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需要我们去承接

世界如此之新,如何定义未来?


未来需要我们去承接_第1张图片

《深圳市南山区2018年未来教师培养计划方案》开篇有这样一行字:“《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2016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指出,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真实的学习机会和重塑教师角色是未来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未来教育是教学意义上的时间变革...”大势已至,未来已来。思考未来,创造未来,各行各业都在夜以继日的行动!关于未来的想象,从一个关键词到一幅长卷画,如同一辆概念车或一幢概念房,开始在脑海中慢慢浮现。从未来教室到未来学校的创建,从未来教师的重塑到未来公民的培养,在未来面前,如何有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更成熟的思考规划?让体制内的教育与大众的期待契合,与同时代的发展适应?我想,无论是微改革或大变革,我们都渴望用更好的行为方式和行动方向,去创造更美好更丰盈的教育新生态和教育新文明。正如马云涛老师所说:“我们唯有站的更高,才对得起讲台下的生命!”所有这些挑战、愿景、责任都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持续的学习力和职业的幸福感,因为我们每天牵着的手是代表着未来希望的手!

未来需要我们去承接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想象与链接

正式培训第一课: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杨晓哲博士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技术赋能,未来教师》分享。

未来需要我们去承接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年轻的杨博士用简洁又有份量的表达,现代的操作技术,游戏体验的有趣互动分享了他对“未来教师”这个关键词在当今时代的思考。“什么是未来?过去的未来就是现在”100年前的英国想象现在的世界画了这样一幅画(如下图),人们可以坐在火车拖动的房子里周游世界。这是当时的一种想象,更是当时对未来的一种憧憬。

未来需要我们去承接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而局限性终究在那,估计在百年前的今天,无论怎么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想不到现在会有电脑、手机、互联网吧。也不会想到曾经见面时说的最多的“你吃了吗?”到现在说的最多的“有Wi-Fi吗?可以微信支付吗?”我妈妈那辈也想像不到曾经七十年代结婚的三大件中的自行车,在她当外婆时满大街都是共享单车。就连我自己也想象不到中师时画的手绘幻灯片等参加工作时已经进化为电脑PPT。这是世界的变动,这就全新的技术革命带来全新的平台,所以现在有人戏称“全新版本的马斯洛需求原理应该增加一个比生理需求更底层需求:Wi-Fi需求”。

杨博士引用了狄更斯《双城记》里的一段话来表达当今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种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未来需要我们去承接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接着,老师让我们在纸上写下对“未来教师”的理解,我写下了自己的第一感觉:热爱与钻研、跨界与链接、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技术与品质。随后,老师让我们把纸揉成团抛给同教室的同伴。有意思,这是现场创建的一种游戏式情境,打破了个体学习模式,形成新的链接,人与人的链接,人与信息的链接,人与技术的链接...

未来需要我们去承接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果说未来教育的价值首先是在人的培养上,想想看,每位教师的身后都站着可以链接的几十个到几百到几千的学生,而每个学生链接着一个大家庭。学校的每个项目任务又让老师们在不同情境下产生链接,如果说未来学校会打破物理上的围墙和心理上的围墙,学校与学校间会形成新的共同体,未来的学习会打破开学和毕业的概念,学习的时间空间会更富有弹性,可以更好的实现个性化学习或者说是学习套餐的私人订制,那作为主要的实施者和承接者,我们教师更应该打破同伴间的、体制内外的围墙,更开放融合,实现角色的多样化,发现并激发学生不一样的潜能。

未来需要我们去承接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危机与责任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谈到: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应该使每个人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未来需要我们去承接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为什么现在提核心素养、综合能力?因为孩子的能力储备是要面向未来的,试想一下,现在我们孩子走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17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整个社会的变化是对他充满善意还是充满挑战?他用最好时光学的东西有多少是有用的?我们在校园里给了他多少可迁移的思维模式、学习方法和意志品质?这是教育人应该具备危机意识和拥抱新变化的改革意识,当下的教学PK未来的挑战最佳出路在哪?

未来需要我们去承接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挑战与趋势

杨博士提出了教师面对未来的三个挑战:一是如何让学习者更有爱与创造。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用教师创造的状态带动学生创造的快乐。二是如何让学习者置身于更广阔的情境。拥抱新的信息技术,站在世界前沿,借助世界的力量。三是如何激发学习者不一样的潜能。把学习活动游戏化,鼓励不一样的多维想法。如果把这三个挑战作为研究性课题,我们拿什么来回应它?杨博士提出未来教师的七个趋势。

未来需要我们去承接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是和孩子们一起拥抱新技术。二是借助互联网成为终身学习者。三是构建自己信赖的渠道而不仅限于面对面。四是设计学习的过程而非仅传递学习内容。五是让学生在真实和虚拟的体验中探索世界、找到自我。六是教会学生多维度地探索问题而非重复标准答案。七是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创造和分享。老师讲到如何创建虚拟交流空间,同时如何对学习型虚拟空间进行管理和引导,最大效能的发挥其作用,实操性很强。

未来需要我们去承接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业、作品、产品

教师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从作业完成到优秀作品,再从优秀作品到公众产品。一步步提高标准,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部驱动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调动所有潜能和资源实现深度学习和创造。这个思路非常适用于我的美术学科,之前只想到激发学生从作业到作品的跨越,却不曾辅助学生完成从作品到产品的升级。正如老师所说“分享学习成果时,如果只是提交给老师,那么,学生们会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分享到全球,那就需要全神贯注了!”

未来需要我们去承接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通往未来的路,因为你自己是唯一的实践者、见证者。最后附上杨博士推荐的几款APP。

未来需要我们去承接_第1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未来需要我们去承接_第1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未来需要我们去承接_第1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链接信息,用最低的门槛向最喜欢的人学习,借助世界的视角与力量,给孩子更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你做到了多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未来需要我们去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