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崛起”与“人是如何成为货币的”---璞桢读马哲

“大国的崛起”与“人是如何成为货币的”---璞桢读马哲_第1张图片

劳动力,生产资料,资本,土地,商品,奴隶,鸦片,大米,饥荒这些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词汇,在这本书中都跟“金融时代”有关。

作者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角度用批判和对比的视野来读马哲和国富论。

英国经济学家托‘约。登宁说过:如果有50%的利润,人们就回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他就敢于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它就敢犯任何罪行,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他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是证明。


世界市场是暴力的产物---马克思


劳动力成为商品。

当一个人完全被从他身处的社会关系中剥离出来,而成为一个活死人。---马克思

在第四十八页中有一句话说,饥荒和饥饿使得人们自愿做奴隶。

马克思指出,制度性地制造饥荒,是英国人通过垄断印度几本生活资料使人“自愿为奴”

想起来另外一个例子,奴隶制度就像驯服野马一样,未被驯服之前它是不会随便被人所驾驭,一旦被驯服就会被人所驾驭,就像奴隶一般。

在19世纪的英国与欧洲,鸦片不仅是商品,而且是金融产品。虎门硝烟使得林则徐无形中帮助英国捅破了金融泡沫。

马克思将鸦片视为将人驱入“奴隶状态“的一种武器。

在印度,大米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交换价值,因为大米的价格是由金融市场决定的。通过几本生产资料的垄断使人自愿卖身为奴的手段。

读完这一章,脑海里浮现出历史的一幕幕,我曾一度觉得“文明”其实只是人类进化中的极其虚伪的一‘面,就像穿着上帝的长袍对人类进行的剥削。

但是冷静下来后,我明白正是越接近真相,就越痛苦,读这本书,我心的确很痛,很痛的原因在于这一幕幕是如此的真实,可能这跟我的想象力有关吧。

读史使人明智,但是不是所有读史的人都会明智的,读过跟读懂,感悟不一样,照成的内心感受就不一样,只有将事实还原,还原的越真实,其对自我的影响越大。

《万历十五年》中作者通过自己的视角,还原了那一段历史,给读者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

目前我还是对马哲很多术语没法熟练的掌握,对于马哲,我很庆幸他引导我打开哲学的这扇大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读一本书,而去读与它相关的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国的崛起”与“人是如何成为货币的”---璞桢读马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