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个弱小孤独的灵魂都被善待

愿每个弱小孤独的灵魂都被善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奇迹男孩是一部成功的电影。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别具匠心的章节式表现手法,成功地把残障男孩奥吉坚强、纯真的品质和从自卑到自信的心路历程,以及成长过程中他被伤害被歧视,又被一颗颗善良的心抚慰温暖的故事熔炼成钢,在观众心中打下深深烙印,引发强烈共鸣。

  奥吉并非本片唯一主角。姐姐维娅,同学威尔,姐姐闺蜜米兰达和奥吉一起,几个少年的故事整合起来代表着成长中我们会经历的各种情感和心理问题。为了便于叙述,我把上述人物统称为奥吉。
  这样的商业片,我在观影后,通常是要在微博和豆瓣上找找影评看的。但这次我没有。因为我觉得对于这样一部触及灵魂,特别是能唤醒年少记忆的佳作来说,他人的影评写得再漂亮,也是隔靴搔痒。在这里,我只想借着这部电影说说我自己的故事。
  无论年长年幼,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奥吉。有个残缺的,也有个完整的;有个被伤害的,也有一个被温暖的。
  爸爸妈妈是企业双职工,白天无暇照顾年幼的我。加之上学之前我又体弱多病,三天两头儿感冒发烧,幼儿园上了一年就不去了。爸爸妈妈只好把我送到奶奶家照看。所以在上初中之前,我的大部分童年时光都是在奶奶家度过的。
  和我一起长大的是我的胞弟,比我小两岁,是于家我这一代最后出生的孩子。弟弟从出生就在各方面占尽优势。一是长得漂亮。他生得白白胖胖,像年画上抱着大鲤鱼的大胖小子一样讨人喜欢;二是乖巧。从不顶嘴,特别听话,从不去厨房偷吃和乱动东西,更不要说淘气搞破坏了。三是最重要且具有决定性的,那就是他是于家的老孙子,同时他爹,也就是我的三叔,是奶奶的老儿子。
  普遍来讲,在中国家庭中,如果这家人有多个子女,那么最后出生的那个,一定会得到数倍于他哥哥姐姐的关爱,如果他有幸是个男孩的话,可能还会获得更多。我恐怕是最早通过实践经验得出这个结论的孩子。
  举几个我有深刻印象的具体事例。
  一是吃饭。我和弟弟在上中学前,除了休息日,几乎每天的中饭都是在奶奶家吃的。我印象中,每次吃饭,弟弟都是坐在奶奶身边,由奶奶一勺一勺喂的,我当然不希望被喂,因为当时我已经上小学啦,弟弟也不小了。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普遍都不算富裕,但每顿饭都能吃到鱼或肉,现在想想也蛮幸福。奶奶做的菜里,肉有肥有瘦,当然是肥多瘦少,因为肥贱瘦贵嘛。我注意到奶奶给弟弟喂饭,都是挑瘦的夹给弟弟吃,一开始我也闷头夹瘦肉吃,后来有一次发现奶奶狠狠瞪我一眼,那一瞬间我仿佛懂了许多。再后来我就学乖了,少夹瘦肉,并且多次表示肥肉香啊,真好吃,以便讨得奶奶欢心。现在想想小时候的我也算是个心机婊,挺鸡贼的,那么小就知道无法改变的事情就要去适应和顺从这个生存哲学。
  二是被”隔离反省”。所谓隔离反省,就是在我和弟弟因为争抢玩具或者做游戏发生不愉快,在没有上升到肢体冲突之前奶奶采取的临时性应急措施。当然,我是被隔离反省的那个。奶奶家是三室没有厅,她和爷爷各一个房间,阴面的房间是我和弟弟的活动室兼做临时来走动亲戚的客房。通常奶奶会在冲突未升级之前介入,把弟弟带到她的卧室关上门给弟弟读故事,而我则被留在活动室自己玩。玩够了,就趴在奶奶门缝听她给弟弟讲故事。这些短暂的被“隔离反省”的时光,可能是我人生中关于孤独和失落最初,也最深刻的记忆。
  我无意责怪奶奶的区别对待。仅仅在日伪时期识了几个字的她,哪里懂得什么高深细腻的教育理论。更何况,疼老儿子老孙子也算是天经地义。倘或有冒犯,也希望奶奶的在天之灵宽恕此文的每一个字。
  我的童年,没有奥吉那样不幸,印象里也不曾感知过像奥吉收获到的来自家人和同学的共情。和弟弟比起来,我瘦小枯干,他白白胖胖,我调皮捣蛋,他听话乖巧,另外,三叔当时在厂里还是个小领导,收入不错,经常给弟弟买玩具,家里还有任天堂游戏机,这些都令我好羡慕,常常想我为什么不是三叔的儿子呢?但同时我也比较懂事,从没有把自己在奶奶家的遭遇和爸爸妈妈提及,也没有和他们要过玩具和游戏机。因为我知道爸爸妈妈工作辛苦,收入不多,更怕知道这些后会影响他们和奶奶的关系。
  长大后,时常感觉自己的童年好像缺少了什么东西。在看奇迹男孩之前,我从未像今天这样认真回忆和分析过自己童年的那段时光。现在看来,奥吉的自卑,维娅的失落和米兰达的逃避,在那个小男孩心中都曾停留过。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曾有过类似心路历程,只是被成长车轮掀起的滚滚烟尘遮盖住了而已。我不是心理学家,并不知道儿时的特殊经历会在一个人的性格曲线图上留下怎样的坐标,对他现在的性格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但我始终相信,来到这世上的每一个灵魂,自始都是一个的天使,孤独而美好,都希望在善良和爱的陪伴下成长。
  借用老校长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善良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
  愿每个弱小孤独的灵魂都被善待。

愿每个弱小孤独的灵魂都被善待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每个弱小孤独的灵魂都被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