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接着继续谈,脏与脏,脏与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俩脏的配合,保证了气血正常运行。气为血帅,血为气府,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滞。 心与肺病理:肺气虚弱,心脉内宗气不足,久则肺心倆虚,心气不能推动心血,形成心血瘀阻的心胸疼痛。
2.心与脾。心主血,脾生血,脾气足,则血有生化之源,而心血充盈。 心与脾的病理:长期食欲不振的病人,会心悸,健忘,面色不华,脉搏无力等心血不足症状。也有因思虑过度,心血耗损,血虚无以滋养于脾,使脾气不足,致不能生化血液进一步加重心血不足,形成心脾俩虚的症候,致肺气宣降失职。
3.心与肝。肝藏血,心主血,二者互为配合,完成生理的血液环流,肝主疏泄,心主神志,人的精神活动主要由心来主宰,但与肝也有关系。 心与肝的病理:肝血不足的病人可见,头晕目眩,爪甲不荣,失眠,多梦,惊悸不安等心的病症。心阴不足,虚火内盛,出现心烦,心悸,多梦失眠,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等肝病症状。心气不足,血瘀不运,阻滞肺脉,致肺宣降失职,而出现咳喘。心主火,火过旺会灼伤肺阴,出现心烦,失眠,咳嗽,咯血等症状。
4.心与肾。心属阳,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故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濡养心阳,使心阳不亢。 心与肾的病理:心火不足,不能下温肾阳,致肾水不化,上凌于心,见心悸,心慌,水肿等水气凌心的症候。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会心阳独亢,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的心肾不交或口舌生疮的,阴虚火旺等症候。
5.脾与肺的关系,及病理。脾主运化,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肺气的健旺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脾与肺的病理,脾失健运,水湿不能运化,聚而为痰饮,可影响肺气的宣降,出现咳喘的症状,所以有,脾胃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说法。肺气虚衰,宣降失职,引起水液代谢不利,湿邪停留,困住脾气,出现,水肿,倦怠,腹胀,便溏。
6.肝与肺,肝的经脉上行,贯隔而注于肺,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升降运动。肝与肺的病理,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可上灼肺阴,形成肝火灼肺证候,见咳逆,气急,咯血,胸胁胀痛。肺失肃降,引起肝升华太过,咳嗽同时,见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等症状。
7.肾与肺,表现水液代谢和呼吸俩方面。肺主一身之气,水液只有经过肺气的宣降才能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下输膀胱,故称,肺为水上之源。肾有气化升降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肾合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正常代谢。在呼吸方面,肾有纳气的作用,肾中精气充盛,吸入之气,经过肺的肃降,才能使之下纳于肾。肾与肺的病理,肺阴虚的肺结核病人,久病之后,导致肺肾俩虚,见腰酸膝软,男子遗精,女子闭经等症。
8.肝与脾,,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生血而司运化,脾胃的升降与肝气的疏泄关系密切,若肝的功能正常,疏泄调畅,则脾胃升降适度,血液生化有源。肝与脾的病理,情志郁结,肝不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常。形成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的症候,见大怒后,胸胁痞满,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嗳气不舒。如脾气不足,消化吸收功能不健,血无生化之源,可病及于肝,形成肝血不足,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日久蕴热,湿热郁蒸于中焦,可使肝的疏泄不利,胆汁不能溢于胆道逆入血中,形成黄疸。
9..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需要脾运化水谷精气的滋养,脾气的运化,有必须依靠肾阳的温煦,才能发挥其运化的作用,所以在生理上,先天和后天是,相互滋生和相互促进的。脾与肾的病理,肾阳不足,不能溫喣脾阳,致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谷精气,可引起肾阳不足。
10..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表现在精和血的关系上,肝血必须依赖于肾精的滋养,肝的功能才能正常,肝血充盈使血化为精,肾精才能充满。所以,肝肾俩脏,常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所谓肝肾同源。肝与肾的病理,,肾阴不足引肝阴不足,导致肝阳上亢,肝阳妄动,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
11.肝与胆。俩者相表里。胆附于肝,胆有储藏和排泄胆汁的功能,以帮助胃肠消化。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则会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病理,,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病,既有发黄,口苦等胆汁外泄的症状,又有胁痛胁张眩晕等肝气郁结的症状。
12..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有助于膀胱气化津液和司膀胱开阖以约束尿液的作用。病理,,肾气不足,失去固摄与司膀胱开合的作用,出现小便失禁,遗尿,多尿等症候。有关尿的储存与排泄,除本身膀胱病变外,多与肾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