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吃货”学生

         

我的“吃货”学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周练的作文题是跟饮食有关的,下面两篇是学生的作文。

                  一沙一世界,一食一天堂

                    高三(15)  周志宇

      想起《中国美学十五讲》中一句:“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此言妙矣!太浓太多反难品出至味来,倒是烟火氤氲间,方圆几里处,有令人魂牵梦绕的味道。

      人之一生,寻常不过一日三餐。即使是家常便饭,也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桃花落,闲池阁。不禁想起《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惬意。斯以为,这便是桃源人生生世世的平静和安稳。即便有“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束缚,亦可以享以食为乐的逍遥生活。

        诚然,食道中自有乾坤。“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道出李清照独自一人饮食的孤寂。再如刘邦、项羽之鸿门宴,怎得安下心来品这宴席?无论是深夜食堂,还是那年的风沙渡,这背后定有玄机。

        以浅薄之见,这平凡的一日三餐,折射出各种人生姿态。恰如纳兰容若“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想必这是积蓄了许久的苦闷。不同于欧阳修的“觥筹交错”的畅快。相较而言,王勃等人于腾王阁饮酒作诗,此为人生一大幸事。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相信,那些以食为美、以食为天的人,一定会寻得他心中的那棵月亮树。

        余以为,食道流转于郑谷的箫声中, 唱遍世间的酸甜苦辣;食味漫延在阿炳的二胡中,以尽尘世的喜怒哀乐;食理刻在张大千的梦幻敦煌中,览概人世的悲欢离合。 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衰乐两忘。何不于三餐间浅斟低吟,笑看世间,云淡风轻。

        两袖一挥, 清风明月;仰天一笑 ,快意平生,布履一双,山河踏遍;心有明珠,山河明媚。即使生活总那么不尽人意,也要有“以果填腹,以露为饮”的淡泊心境。凡夫俗子不曾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怀,“肴核既尽,杯盘狼籍”恰是他们对平淡生活的追求。与其红酥手,黄滕酒,莫若看破红尘,羽化登仙,笑指天堂。 

        楚云寒,湘天阔。斜阳野外,炊烟缥缈,几对筷,三两碗。归去来兮,人生称意。

点评:古人进食那种诗意的追求被鲜活的描摹了出来,透过文字,他们穿越了千年,与我们在桌前洗盏更酌,看东方之白。文思由三餐引申去,品味,悟道,明理,谈人生的称意与哀愁,叙心境的淡然与洒脱,为我们呈现了一席丰饶的文化盛宴。。

                          人  间  有  味                 

                    高三(15)班  王振宇

        烟火之味自炊具传开,三餐的味道,来源于中国人的圆融精神,万里神州,滋味万般,教吾辈咂摸出一句:“人间有味”。

      比起现代人奔忙的内心,余不禁佩叹古人进食有道,自有一番清欢之味。孔子曾盛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一份斋净之食,一瓢泉香的慰藉,透过千年,我们仍能感受到颜回顶真的性格。三餐,体现着回的心境,其实不难想到,孔子穷于陈蔡之间时,颜回那一份从容,颇有“小葱拌豆腐”,之后“一清二白”的文人性情:于乱世之中不乱其阵脚。

        文人们那般透悟的心性,全然反映在了他们的吃食上。满汉全宴固然诱人,但终日食之,也必会髓味。

        味道,尝于舌尖,品的是人生百态。汪曾祺曾在《人间滋味》里记载他的老师沈从文一生爱吃张兆和炒的茨菰,独因其中有苦味。体味苦味,在从文老人的眼中,是一件极具“格”的事情。彼时的汪曾祺不解“格”的讲究,直至他远上北京三十年,因为久违,每年春节前后尝得茨菰才通晓。

        茨菰的苦,混杂在众多美味之中,是沈教给汪的不忘本,忆苦思甜,去学习着,哪怕生活圆满,也应铺以苦之味,才能感受出人世间的种种滋味。

        斯言至此,不禁惘然无措,文人们的忆苦思甜,在三餐之中仍不忘记添置这样一份吃食,深为其镌刻的深情所感。

        反观当下,多少人的嘴角油光泛滥,挺个如同已经怀胎十月的肚子。这些个人,三餐皆有公款“相助”,对着菜单“挥斥方遒”,方圆之桌尽是所谓的“天物”。沉疴须治!要为他们的三餐之中添上些什么,让他们的仍能够在如今的日子里,忆得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如王蒙曾在他的杂文《我爱喝稀粥》一文中提到的那样:“粥为一顿顿饭收尾,做个总结,把嘴里的咸腥,油腻,酸,辣味去一去,为一顿顿饭打个句号。”喝一口清粥,两三碟小菜,对现代生活之中三餐里的油腻、杂味和世俗道声再见。去学习文人墨客们对于生活的体悟,对世道变化时候的冷热心境。

        于斯世,摒弃早已发麻的舌头。一个人,一双筷,一捧碗,以清净身心品味三餐,读懂食里千秋,叹一句人间有味。

点评:写食物的特点容易,写文化亦不难,难的是如何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这才最显才情,也最见功力。这篇文章不是考场写出来的,而是小作者平日读出来,悟出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吃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