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牛郎织女凄美爱情故事传说的起源

七夕节 ,又称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双七、巧夕等,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最早源自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比较流行,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并且把水、火、木、金、土 五大行星和日、月 看成围绕地球旋转,于是把这七个星体合起来叫“七曜” ,《尚书·考灵曜》云:“(天地开辟),七曜俱在牵牛初度”。再加上古人对“重日”的崇拜,比如正月初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端午、九月重九等日月相重的日子,认为“重日”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时分,人们便在此日祭祀,于是七月七便成了祭祀的节日之一。

七夕牛郎织女凄美爱情故事传说的起源_第1张图片

汉代画像石

古人出于对未知的敬畏,对日月星辰崇拜,并且经常观测天象,依据星辰的外形组成进行人格化的命名,用不同星辰代表不同地域的分野,从而依据天象变化来预测地上即将发生的福祸。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大东》篇中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服章; 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 ,《尔雅·释天》:“河鼓谓之牵牛。 ” ,这是最早关于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然而当时并未形成神话。

七夕牛郎织女凄美爱情故事传说的起源_第2张图片

汉代画像石牛郎织女

《史记·天官书》: “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又有“牵牛、婺女,扬州”。《汉书·地理志》: “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由于《天官书》、《地理志》等只是研究星宿分野的天象记载,因而未有传说故事,然而可以看出古人将“婺女” “织女” 以及“河鼓”“牵牛” 从星象上分的比较清楚,然而在民间中经常混淆,经常有用婺女替代织女的诗词文章。

织女星是夏夜天空中最著名的亮星之一,在织女星旁有四颗暗星,组成一个小菱形,颇似女子用梭子在织布,于是人们形象称之为“织女星” 。与织女星隔着银河星系遥遥相对的是牛郎星,也是夏季夜空中十分著名的亮星,牛郎星两侧各有一颗较暗的星(河鼓星),三颗星颇似一根长长的扁担,俗称“扁担星” ,牛郎星居中,就好像挑着扁担。随着古人人格化的演绎,逐渐变成牛郎用扁担挑着一子一女,与织女星隔河相望。

七夕牛郎织女凄美爱情故事传说的起源_第3张图片

由于地球旋转的缘故,在夏、秋季的上半夜,牛郎星和织女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较高,比较容易用肉眼看到,因而古人便附会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故事。事实上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6.4光年,是不可能“相会”的,然而古人的想象力丰富,不断充实故事内容,逐渐牛郎和织女便成了神话传说,并演绎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夕牛郎织女凄美爱情故事传说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