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丨从少年跳桥事件谈起:当我们与他人沟通时,都发生了些什么?

4月17日晚,一位17岁少年在上海卢浦大桥跳桥身亡。据悉,少年因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受到了妈妈的批评,当时妈妈驾车途经卢浦大桥时,车在引桥处停下,少年打开车门,直接奔至桥边跳下。整个过程前后不到5秒钟,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沟通丨从少年跳桥事件谈起:当我们与他人沟通时,都发生了些什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一幕不禁让无数人唏嘘:是什么使这位少年如此决绝地跳桥,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

我们回到事件本身。孩子当时是被妈妈批评,一时情绪失控,作出了这种迅速结束自己生命的极端行为。那么,在妈妈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发生了些什么?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与人进行沟通的时候,究竟有些什么东西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却茫然不知呢?

要想知道答案,我们有必要对沟通的历程进行详细的了解:沟通到底是如何发生的?是什么决定着沟通的达成?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沟通的最终结果?

在回答这三个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确定一下沟通的定义。很多人认为沟通仅仅是指双方进行对话――说话即代表了沟通,其实不然。两个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不同于我们利用电子产品发送和接受信息。利用电子产品进行沟通,我们只有等信息发送者发送成功之后,接收者才能做出反应,而当我们进行面对面谈话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说话,我们两个人同时都是接收者和发送者。我们的肢体语言、行为表情都在分秒之内做出诸多反应,不断的影响着双方的互动。

沟通丨从少年跳桥事件谈起:当我们与他人沟通时,都发生了些什么?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因此,学者们把沟通定义为一个使用信息来生成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沟通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不断不确定变化着的发展过程,我们要依据对方的反应,来随时调整自己的沟通。

但是,在实际的沟通中,说话者往只专注于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只看得见自己想要得到的回应,而当对方与自己希冀的反应背道而弛的时候,我们就装作看不见。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为自我中心。可以说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程度的自我中心倾向。这就造成很多沟通者都“看不到”对方的情形,我们会把对方身上表现出的不合乎自己希望的反应自动忽略掉,然后坚持己见地进行更高程度的说服工作,直到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并作出回应才肯罢休。

为了大家能明白沟通的发生,更好的感知自己的行为和看见对方,我们现在就来具体谈一下刚刚提到的三个问题。

一、沟通是如何发生的?

上面我们说了,在双方的沟通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只是单纯的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充当这两种身份。因为交流是相互的,所以在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不是“我”对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与别人一起做了什么。这个过程是相互交糅相互影响的,沟通的结果是由沟通双方的配合造成的。

就拿文中开篇提起的事件来说,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妈妈批评,他可能接受也可能不接受。我们可以想象,孩子接受妈妈的批评他会哪些表现,不接受妈妈的批评他又会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很容易被我们发现,并不需要太深入的观察就能看见。

如果孩子接受妈妈的批评,他会表现得很惭愧,身体耷拉显得无力,同时言语较少声音柔和。如果孩子不接受妈妈的批评,他的身体首先就会表现为防御状态紧绷,脸上也会有怨气,说话语气不友好,竭力为自己辩解

我们可以想见,孩子最终选择跳桥,当时是肯定不接受妈妈批评的。但是他的这些抵触情绪,根本没有被这妈妈充分看到,妈妈当时只是一味被自己的情绪支使,专注的只是“我”的沟通受阻,需要发泄或者进一步进行说服升级。

沟通丨从少年跳桥事件谈起:当我们与他人沟通时,都发生了些什么?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始终“看不见”孩子,只是感知自己(她也没看见自己)。孩子越争辩越愤怒,越愤怒越绝望,最终冲向桥边跳了下去。

其实这个沟通结果并不是预设的,是在沟通之初谁也没有想到的一种结果。但是,它就是在沟通时由两者不断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慢慢升级,最终导致了这个结果。甚至在这个结果发生之后,这位妈妈也可能不明白,自己是如何和孩子合作,一步步导致这个结果的。

如果我们知道,不管一次沟通过程是不是友好,都是一种相互合作,或许我们就会理智许多。在沟通中,我们会因为双方一次又一次的相互作用而偏离主题,与沟通初衷相去甚远。但当我们知道了沟通是一种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着的过程时,我们就能有意识地把握沟通的走向,让它尽量地回归沟通的初衷。

二、是什么决定着沟通的达成?

一般来说,我们与相同圈子里的人沟通要比与陌生人的沟通容易得多,因为我们有更多相同背景与共同认知。比如问路,如果对方是一个本地人,你可以告诉他就在某某购物商场附近。而如果对方是一个外地人,你这么告诉他,他可能一头雾水,这就增加了沟通的难度,你必须请楚地告诉他:沿着这条路向前走,碰到第一个红绿灯左拐,再走上十多米就看见了。

沟通丨从少年跳桥事件谈起:当我们与他人沟通时,都发生了些什么?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同样,对于其它方面的沟通,也视你们之间的共同点而定。比如说青少年,他们在一起讨论最新动漫或游戏一定会找到更多共通点,而与父母交谈,则很有可能是对牛弹琴。这就像国王根本不明白,贫民没有白粥喝为什么不吃肉一样。因为国王有吃不完的肉,很少喝粥,听说贫民没粥喝,就想当然地认为获得肉比粥容易得多。

当双方对沟通的话题有更多相同的认识时,沟通才更容易达成,否则,差距越大,越难沟通。在一个家里,如果沟通的问题是如何度过经济难关,如何使家庭更幸福,孩子和父母就很容易达成一致。而在教育方面,孩子和父母就很可能成对立面了,因为他们的关系已经变成了管教与被管教的关系了。

因为每个人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不一样,所以我们很难去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认真去理解别人的想法。作为事件中的母亲,因为孩子与同学闹矛盾而为家里带来麻烦,母亲觉得孩子不听话给她丢脸,根本没有考虑孩子因与同学闹矛盾已经很不开心,正需要开导、安慰。母亲只知道孩子闯了祸,还要帮助他解决问题,所以一肚子怨气,不停指责孩子。

其实在与同学闹矛盾,受到更大伤害和影响的是孩子,家长不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觉得自己才是最大的受害者――都是由这个不听话的孩子带来的!

沟通丨从少年跳桥事件谈起:当我们与他人沟通时,都发生了些什么?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这件事的沟通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与孩子的共通点很少。在这种背景下,沟通很难达成。沟通越难达成母亲越焦虑,越焦虑越愤怒,越愤怒越让孩子抗拒,当孩子实在抗拒不了的一瞬间,他就选择了跳桥!

所以说,要想达成自己的沟通目标,必须找到自己与对方更多的共通点,才能慢慢实现有效沟通。在这个事件中,母亲想要说服孩子,必须以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让孩子放下戒备,她才能将自己想要说的话注入到孩子的心中,收到沟通的效果。

三、什么因素影响着沟通的最终结果?

一次的沟通行为是沟通双方各自的表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总和。影响沟通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在沟通学上统称为噪音。外部因素造成的干扰称为外在噪音,如周围的吵闹声、音乐或房间大小、摆设等。内部因素干扰又分为生理噪音和心理噪音。生理噪音指疲惫、身体病痛等,心理噪音包括焦虑、沮丧、痛苦或悲伤等负面情绪,心理噪音往往会让一个人处于防备状态。

在事件中孩子与母亲的沟通,有哪些外在噪音、生理噪音和心理噪音呢?

沟通丨从少年跳桥事件谈起:当我们与他人沟通时,都发生了些什么?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外在噪音的影响。母子俩驾着一辆车来到桥上,两边都是川流不息的车流,此起彼伏的喇叭声,这本身就造成一种恐慌、停不下来的感觉,所以他们的争吵一直在继续。行至桥上,沟通仍未有达成的任何迹象,人立在高桥之上,更有一种孤独绝望之感。孩子讨厌沟通产生的压力,更讨厌环境带来的孤独、烦闷之感,对他想迫切逃离这一切的想法,造成了巨大推力。

生理噪音的影响。时至晚上,经过一天的消耗,母子身体趋于疲惫,都想结束这次恼人的沟通。可是目前,沟通并未满足任何一方的设想,身体想结束,心理又不甘心,这种恶性恋战只会使事情越来越糟,但因疲劳和激动,双方都没办法意识到这一点。

心理噪音的影响。母亲有自己的事,还要抽出时间处理孩子的意外事件,打破了原来做事计划,令本已压力重重的中年母亲更是雪上加霜。当她面对闯祸的孩子时,当然没有什么好脸色。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本己情绪低落,但此事居然还被告知了家长,一件小事被放大,令更多人参与进来,这无形中对孩子就造成了一种威胁。孩子很可能由开始的担心、后悔已变成了抵触、愤怒,在这个时候与孩子进行沟通,无异于去捅马蜂窝。况且,母亲的表现并不友好,因此,孩子的情绪失控一触即发。

我们虽然迫切想用沟通的办法解决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沟通都会收到预想的效果。我们必须知道现在是不是适当的时候,外部环境和双方状态适不适合谈论这些问题、对解决问题有没有帮助。从实际情况来看,行进中的喧闹场合、高悬河面的一座桥梁、备感压力的母亲、愤怒激动的孩子,这根本不是一个合适的时候、不是一个合适的场所。

要使沟通目标完成,我们就不得不去考虑沟通的噪音,这所有的干扰都会影响到沟通的最终结果。如果我们想要结果可控,就必须把各种影响放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不要受本性的驱使,盲目地在危险中行走。我们必须了解沟通的历程,知道沟通时,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在沟通者双方身上产生反应的。

沟通丨从少年跳桥事件谈起:当我们与他人沟通时,都发生了些什么?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天说到这里,我们了解到:

①沟通过程中,双方是相互影响的。就算倾听者一味保持沉默,他也是在发送某种信息。

②沟通的达成情况,由双方对问题共同认识的多少决定。

③沟通的最终结果,是沟通双方的表现与各种干扰(外在噪音、生理噪音和心理噪音)相互作用造成的。

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双方使用信息,并使信息创造意义,在双方身上引起各自的回应,最终与沟通之外的各种噪音一起,对结果造成影响。沟通是一个交流过程,其交流者处于不同但又重叠的背景下,经由交换信息而建立关系,关系的品质会受到外在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噪音的干扰。

你可能感兴趣的:(沟通丨从少年跳桥事件谈起:当我们与他人沟通时,都发生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