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买了一本和工作生活没什么关系的科普类书籍,叫做《海错图笔记》。
回想上一次阅读科普类的著作应该是在小学,那本80、90后小孩子人人必备的那本《十万个为什么》,都要翻烂了。至今仍然记得三叶虫长什么样子,有关于恐龙消失的几种假说,放糖和放醋兑出来的泡泡水吹出来的泡泡有什么区别……
在那之后,视频媒体的再现已经完全替代了书籍中绘画图片。科教频道、记录频道中的讲解也完全替代了阅读。所以虽然了解了不少自然知识,因为缺少书籍可以不断回看的功能,所以鲜少有留在脑中的深刻记忆,都是走马观花,雁过无痕。
所以,《海错图笔记》是时过快20年又让我返璞归真找回童年的一本书。
作者叫张辰亮,不出名。但是书很火,跻身畅销书排行榜前几位,凑热闹买回来,很快就读完,做个小总结。
不得不说,放弃实用性书籍的功利性,单纯学习“无用”的知识也是一种享受。
《海错图笔记》是张辰亮根据清代聂簧所书画的《海错图》内容所做注释笔记。
笔记的内容按照古书分为4类:介部(有壳的);鳞部(有鳞的);虫部(昆虫)还有禽部(鸟类),就不一一介绍了,捡些印象非常深刻写写。
1)丑到爆的人鱼
不知道为什么东亚文化和欧美文化的人鱼有如此大的差异。
欧美传说或者童话中的人鱼通常以女性的形象出现,而且是漂亮的性感的女性。
深受安徒生童话的影响,通常“人鱼”两个字眼前都会加一个“美”字。
可是东亚的传说中并不是这样,山海经中是个秃头和尚加鱼尾,聂簧笔下的人鱼是个黑脸黄毛手有蹼的丑八怪,日本古人画册里的人鱼长一张猴脸。
可能古人更多的还是对狐狸变得女人比较有执念吧。
2)海里的猪猪就是海豚
我第一次接触”豚“这个字就是在“海豚”这个词里,后来知道了江豚、白鱀豚。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一直以为“豚”就指得是长得像海豚的那种生物。
语文知识的再次更新是因为一顿饭: 男朋友带我去吃味千拉面,菜单里写满了格式各样的“豚骨拉面”,我第一反应是海豚的骨头,脑海中浮现出纪录片《海豚湾》中的血腥场景……后来才得知豚是猪的意思。
所以,海豚就是海里的猪。
古人不是说海豚长得像猪,而是内脏像猪。
海豚是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当然内脏和鱼不一样了,可是聂簧应该是完全凭想象画了一条大鱼吧,尾巴上的点点莫名得很萌。
3)青口又叫“海夫人”
吃了这么多年的青口,白灼的、奶油的、单独吃鲜味的,混在西班牙海鲜饭里面的……从来都只在乎做法和味道,从来不知道有关于它的前世今生。
青口,又叫淡菜,俗称海夫人。贝壳和女人有什么关系?
聂簧说:肉装类妇人隐物,且有绒毛,故号海夫人!
Soga,书里配了一张图,真的……很像。
打那以后再看到青口,总觉得有种异样的情绪涌来,有点难以下嘴……
以上这些阅读的趣味,在书中此起彼伏。
插画多文字少,读起来很畅快。
书籍采用线装方式,可以平摊在桌上,不像那些胶粘的书,总有一个讨厌的书脊。
最后的最后,要感谢两人:首当其冲就是作者,感谢作者在故宫发现了这本书,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进行文献和实地的研究记录,才能让这本古书在21世纪大放光彩。
第二个人是太监苏培盛(对,就是甄嬛传中的苏培盛)将海错图带进了宫献给了皇上,得到了皇家的妥善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