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KFC,看到一个爸爸带着孩子来买儿童套餐,坐下吃的时候爸爸和孩子说:“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孩子看起来有7、8岁了,虽然没说话,但感觉孩子是听懂了的。
在我小时候,也听过家里亲戚和孩子说“家里没钱但也给你买了”“我舍不得吃都省出来给你吃”这种话。
所以,你会在孩子面前表示赚钱辛苦的情绪吗?如果表现,什么是度?
在此忠告各位家长:
千万不要!
不要试图用【愧疚感】绑架你的孩子,永远不要!
不要试图用【愧疚感】绑架你的孩子,永远不要!
当一个家长对孩子说“赚钱辛苦,咱家穷”的时候,他的潜台词实际上是在对孩子说:
“你看,我赚钱这么辛苦,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欠我的,你必须得好好听我的话,将来报答我孝敬我,否则你就对不起我!”
“你看,我都已经这么辛苦了,可是咱家就是这么穷,我也改变不了什么。这就是你的命,你别责怪我。”
这些潜台词,家长虽然没有说出口,但是,这里面的情绪孩子完全Get到,而且,孩子会把这些情绪打成一个厚厚的包袱背在身上,这个包袱叫做:愧疚感
愧疚感形成讨好型人格
孩子天然是爱父母的,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负面情绪,潜意识里会把这种情绪归咎于自己的身上,认为“都是我的错,才害的爸爸妈妈这么痛苦”。
所以,为了减轻父母的痛苦,孩子会开始做一件事,就是——压抑自己的需求,讨好父母。
比如,当孩子看见喜欢的玩具时的时候,她会想:“虽然我很想要玩具,可是,妈妈说过她赚钱很辛苦,我不应该这么不懂事,我不能给妈妈添加压力了。”
等她再大一点,到了选大学专业的时候,她心里真正想学的是艺术,但是,如果妈妈对她说:“学艺术不稳定,学会计好,将来进银行工作,有个铁饭碗。”
那么这时候,孩子会在心里说服自己说:“虽然我很想学艺术,可是,妈妈把我养大很不容易,我不应该做让妈妈伤心的事,我还是选择让妈妈高兴的专业吧。”
就这样,她习惯于在关系中过度替对方着想,她习惯于过度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对方为她付出一分,她就觉得自己欠了对方十分,宁可委屈自己的意志,也要让对方满意。
她不敢拒绝,也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她不敢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她一步一步地丧失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就这样,她逐渐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孩子的未来会如何?
每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控制型的家长。
这些家长用什么来控制孩子呢?用愧疚
从小在孩子耳边播放这样的背景音乐:“你看我多辛苦,你看我多不容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你长大就知道了……”
不断强调自己为养孩子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让孩子始终处于一种“亏欠父母”的愧疚感中,以此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在愧疚感中长大的孩子,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根据我从事情绪管理工作这些年观察,这种孩子长大后大体上会呈现两种状态
一种情况,如上文所说,成为一个讨好者。
这类人压抑自己的需求,为父母而活,不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听从父母的安排,又觉得人生没有成就感,每天活在煎熬与纠结中。在亲密关系中容易过度讨好伴侣,容易在感情中吃亏受伤。
另一种情况,则是彻底成为一个叛逆者。
这类人处处跟父母反着来,父母让好好学习,偏不学;父母让好好找个工作,偏不找,混一天算一天。这类人会在某些方面非常放纵自己,如纵酒,纵性,纵食,过量满足自己的欲望,实际上潜意识是在报复父母。
这两类人,表面上看起来很相反,实质上有一点相同的,就是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人格。
因此建议父母尽量不要采取“赚钱辛苦,咱家穷”这种表达方式来给孩子贯彻金钱观,因为这种表达的副作用太大了。它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挥之不去的愧疚感,把孩子的自我压垮掉,最终成长为一个压抑自我的讨好者,或放纵自我的叛逆者。
如何贯彻正确的金钱观?
“那我不说赚钱辛苦,怎样才能让孩子知道珍惜金钱,知道生活不易呢?孩子万一对钱没概念,将来乱挥霍怎么办? ”
其实,解决这个难题还有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明确底线。
底线,就是你承受力的最低限度。比如,你一个月最多花多少钱给孩子买玩具,是你承受力的极限,超出这极限,你无法接受
如果,一个月拿100元给孩子买玩具是你的极限。那么,下次给孩子买玩具的时候,妈妈可以这么说:
“宝贝,妈妈赚的钱是有限的,一个月最多拿出100元给你买玩具,再多的钱妈妈也没有了。妈妈答应你,每个月会专门给你留100元买玩具,至于这100元怎么分配,由你自己来把握。”
这,就是底线法。
底线法最好的一点在于:它真正保护了家长的需求。
家长不是神,家长的赚钱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家长能够给予孩子的钱也是有限的。作为父母,你不需要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你只需搞清楚自己的底线:先留出一大部分钱,满足你自己的需求,和整个家庭的需求,然后,留出你能承受的一小部分钱,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可以了。
当父母的需求得到了保护,父母心理就不会有匮乏感;父母心理没有了匮乏感,自然就不会传给孩子愧疚感。
不让孩子背负愧疚感包袱
作为家长,如果你的经济状况真的不宽裕,你只需明确自己的底线,并如实告诉孩子,比如:“爸爸的经济能力有限,这次考研的钱爸爸只能给你一半,另一半,要靠你自己想办法去赚了。”这才是父母为自己的底线负责的样子!
只有爸爸妈妈先为自己的底线负责了,心里才不会委屈,不会有不甘心,这样,孩子也不会感受到愧疚感。
我们就都自由了,都安生了。
对于孩子,只要他的心里是轻松的,不背愧疚感包袱的,那么他所散发出来的能量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当一个人背着愧疚感面对工作、考试的时候,哪怕他租着最好房子,可他内心深处的压力是巨大的,这种压力会吞噬他,压垮他,他每向前走一步,耗费的精力可能是别人的好几倍。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背上了愧疚感的包袱,请你马上改变方式,调整自己的语言艺术、明确底线,让孩子把包袱卸下来。
父母应该自己为自己的底线负责,不让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过度负责,不要让父母的匮乏感污染了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