插足,可能导致人类下岗。
至少首先在速度上,确实玩不过。
能看图写诗的小冰,可以在短短不到10秒钟的时间里,便写出260首诗。
这估计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遇见,也只能说一声服字。当然,在不比较品质的前提下。不过,如果比品质,即时作诗一道上,AI完虐一般的作者,倒是没啥问题。
同样是速度,美联社使用Wordsmith,1分钟最多可生成2000篇报道,这或许还只是简单的消息写作。
可在财报这种需要高度理解的资讯层面上,它每季度也可以产出3000家公司财报分析,这就足以让人惊讶了。
结果呢?很多人就莫名的害怕起来,怕被端了饭碗。
诗歌我不懂,不过我知道,除了少数天才横溢的七步成诗(其实急就章,往往会有点打油),大多数还是遵循“推敲”二字。
至于速度和产品,就没什么特别多好说的。高产的乾隆,一生4万多首诗的体量,堪称古典派写稿机器人,然后呢?大多也就是薛蟠体。
你还不能说他不合格律。这方面的训练,他并不欠缺。
话说,越是按照大规律、大数据去挖掘创意或写诗词,都难免沦为“寻章摘句老雕虫”。
更不要说类似杜甫这种喜欢写拗句,动不动不按常理、不按平仄,却写出千古名篇的人物。
严格按照规则来作诗的AI们,真就是拍马也没办法追。
或许,诗词这种跳跃性太大、灵活性和规矩性常常冰火两重天的文创领域,还不是AI容易生存的空间。
其实,大多数文字工作者,也很难真正杀进去。所以换个简单的,再看看:
新闻写作,显然就是非常规范和标准的文字领域了,秒杀似乎已经注定。但在愚看来,这是一个大好事。
因为这可以杀虫。尤其是在自媒体泛滥的当下,新闻写作(含自媒体写作),其实成为了一个“老雕虫”泛滥的世界。
除去一定要记者现场采访的部分,大多数新闻稿件其实并不复杂,尤其是消息,几乎就是一道三五百字的5个W完形填空+名词解释。
结果呢?可以想象的未来是,记者前方发来5W,后方AI就填空完毕发布;之后记者持续跟进,后方AI全网搜集相关资料,协助记者进行分析和材料组织……
人类提供观点,AI负责写作,不管是消息写作,还是深度报道,或者是热点时评……
这才是真正把资深记者的战斗力发挥到最大、解放他的双手、重点在于开发大脑的AI新闻玩法。
至于那些自媒体裱糊匠、各种标题党取胜的家伙,没有了时时蹭热点的速度后,要么被淘汰,要么就升级自己的大脑,用思考取胜。
本身,没有温度、没有思想、只有一堆资料的新闻信息和其创作者,就是该被淘汰的。这就是清场,把“劣币”驱逐出去,留下的是最顶尖的人类“良币”和能做好辅助的AI们。
至于下岗再就业的方向,没啥好说的,自谋出路而已。如果我被淘汰,我也不会怨天尤人,大不了从码字的变成码砖的罢了。
总有能作为的地方,当然,最好的作为,就是如杜甫的拗句那样,把规矩做底蕴,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不要去想怎么“创造”,好好想创意
别的领域不好说,在创意产业,AI的加盟,绝对是好事。
最大的好处是让效率直线提升,让真正优质的文创者,创造精品的频率更快,当然,成本更低。
本来,文化创意这个领域,就不该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更应该是万分之一的人类,往创意创造和文化的金字塔顶端爬行的过程。
如果用上AI,或许以前要一百年才能爬的巅峰,现在能快上那么一丢丢。
举个例子,4月25日,国内知名人工智能企业商汤科技发布了一系列新品,其中SenseMedia智能图片视频审核平台的2个功能颇为有趣:
一场90分钟的足球比赛,能快速剪辑成3分钟的破门集锦。如果有需要,可变更条件为射门集锦,或是十佳任意球集锦,又或者是头球、角球精彩回放;所有的特效叠加渲染整体时间不超过10毫秒……
你不要把这个当做一个成品,而是当做一个毛胚。啥样的毛胚呢?就好像你是一个画师,按照你的习惯,独家的颜料已经调好,腌料中的鸡蛋清比例都是标配。接下来,你只要去画就好了。
或许这个比喻并不一定恰当。但是对于做剪辑的“金剪刀”来说,前期的繁琐、简单劳动被搞定,自己只要好好看一场球赛,然后开出若干搜索条件,激发自己的创意,就好。
至于那些拿现成的AI剪辑素材去发布的,没啥前途和钱途。
相类似的,很多文化创意行业,都可以把AI运用进来,先别去管自己要创造什么,先用AI帮忙搜集好“素材”,这时候创意的天马行空,就有可能落到实处。
然后,一个别具一格、不一定很规矩但却很文创的非量产化好物,才有可能真正问世。
让文创者在这样的“省力”下,获得更多次迭代的机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创意上,而不是去搬砖,省下来的艺术生命时间,才有可能让冲击巅峰变得更有希望。
毕竟,很多时候,除了天赋以外,时间不够了也是许多搞文创的人,最痛苦的事。
暂停,咱们还没说完。
除了时间外,还有金钱。钱不够,也烦人。但AI能解,就看你怎么用:
继续举例:一个人如果要把《格林童话》全部讲了可能需要至少40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花费大概6万块钱的录音成本。而对于小冰来讲,它大概只需要6分钟的时间,用1毛钱左右的成本就能把故事读完。
接下来,做童书的、做音频的、做朗读者的、做综艺节目的、做少儿英语的、做PPT课件的、做发声娃娃的、做各种可能想都想不到的文创产(作)品的人,开开脑洞,想想这个东东,你能拿来怎么用?
不用考虑钱,可劲的造就是了……
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