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四期约练挑战第103次,本周第1次
早上六点参加了小组对于赞美的练习,之后赶紧收集下SFBT关于赞美的内容:
<赞美的误区>
第一个:有期待的赞美
孩子考试进步了,我们说:「我好开心,你这次考试进步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呢?下次一定要考得更好哦。」我们发现前半句是直接赞美,后半句是期待。孩子听到这样的表达的感受是什么?这会让他有更多压力,起不到赞美、鼓励、支持的作用。
第二个:敷衍的赞美
孩子把地拖得很干净,说:「你真厉害。」这种赞美也经常用,孩子并没感受到哪些地方真厉害,再做这样事情的动力就不足。
第三个:言过其实的赞美
孩子语文考了七十分,进步了五分,说:「你是这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没有人比你更聪明啦。」孩子会觉得言过其实,比他聪明的人多的是,明显就是敷衍。
第四个:讽刺性的赞美
孩子请姐姐帮忙做作业,说:「你真聪明,做作业都让姐姐替你写,以后工作也让姐姐去替你做了。」这个讽刺性的赞美非常伤自尊,让孩子觉得抬不起头,那不是我们想要的。
第五个:比较式赞美
孩子学会了控制情绪,不再乱发脾气,说:「妈妈觉得你最近进步很多,不像之前老是发脾气还打人,妈妈觉得你很棒。」夸奖孩子现在的状态,没有必要去说他做得不好的部分,那会让孩子很难堪,也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SFBT赞美法〉
1.停止做错就值得赞美。
2.赞美就像送礼物,不需有目的或回报。
<赞美的3种形式>
1.直接赞美 2.自我赞美 3.间接赞美
<赞美的3个条件>
1.真诚 2.具体 3.叫出孩子的名字
<赞美的公式>
step1:孩子的名字(例如,大宝)
step2:孩子做的具体好行为(例如,妈妈看见你今天主动写功课)
step3:你的感受(例如,我好开心)
step4:问孩子:“你是怎么做到的?”
Step5:如果××(孩子的正向他人)知道你……,他会说些什么?(例如,如果爸爸知道你今天主动完成功课,他会说些什么?)
二、第四期约练挑战第104次,本周第2次
上午九点,和申老师,黄老师相遇,我做观察员。因为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被来访者老师带来的故事所卷入,深深地敬佩黄老师,为了孩子所迸发出母爱的坚强,不断通过学习,而成长出来的强大的自我觉察力和改变的智慧,有一句话叫“为母则刚”,是在黄老师身上最准确的体现了。
咨询师申老师稳稳的陪伴,倾听,看见和梳理,让黄老师由最初声音的低沉到后来的愉悦,让我看到了一个优秀咨询师的“容器”功能,这种接纳和温暖,不由得让人放松,想要倾诉,疗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我想这就是我期待自己成为的咨询师的状态吧。
三、第四期约练挑战第105次,本周第3次
下午五点半,如约来到少年宫做焦点地面约练。今天的来访者A老师带来的是关于不知如何爱自己的话题,一方面有不值得感,一方面又期待家人的关注认可,感觉自己进了怪圈。
分别具体化澄清
①“不值得感”→自己不好,不可爱→身边人怎么评价你→朋友说:单纯,真诚,直爽,哥哥说:傻→这些性格为你带来了什么→好几位朋友对自己的掏心掏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让朋友愿为你肝胆相照呢?→有这么多真诚的朋友让您想到了什么?→原来我是被爱的→那为什么我在接受别人礼物时,特别不自在,觉得是负担呢?→负担让您想到了什么?→我还要想办法还回去→以前有过朋友送你礼物坦然接受的时候吗→有过→那时候发生了什么?→我和这个朋友关系很久了,她特别包容我,总替我着想,她送我礼物时,我没有想着还→这让你想到了什么?→我和现在送我礼物的朋友关系还未到特别亲近的程度,时间还短→那现在,您对“不值得感”的感觉是几分→这个感觉没有了,原来是我给自己贴了个错误标签。
②关于期待家人关注,这方面能多说说吗→老公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以前有过关心您的时候吗→有过,他向我表达关心的方式,都不喜欢,直接否定了他→这让您想到了什么?→我告诉他我不喜欢他怎么对待我的方式,却没告诉他我喜欢他怎么对我的方式→所以您需要做的是?→明确表达出我的需要来。→您会在什么场合,怎么去向爱人表达您的需求呢?
现在您最初感觉进入怪圈的纠结是几分(1最纠结到10分最清晰)→7分→余下的3分,上升空间您觉得需要在哪里提升?→朋友送我礼物,我心理有负担,不知选什么礼物回赠→看得出来,您很在意和朋友的关系。除了送礼物去链接外,您觉得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可以增进您和朋友的感情呢?→abc之外,还有呢?→当这些都做到了,会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呢?
→请您总结下今天的收获
很遗憾,没有参加刘老师今晚的答疑课,赶紧将朱老师总结的内容搬过来。
刘老师答疑解惑环节,给大家准备了一场丰盛的精神大餐。
1.共情是要感受到对方的感受反馈着,然后看他的反应。需要一辈子去修炼的,终身练习。
2.怎么算接住别人的情绪?就是没有更大的反应,能稳稳在那儿,没有反击或者回过去。当然情绪不是都能接住,咨询时能尽量接住就可以了,生活中接不住就接不住,训练自己能更多的接住。接纳现状,不苛责自己,能接纳症状,症状反而会减少或消失,学会与问题共存。
3.怎么发现问题背后的目标和动机?不要那么快的去探讨目标,对事情有足够的好奇和了解,不要太快的去推进,初学容易太快去推进,慢一点,再慢一点。
4.咨询过程的无为怎么把握?先有为,有为训练的多了,慢慢的就可以无为。先有为,再无为。先背技术,非常熟练,才能应用自如。然后熟能生巧,才能演化成更多的看似无为胜有为的状态。
4.来访者实在不知道怎么办咨询师能否给建议?可以沉默,微笑的看着他,沉默几秒之后可能就会有新的话题。不管说什么,都能接得住。咨询师的功能是有限的。允许咨询暂时没有效果,也接纳自己的无能。
5.对于小学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来咨询,怎么更好的处理?孩子小,可以做家庭咨询,探讨妈妈怎么看的,最后留一些时间,跟妈妈做一些交流,做教练的工作,前提是让家长感觉到不是在否定她,挑她错,咨询关系要到位。给孩子做咨询,家长是陪同者,咨询师不能既给家长做,也给孩子做,以孩子为主,和家长做一些探讨,如果妈妈来做咨询,就不能给建议了。如果做孩子工作,不和家长联系,家长不知道怎么出力,家长不会配合,孩子容易回到解放前,咨询容易脱落。
6.咨询中总是夸会带给对方压力,有些虚假,对方要的不是夸,不是赋能,是能给他带来真正的思考。即使是焦点学派,也不主张太多的赞美。中国文化相对含蓄,可以一边赞美,一边共情。更多的用身体语言和表情来回应。
7.中长程咨询如何给来访者布置作业?关系到位,顺势布置作业。回去做什么尝试这样的家庭作业由他自己设定,接下来做什么对他有帮助,不是我们感觉他应该干什么。焦点解决不主张主动问家庭作业做了没有,可以问这周有什么不同,他自己可能会说做了没有。
8.焦点不主张更多的引导,引导的是去弄清楚他自己,陪伴对方弄清楚他想要的,想聊的,怎么看,怎么想,比较看重哪一块,接下来希望有什么变化,付出过哪些努力,有哪些优势资源和尝试,重要他人,相关的关系等,陪伴着弄清楚更多的东西,不引导他去看我们认为对的东西,焦点没有不合理信念,如果你认为对方有,没有在焦点里工作,去好奇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信念,怎么看,带来了什么,怎么对待这个信念,是否需要改变。坚信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道理,世界多元,各有道理,没有不合理信念,他的信念、言行有特定的情况,把自己弄透,接下来怎么做会有更多的思考,双专家模式,不是专家模式。
9.如果觉得某方面重要,可以多次问,换种方式问,聊一会跑了,回来再换方式再问,也可以用其他人的视角来问。
10.所有咨询都是先建立关系,然后才是其他,关系第一,有了关系才有其他。
11.想判断是否为抑郁症患者,需要对抑郁有充分的了解,三低三无三自:情绪低落,意志减退,兴趣丧失,无用无助无望,自责自罪自杀,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体重减轻等。动不动哭,没有动力,自残自伤,哪怕想做辅助,也要服药的同时做,签好协议,签好危机告知书,知情同意书,感觉有典型症状,要去医院看一看。想走专业这一块,需要学习症状学、伦理学、案例报告的书写等,参考三级技能书,学习诊断、咨询技能。
12.如果孩子出状况,家长希望孩子改变,孩子不愿意来,不接。家长一般会很急,想通过咨询作用到孩子身上,隔山打牛很难。孩子愿意聊,怎么都能聊下去。
13.如何赞美?你感觉欣赏就说呗,不欣赏就不用说了,把感觉了不起的地方表达出来,没有这种感觉,专心的听,用心的理解,把他当回事。
14.遇到自伤的孩子如何聊才会让情况没有更糟糕?可以好奇是什么情况让他这样去做,划的疼不疼,咨询师去思考过去的咨询经验。
15.咨询是需要从多方收集信息,避免信息不真实。五年级的孩子有没有家长、老师陪同?前期咨询以建立关系为主,不要戳破,假设来访者说的是真的,继续聊。等关系到一定程度,可以温和的面质,不是一两次三四次就能进行的,先装着不知道,看透不说透,关系稳固之后再进行面质,咨询是过程,需要时间。
16.在学校进行学生心理疏导,第一要预防自杀,必须学习危机干预,学做咨询记录,两套,一套纯客观信息,另一套自己保留,个人成长用。可以主动出击,和咨询不同,学校里面叫辅导,有老师的角色在,当然能做咨询做咨询,如果咨询对象是小学生,咨询师需要学习沙盘,通过
17.孩子休学后回到学校仍然是既往的模式怎么办?继续陪伴孩子聊下去,不要期待几次来访者就学会新的模式,先让旧模式松动。休学、辍学孩子的咨询一定要和家长说清楚,要有持久的心理预期,不然咨询师压力太大,不容易出效果。每周咨询可以聊聊这周的情况、变化、感受以及周围人怎么看,怎么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