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2月3日,在“忽如一夜春风来”的雪后,我们一行15人到酒钢三中,参加高中语文研修活动。
两天活动很紧张很扎实,听专家、教师的讲座和展示课,见证了各地高手的教育素养,领略了文本解读的深厚功力。我的感悟非常深刻,不仅有专业的洗礼,也有心灵的震撼。
02
这是一堂家常课、生态课,这是广东名师李旭山的《短歌行》。
40分钟的课堂,围绕四张幻灯片展开:《短歌行》原文,散文翻译,分层解读,主客探究。一首诗,三种方法解读,用时较多,诵读感悟,文本解读,都做的很实在。说到诗歌教学,我提倡韵律翻译,学生不赞同这做法,觉得会做题就行,翻译效果不太好。学生不愿意多写,我也就不自信,观看李老师的课堂,他把文本、文字作为重点,这是语文的基础,思路和我不谋而合,又增强了我诗歌教学的信心。
再回顾他的课堂,始终温和亲善,及时释放思考的方向,引导而不打扰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他的问题具有思维传递性,学生阅读→发现问题→递纸条→挑问题→讨论交流,这对话的过程,师生挑选、点评过程,就是好思维形成的过程。他文本解读的给我的启示,不求完美,留有余地,就如《雪山飞狐》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
活动结束后,我加了李旭山的微信,阅读他的几篇论文。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的一篇文章,标题是“ ‘当代文化参与’的教学实践”,论述高考时评类作文。“摘要”的文字是:“对当代文化进行自觉提炼,对当代文化进行语文穿透,对当代文化进行直面反思。与之对应的教学做法是:分类与对比,分析概念与尊重事实,分析原因与揭示影响。这样既能强调对学生“社会关爱、国家情怀”素养的培养,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
论文中举到许多案例:“抢红包”事例,“奥特了”和“落伍了”,“颜值”和“长相”“打酱油”和“逆生长”,这些网络词,都有独到深刻的解读,有归纳综合的思维,很有启发性和操作价值。
抓文本学生研读,朴实而无套路,这是硬功夫,这是生态语文课堂。语文课就需要反复读,不断感悟,独立思考,慢慢地欣赏,这才是真功夫!他的课堂功力,源于他深厚的理论功底,源于他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03
生活即语文,语文课与生活融为一体,这就是霍军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
他的三个巧妙的问题,也是教学的目标。即:有意思,和我有关,有文采。他将演讲词,将融入个性化的解读,天南海北,纵横捭阖,好词妙句,信手拈来,妙趣横生,掌声不断。
还听了他的讲座《教会学生敏锐感受语言》,解读中学生语文四大核心素养:语言构建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他说:这不是割裂的四个内容。不可平列,只能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要我们使用语言,说一句话,这四个素养就在同时出现。
他举到的案例太多,重庆大妈的案例,《长恨歌》中“为何花钿委地?”《老人与海》“我还有——”的材料作文,苏轼《定风波》与孟子“万物兼备于我也”,举例还很多,洋洋洒洒,皆提要勾选,无不紧扣“核心素养”四字!
听课时,与霍老师偶有交流。课堂上他专注地听,不停地手机写作,写生活随笔,写课堂实录,随时发于微信和。当天下课,是我校周翠霞老师的《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霍军就坐在我后面,下课后五分钟,他就在上发布了课堂实录,他太厉害了!
3日下午课后,我发了一条信息,简述他一天的活动,我是这样写的:“说说霍大师今天在酒钢三中的足迹:早点赋诗一首,9点钟上示范课一节,午饭前长一篇,下午讲座一堂。满满的是语文的核心素养和师者的诗与远方。”我的这一信息,得到语文研修群的一片点赞。
不久前,看了一篇《未来导报》的文章,标题是“名师霍军,更想做‘明师’”。他爱读书,生活经验丰富,课堂就是生活,他打通了语文和生活的终南捷径。
04
语文是关于语言的文化,课堂的人文精神,应是语文课魅力之所在。
酒钢三中范俊丽的《卫风•氓》,课堂结构思路清晰,语言表述干净利落,课件制精致美观。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她课堂文字的精美,分享几处典型的句子。
——称谓变化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变称呼: 氓一子—复关一尔一士一其(陌称 —尊称—婉称—近称—通称);情感过程:相识一相恋一-相爱-悲伤一-清醒。
——淇水是一条浸满了女主人公眼泪与感情的河水,淇水也是女主人公内心世界和人生命运变化的见证。女主人公悲痛又惘然的心情,对往昔婚恋情形情难自禁的回忆,对氓负心薄心、朝三暮四行为的审视、批判,都由眼前四季奔流的淇水触动、唤起。
——每个人都是失落的一角,觉得自已不够完整,就需要另一个人来补全自己的生命。但残忍的事实是,没有人是为我们而生的。每个人都要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你要做的,从来不是依附于一个人或者一段婚姻,而是不断成长,让自己变得圆满。
兰州于沛文老师执教《囚绿记》。她的导入和目标为三句话:一段作者介绍,一张照片,一个题目。三个“一”巧妙勾连全文,形成结构思路,活而不乱,有条不紊,启人深思。她的课堂,旁征博引,文才飞扬,好词好句脱口而出,文学积淀太深厚,激情四射,让人叹为观止。下面晒晒她的三张幻灯片,不愧是省城语文新秀,文字到视觉都很美的:
——①绿影→“绿友”→绿囚→绿友, 感情→行动,爱→囚,配图文字是“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深受二者的冲突....在这矛盾和纠葛中,我听到我内心抱怨的声音。有时我想把它记录下来,这心灵起伏的痕迹”——陆蠡《囚绿记序》。
——②绿影→“绿友”→绿囚→绿友,相遇→同住→幽囚→开释,选定→欢喜→占有→怀恋。
——③主旨→形象,爱→囚,虚→实,情感→行动。
她的课堂语言涉猎广泛,诗词名言,随口而来;她对课本体系很娴熟,文本研读得很细很深,太有现场感染力。
05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你果真要学习写诗,应该在诗歌以外,下许多工夫。大道至简,术业相通,道理都一样,站讲台功夫也是如此。
一要学会思考,注重研究,要有大语文概念。阅读余党绪的批判性思维文章,他解读《水浒传》的案例,那个宋江典例的解读,就很有个性的思考;他的“体验无边与论证有限”,其中“安娜必死与沙威不死”,就给我许多启示。最近阅读王阳明,他的心学,他的知行合一,他对明代政治的影响,都后代思想的启蒙,给我许多启示。课堂教学也一样,要研究高度,要拓展思维,要放出眼光,才能丰富站稳讲台的功力。
二要将语文融入生活,语文即生活,即社会人情。霍老师的课堂,从黑人到黄种人,到中国,到酒泉,到酒钢三中的课堂,洋洋洒洒,容量大而有趣,非常接地气,都源于他的丰富阅历,他的敏锐感受力。三年前,我曾听过孙绍振的报告,老先生83岁,2个小时,脱稿演讲,博闻强识,横贯古今,热门话题,无所不包。时间到了,他请求延长10分钟,很守时,很严谨,很谦虚,讲的都是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深入思考。经常在《语文建设》看到他的文章,尤其喜欢他每年对高考作文的解读,他不是空谈理论,都结合实际谈,很爱读也很耐读的。再联系自己,我让学生课堂讨论,时事点评,许多新词就从学生那里听到的,如“佛系青年”“吹哨子的人”“斜杠青年”的来源。对我来说,学生也是教学资源,生活就是语文的资料库。
三要钻进去,下一些笨功夫,踏踏实实地研究教材。这次研讨活动中,周翠霞老师的课堂获得了成功,专家评价很高。周老师谈自己的体会,颇有凤凰涅槃的感觉。为了研读《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她从晚上9点到凌晨3点,不参考资料,不干其他事情,在书上标注5个小时,能写字处都写了,吃透了文本,再修改教学设计,试讲了多次,才有了最后的成功。经验告诉我,研究文本,站稳讲台,这也是体力活,要坚持不懈,要吃不为人知的苦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孩子是孕育生命,站讲台是孕育思维,大道理都好懂的,关键是肚里要有货。这货就要你把书本读透,丰富生活阅历,多思考多研究得来的。如此这般,涵养了足够的课外功夫,才能游刃有余,厚积薄发,才能站稳三尺讲台,推己及人,收获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