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研读》97:河渠书(二)


          河渠书(二)


《<史记>研读》97:河渠书(二)_第1张图片


当时郑当担任大农之职,他对武帝说:“从关东漕运来的粮米等物资沿渭水逆流而上,大约要花费六个月的时间。漕运水道长达九百多里,费工费力,运行艰难。如果从长安到渭水修通一条河渠,沿着南山而下,到达黄河才三百多里。这是一条直道,漕运起来容易,时间上可节省三个月。河渠经过的地方有良田一万多顷,可以借水灌溉。这项工程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又能灌溉关中农田,百利而无一害。”

武帝准奏,命令齐国水工徐伯负责工程实施,征发军卒数万人开凿河渠,历时三年建成。河渠使用后,果然十分便利。以后漕渠多了起来,河渠附近百姓得以灌溉田地。

以后河东太守番系说:“从关东向西漕运来的粮米,每年达到一百多万石,尤其要经过砥柱险地,船沉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费用巨大。如果能够开凿河渠引来汾水灌溉皮氏、汾阴一带的土地,引黄河水灌溉汾阴、蒲坂一带的土地,预计可增加良田五千顷。这五千顷土地原来是河道废弃形成,老百姓只在其中放牧。如果用河水灌溉,能够得到粮米两百万石以上。这和从渭水调运粮米没有差别,也能够免去砥柱以东的漕运之苦。”

武帝准奏,征发军卒数万人开凿河渠。几年后,却恰逢黄河水堤溃改道,河渠失去作用,种田农民的收成连贷款买来的种子钱都不能支付。久而久之,这片黄河以东的河渠农田不得不荒废。朝廷就把这些土地分给从南方迁入的越族人安置耕种,当地官府也能够得到点微薄收入。

以后有人上书建议开凿襃斜道间的漕运事宜,武帝交给御史大夫张汤研究。张汤经过了解,向武帝奏报道:“现在前往蜀地要走故道,这条道路难险曲折,并且路程很远。如果开凿打通襃斜道,要近四百多里;襃水通沔水,斜水通渭水,都能够行船漕运。从南阳来的漕运经沔水进入襃水,再经过绝水到达斜水。之后的旱路距离才一百多里,转为陆路车运后,从斜水下行驶入渭水。这样一来,汉中的粮米就能运输出来了,关东进入沔水也再无难度,可以抵销砥柱漕运。况且襃斜流域竹木等丰富,可以比拟巴蜀。”

武帝准奏,拜张汤的儿子张昂为汉中太守,征发数万人修建襃斜道五百余里。修成后,道路果然便利许多,只是水流湍急,没有实现漕运目标。

以后庄熊罴建议:“临晋的百姓们现在都期盼开凿河渠引来洛水,用来灌溉重泉以东的一万多顷盐碱地。如果有了水源灌溉,每亩收成可达十石以上。”

武帝命令征发军卒一万多人开凿河渠,从徵城引洛水到达商颜山下。沿途土质疏松容易崩塌,所以就沿路凿井,最深的达四十多丈。开凿的井到处都是,井下贯通行水。水从地下穿越商颜山而过,进入山岭中十多里。“井渠”这种引水方式由此产生。在开凿河渠时发现了龙骨,所以把这条渠命名为“龙首渠”。这项工程前后共进行了十多年,河渠修成后,好象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自从黄河在瓠子决口后二十多年中,因为水患灾害多年没有丰收,梁楚这一带受损更为严重。武帝封禅泰山后巡祭天下山川。第二年天气大旱,祝官说是上天要晒干封禅的泥土。

武帝派汲仁、郭昌征发军卒数万人堵塞瓠子决口。施工过程中,武帝从万里沙祭祀回来后,亲临黄河决口现场指挥,杀掉白马和玉璧一起沉到黄河中,命令群臣自将军以下官员全部抱草背土堵塞决口。东郡百姓烧草生火做饭,所以柴草很少,就命令砍伐附近淇园附近的竹子作为堵塞决口的原料。

武帝已经亲临黄河决口现场,却还是担心不能成功,就亲自作歌鼓励大家:“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汗汗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另外一首是:“河汤汤兮激潺缓,北渡污兮浚流难。搴(音qiān,牵)长茭兮沉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

最后终于堵塞住瓠子决口处,在上面建筑宫室,命名为宣房宫。再向北修建两条河渠分流,恢复了大禹时代的原有河道,梁楚这一带重新安宁下来,再也没有大的水患。

从此后,负责河渠管理的官员争相用命,纷纷开展水利设施建设。朔方、西河、河西、酒泉都引导黄河水以及川谷中的水源来灌溉农田,关中辅渠、灵轵渠引入附近河水;汝南、九江引入淮水,东海郡引入巨野泽水,泰山周围引入汶水:这些河渠灌溉的农田都超过一万顷。其他穿山的小河渠不计其数,其中工程量最大的还数宣房的黄河水治理。


太史公曰:我向南登上过庐山,寻找大禹疏通九江的足迹,然后到达会稽郡太湟,登上姑苏台眺望五湖;向东到达过洛水、汭水和大邳山,然后逆河而上,考察了淮、泗、济、漯洛水各条河渠;向西瞻仰岷山和离堆;向北经过龙门到达朔方郡。我从内心深深感到:水和人的利害关系太大了!我也曾经抱草背柴堵塞宣房,感动于瓠子诗而专门写成这篇《河渠书》。


《<史记>研读》97:河渠书(二)_第2张图片


司马迁有诗赞曰: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濬川。泽及后世,非无圣贤。鸿沟既划,龙骨斯穿。填阏就垦,黎蒸有年。宣房在咏,梁楚获全。


黄其军

    作于2020年2月23日(古历庚子年正月初一)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河渠书(一)

封禅书(五)

封禅书(四)

封禅书(三)

封禅书(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记>研读》97:河渠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