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后一章阅读笔记。
1.作为技术的媒介
先进媒介技术常常率先在与政治相关的领域中使用,尤其是战争中。
2.麦克卢汉的修辞和认识论
作为技术的媒介,人们多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研究。管理学派的实证研究把媒介的影响等同于媒介内容影响,发展起了效果研究的传统。伊尼斯和麦克卢汉发扬光大了多伦多学派,把目光真正投向媒介本身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修辞不仅使真理更有效,修辞本身就创造真理。麦克卢汉的修辞方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界面的,并置的,象征的,马赛克式的”。简单来说,就是摒弃实证主义的和讲求逻辑分析的表述方式,采用文学的联想表述,把在常识上缺乏直接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从中归纳出被人忽视的模式和规律。
麦克卢汉采用伊尼斯开创的这种“界面式”的象征修辞方法,还有一个独特原因:他认为逻辑或者“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印刷媒介时代的思维方式。或者说,传统学院派的修辞方式本身就是印刷媒介的效果之一。
麦克卢汉说,人们怀疑媒介对社会的重大影响本身,正是媒介的影响之一,即媒介导致的麻木令人们“明可察秋毫而不见舆薪”,看不见媒体对社会的冲击。
他的观点: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延伸意味着截除。电子媒介使人的中枢神经的延伸(人整体的延伸),中枢神经的截除则意味着全身的麻木。媒介决定着我们感觉世界的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自身变成了我们观察的东西。一个媒介成为另一个媒介的内容。
我们传播的内容,其实只是在重复着千百年前人们已经说过的东西,而真正不同的,正是我们所使用的媒介。
为什么麦克卢汉本人不会受上述影响,能够发现“媒介即讯息”这一隐蔽的规律?
主观原因:艺术家与普通大众不同,不会随波逐流,能够在社会大环境中制造自己的“反环境”能敏锐觉察到一般人无法感受到的微妙环境变化。客观原因:电子媒介时代来临。
英语塑造了使用者的感知和思想感情习惯(比如英语中写地址是先小后大,而中文则是先大后小)。
3.媒介——感觉——社会:对社会变迁的一种诠释
麦克卢汉最著名的一个论断是“媒介即信息”。它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延伸——都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环境,对“整体的心理”和“社会的复合体”产生影响。媒介是社会交往的信息。
不是人在使用媒介,是媒介在使用人,当我们使用某一媒介时,不由自主地形成了对它的依赖,按照该媒介的框架和感觉方式来感知世界,一个时代的主导性媒介塑造了这个时代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社会的所有的方面。
他认为听觉时最理想的和最平衡的感知世界的方式,他是全方位的(可对比视觉)。只有整个人身都得到延伸(如电子媒介),社会才会进入一个理想状态。
字母表不仅导致了理性,还导致了西方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转变。有了书籍后,人们不必通过口语获得所有的知识。演讲、讨论、问答逐渐被静默的阅读所代替,人类可以独立地获取经验和智慧,不必和他人一起亲身体验世界也能获得知识。
电子媒介,让人类重新走向整体化。把部落扩大到整个地球——地球村。电子媒介光速的传播速度,另空间已经不再成为障碍,原因和结果已经很难区分,很可能通过电子媒介,远方的人比你身边的人更了解你。
麦克卢汉以感觉为中介,建立起以媒介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轨迹:主导媒介影响了人类感觉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反过来塑造了社会的形态与结构。媒介发展:口语——拼音文字、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分别对应着部落文化时代——脱落部落文化时代——重新部落化时代。
麦克卢汉也谈到电子媒介的危险,因为中枢神经的延伸,人更容易成为媒介和工具的附属品和伺服系统。
麦克卢汉还有衡量媒介和文化的新尺度,冷和热。比如,报纸是热的,电影是热的,广播是热的,电视是冷的,电话是冷的。(书籍需要超脱冷静地阅读,电视需要靠近参与。)(我理解为一种媒介的热或者冷,是对应参与者或者受众的冷与热。)
4.麦克卢汉论媒介与文化
他把“公众”看成是印刷媒介的产物,而把“大众”看成是电子媒介时代的产物。公众是一种附加的结构,大众结构要丰富得多,它能够完成整合和创造的活动能力,不知要比公众高出多少。
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建构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想到VR。)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其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而越来越取决于他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
电子媒介的出现,不仅使商品日益符号化,连政治也无法避免,其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如何做,而是如何说。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全球化意味着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时,不再从本地的语境出发思考,而是从自己缺乏直接联系的更大的语境出发进行审视。
5.麦克卢汉之后的媒介研究
波斯曼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我们思考,感知,谈论和表现身边的世界时,不是站在传播媒介之外,而是处在传播媒介的符号结构中。
梅洛维茨研究的焦点是电视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他借助麦克卢汉和戈夫曼的理论,有说服力地将媒介,空间,情境,行为几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得出了媒介对个人和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结论。
媒体等同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媒介对人的影响不仅限于内容,媒介本身也会对我们的感觉产生影响,每个人在潜意识里,会把媒体与真实的社会混为一谈。
感想:
最后一章读起来有点受鼓舞,当能透过文字理解麦克卢汉的观点时。这也可以理解了为啥晨读到最后S要给大家分享一首诗。
部落文化时代——脱落部落文化时代——重新部落化时代。这还可以让人有别的思考,书里提到的字母表的发明,使用文字,导致人理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这其实是处在第二阶段,这里可以延伸出来的是,这样的媒介时代让人们理性,人们可以独立地获得知识,这反倒都是印刷媒体时代的优点,从受众的视角,相比较今天的电子媒介时代,能让我们更理性的,都值得我们重视。
比如,写作是把脑袋里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化成理性的文字,通过写作把混沌的脑袋梳理清楚。这样做对一个人无论怎样都身处媒介影响中的个体来说(媒介即信息),意义非常大。对自己的价值也要远大于去做成一个10万+的公众号。还说了怎么都感觉到哪里不对劲,比如,写作本来是照亮内心的行为,却看到周围都是用来圈粉圈钱。
学习麦克卢汉思考问题的方式,“他认为逻辑或者“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印刷媒介时代的思维方式。或者说,传统学院派的修辞方式本身就是印刷媒介的效果之一。”所以,他给自己主动创造一个“反环境”。跳出来去思考是什么在影响你,保持距离,给自己一个不被打扰的,用来思考这些问题的空间。
也可以尝试交给孩子这样的思考方法。这里想到怎么引导孩子写作文,先试试从“记一件小事”开始,不要求有多积极正确,只需把她记得的这件小事描述下来就好。想到一个妈妈晒自己的女儿哭着写完的作文,作文里发生的事小女孩非常不开心,因为没有参与游戏,但妈妈要她把结尾改成,虽然我没有参加游戏,但看到她们玩的开心,我也挺开心的。
麦克卢汉说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商品日益符号化,会让人想到个人品牌。但如果继续问,更重要的是什么,会想到虽然在电子媒介时代可以让一个人快速建立个人品牌,即快速在消费者头脑中营造形象,但更重要的也应该是先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没有自己的独特,深刻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