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总结你的生活感受,可能十个有九个人都会说:“累!”
的确,社会发展快,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忙不完的事,挣不够的钱。大多数人每天的状态都是穷忙瞎忙,好像很勤奋、很累,很多时候却收获甚微。
其实,这种勤奋不是真的勤奋,而是“劣质勤奋”,它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浪费时间又效率不高。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勤奋”下去,熬黑了眼圈,愁秃了头发,越忙越累越焦虑,越焦虑越忙,进入一个死循环,到最后什么也做不好。
我最近看到一本书,叫做《你其实不用这么累》,作者是哈佛人生职场教练彼得·布雷格曼。他是《哈佛商业评论》和《福布斯》杂志的专栏作者,CNN特约评论员,同时还给很多世界500强企业担任专业咨询师。
书中,他用一个个的小故事,给我们引出46点启发,教会我们重新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有条不紊地规划人生,告别穷忙瞎忙的状态。
在作者看来,管理人生的最佳状态,应该是——“用正确的方式,和正确的人一起,做正确的事情,然后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呢?
作者教给我们4个步骤——首先,我们要“重新认知自己”,然后明确“今年要做什么”,再逐步聚焦到“今天要做什么”、“现在要做什么”;2个方法——“四要素交叉法”、“18分钟计划”;一个结论——“只做一件重要的事情”。
①
『自我认同:重新认清自己』
曾经有新闻报道,某知名电讯公司的中年员工,因公司业务调整,失去收入不菲的工作,高额房贷和生活压力下,从高楼纵身跳下。有高校的研究生因为处理不好跟导师的关系,或者是因为学业压力过大,然后选择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还有一些女性因为产后抑郁,也会做出一些很可怕的行为。
经常听到一些年轻人说自己很迷茫,不知道以后想干什么,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或者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觉得日子过得很空虚。
这些都是因为工作或生活受到挫折或困难,就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怀疑,或找不到生活和工作的重心,对未来产生了困惑。
之所以会这样,首先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认清自己的身份,缺乏自我认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任务。
那什么是“自我认同”呢?
自我认同包括: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未来将要去哪儿?我跟社会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如果都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认识。这就说明你对自己形成了“自我认同感”。
但是,“自我认同”需要我们在不断的选择和试错过程中,才能逐渐获得,并且会持续我们的一生。我们只有在结识了不同的朋友,尝试了各种事情之后,才可能明白自己真正擅长的是什么,才会更清楚自己在交友、规划未来、寻找人生意义的时候该如何选择。
心理学家还发现,绝大多数人要到24岁以后,才会慢慢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因此,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这种自我认同,或者说你正在寻找的过程中,也不用害怕。
面对人生感觉迷茫时,我们应该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应该是多样化的,不应该只局限于一个方面,有些身份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有些我们压根还没有开发出来,生活还有很多未知的可能。
所以,当工作和生活遭遇挫折或失败时,我们应该跳出这一切,问问自己“我是谁”?想想自己是不是在其他方面还能找到存在的价值?
比如,我们还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我们还有信仰,还热爱运动;或者是,我们还有一群好朋友。那么,不管职业生涯或生活遇到怎样的波折,我们都仍然可以比较乐观地面对。
②
『“四要素交叉法”:找到生活工作的重点』
很多人想有所作为,却又不知道如何规划人生,不知从何着手。
作者认为,即便是我们对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我们也依然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关键就在于,方法要找对!我们每年只需要制定一次计划,只抓住一个重点就够了。
这个重点怎么确定呢?
作者提出了四个要素,分别是:发挥个人优势、接纳自己的弱点、坚持独特之处、追随兴趣所在。这四个要素交叉的那个点,就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重点。
例如,作者曾经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曾经组织过很多户外活动。他的优势是组织能力强;弱点是在安全问题上过于敏感;兴趣是喜欢群体户外运动;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企业界了解得比较多。
结合这四个要素,他开始为一些大公司策划团建活动,这项工作给他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我们也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分析自己的优势、弱点、特长和兴趣所在,找出这四个要素交叉的那个点,以此为年度重点、切入点,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当然,我们不需要想得特别清楚才能行动,很多成功人士和企业都走过弯路,这是很正常的。现在,我们掌握了“四要素交叉法”,至少能为今年确定一个重点了。
③
『“18分钟计划”:完成每天该做的事情』
明确了年度重点,知道了“今年该做什么”,接下来,我们就需要把计划往前推近,细化到每一天,看看“今天该做什么”。
作者认为,让我们每天过得高效的,不是列清单,而应该是一套固定的程序,他把这个程序叫做“18分钟计划”。
“5分钟”
早晨五分钟,列出今天的待办事项。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如果有一些工作你连续三天都列在了待办事项上,但是都没有完成,那么,要么把它删除掉,要么就规定自己今天必须完成。
“8分钟”
工作的时候,给自己定闹钟,每小时闹钟响一次,我们暂停一分钟,调整一下工作节奏。按照八小时工作制,闹钟响八次,刚好用到八分钟。
每当闹铃响起,就问问自己,上一个小时都做了什么,是不是浪费了时间。在下一个小时,就会注意这些问题,更加集中精力。 适当的暂停,能帮助我们掌控自己的时间。
“5分钟”
晚上五分钟,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这一天过得怎么样?学到了什么?和谁进行了交流?有没有什么人需要我对ta表达谢意?或者是给出反馈?这些问题其实是让我们关注自己的情绪、工作的效率和日常的社交,是一个复盘,更有利于我们总结和提高。
④
『排除干扰:把握“现在要做什么”』
计划很完美,但执行时常会走样,因为身边有太多的干扰,会打乱我们的计划,让“现在去做”成了我们每天生活中最难的一件事。
其实提高行动力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两个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常常是在最容易动摇的时候最需要动力。所以,我们只要能牢牢地把握住这几个特别脆弱的瞬间,管好自己的意志力,就可以了。
作者有骑车健身的习惯,他发现只要能在下雨下雪的时候,依然能坚持出门骑车,那么在平时,就也能保持这个习惯。
我们女性在减肥的时候,总是抵抗不了甜品和美食的诱惑。但只要我们路过甜品店的时候,能忍住不进去,在拿起手机的时候,能忍住不点开外卖软件,那么在平时就也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了。
如果我们真的无法排除干扰,那么可以试着创造一些有利的干扰因素,即分散注意力。
我们每天总会面临一些影响目标实现的干扰因素,如工作时开小差,个人的情绪化,吃甜点等等,而且很难克制。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用来抵制诱惑,只会让诱惑更加难以抗拒。比如在不希望自己吃甜点的时候,其实你的大脑里想的全都是甜点两个字,只会让我们更有可能去吃。
这时,我们就可以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比如说,你在工作的时候开小差了。怎么把自己拉回来呢?不是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不要开小差了”,而是通过一件别的事情分散开小差的注意力,可以起身倒杯水,或是洗把脸,然后再重新投入到工作中,效果就会好得多。
⑤
『一个结论:只做一件重要的事情』
《你其实不用这么累》这本书,给了我们46个启示,还有4个步骤,每个步骤分别有相应的方法。 但是,所有的道理和方法,都指向一点,那就是:只做一件重要的事情。
作者自己的减肥经过,对我们非常有启发性。
作者曾经在一个半月内减掉了八公斤。他没有加大运动量,也没有找健身教练,也没有看任何减肥秘籍,更没有吃减肥药。他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限制卡路里摄入量。确实是这样啊,人们只要少吃点就能减肥。
然后他又问自己:“做哪件事情会让我的卡路里摄入量减少最多?”
他找到了自己的减肥障碍物,那就是甜食。于是他就开始戒甜食了。效果非常好,一个半月就瘦了下来。
可见,如果你想要克服某个弱点,那就只选择一个回报最高的目标,这就够了。黄金行为准则并没有十条二十条那么多,而是只有一条。
因为在我们能力范围内,重要的事情,永远只能有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