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意识”先于并重于“知识”
请问:有人给您提出问题(question)时,您是否具有用心理学(而非自己的经验或常识)给予解释的意识?遇到问题(problem)时,您是否具有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意识?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
素质: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是事物本来的性质。
素质是人的外在表现,而素养是人的精神状态,可以说先有素养,然后才有素质。
《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此话是讲:马匹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是没有力气在路上奔驰的;人没有足够的能力,是没办法使国家强盛的。引申到学习中来,个人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思想的高低,决定了自己发展的方向与成就,素养是人成长的基础。
好的素养让人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检讨与反思。使自己更加进步,能够良性循环,自己就会有更大的进步。如果年纪尚轻,虽然一时半会感觉不到。若一直持之以恒,就会发现与别人的区别。
好的素养可以决定个人的成就,能够帮助诸多方面如学习,做人,领悟道理等都会受益。
说了这么多,自己才意识到自己太缺文学素养了。写作业状态就是散、慢。知道不足,就想完善。每天坚持阅读练笔,自我反省,日积月累或许能有所改变吧!
请问:有人给您提出问题(question)时,您是否具有用心理学(而非自己的经验或常识)给予解释的意识?遇到问题(problem)时,您是否具有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意识?
没学习心理学之前肯定是没有这种意识的。就比如约定的研修90天,现在结束了,我还欠着两篇作业,每每想起就心有不甘,一定要补上才心安。朋友们会觉得我真的很能坚持,我若用心理学知识作解释,这是“契可尼效应”在作怪,因为得不到或者失去的东西往往会使人记忆深刻,甚至刻骨铭心。这促使我逼着自己就得想办法去完成。
研修开始一百多人,走着走着基本作业的完成(赞、转、评)人数就折半了,再到每日坚持完成写作业(),就只有一两成了。心理学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我查到这是一种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怎样减少半途而废呢?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自己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
学习心理学知识,需要学以致用。若没有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意识,不刻意地探求发现自身的欠缺,心理学知识啥时才能转变成自身素养的一部分呢!
老师说,要想提升科学素质和素养前提是首先要有科学的意识。
在我看来,提升一个人素质或素养的前提是对自己的素质或素养有所觉察或意识;那么,提升科学素质或素养的途径自然也是首先具备科学意识。
您可以没有知识,也可以没有能力,但是您得有解决问题需要知识和能力的意识;只要有了这种意识,您就(才)会去学知识,也就(才)会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利用别人来解决问题。
———— 李克富
做到有觉察,知不足;有好奇,去探索;有行动,能坚持。我想这就是科学素养良性的循环。我要先立个大目标,迈开我的小步子,持之以恒,修炼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