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再回首

一、回首“统编教材”

首先,立意和眼界比较高。价值观的体现注意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化为语文的“血肉”。教材编写更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

1.一年级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先认字后学拼音,是为了幼小衔接,放缓坡度;拼音就是认字的工具,不再是阅读工具。

2.“和大人一起读”用意是激发读书兴趣,让孩子一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设置“和大人一起读”,是希望“延伸”,把家庭和社会的力量都用上,都来为语文课加油。

3.课文数量减少,更加重视口语、读书等方面的内容,课文变化很大。初中的新课文大约占40%。课文的选篇强调四个标准:一是经典性,二是文质兼美,三是适宜教学,四是适当兼顾时代性。选入的外国作品也较多,注重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世界、面向世界,对不同类型的文化持开放的态度。

4.古诗文课,要求学生读得滚瓜烂熟,而不必过度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匀出时间多读几遍。

5.多媒体用得太多、太滥,会违背语文教学的本义,甚至会干扰或“定格”孩子的想象。

6.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上好阅读课,要安排好预习,重点是教阅读方法,也适时教一些写作方法,两者结合起来,自读课是把教读课的方法沉淀的运用。

二、再谈“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应该是持续完善精神的世界,追求知识的生命冲动;阅读,是增加生命厚度。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

1.现在语文课最大弊病就是不读书,读书少,光是教课文、读课文远远不够的。

2.要加强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让孩子“连滚带爬”地读,不是为了写作和考试而读书。

3.采取“1+ⅹ”的办法,即讲一篇文章,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

4.把延伸阅读部分纳入体制,并尝试进行一些检测评价。

5.激发阅读兴趣,掌握一些阅读方法。

6.名著阅读由“赏析法”改为“一课一得”,以示范读书法为主,每次重点学习一种读书方法。

7.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句子和段落组成的完整的文本而言的。学会检索阅读,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得需要的信息,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能力。

8.初中阶段“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要求还要加强,这是新东西,我们要有这方面的教学敏感。

三、课堂教学改革与考试

课改与中考、高考“相生相克”,要做一些平衡。任何不顾及中考、高考的课堂教学改革,孩子不愿意,家长更不愿意。课改和考试,要做一些平衡。

1.努力做到既让学生考得好,又不把他们的脑子搞死,兴趣搞没。

2.教学不仅关系教师如何教,更应让学生如何学;不仅学会阅读,更要学会写,以读促写。有的孩子一旦用文字表述,就写不出来了。

3.教师应过早训练孩子写的能力,因为考试要的是书面表达,而不是口头表达,当然二者要相互兼顾。

4.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落实到考试中去,落实到笔头上去。

四、回味新旧教材的过渡

统编教材已经取代了其它版本教材,一线语文教师可能有些不适应,会有很多想法。我想对待专家的引领既要有仰视的心态,又要结合实际俯视自身的课堂教学。

1.认真领会“统编本”语文教材面世的背景、编写意图、编写理念、编写体制,版式设计的独到之处。

2.认真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彻底做个反省,形成文字,打破自己在教学中定势的思想观念。如:课堂教学中我们说的太多,唯恐孩子们听不懂、听不会,孩子们说的太少。统编教材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法式,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

3.在探索新教材的教法上及学生的学法上,要敢担当,要有责任心。新教材的面世,新理念、新价值观,都需要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去探索。更好的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探究有意义、主动的、积极的教学效果。我们要有责任心,敢于担当。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探讨、建构,使课堂学习达成一种基于体验的视界融合(学生的视界、教师的视界、作者的视界、编者以及其他读者比如专家的视界的融合。)

五、做好后续工作

我们也在搞课改,都在忙乎,各成一家、一派,各扫“门前雪”,没有体制,不成系统。或许,我们很茫然,收效甚微;有的经不起实践检验,就夭折了。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倡导“课外阅读课程化”。课堂内容、课堂实施、课程评价等维度对课外阅读进行系统建构。

2.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让孩子们喜欢语文课,让孩子们喜欢读书,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统编教材”再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