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平台:补贴是蜜糖,运营是棍棒

“芒种计划”一出,腾讯在自媒体领域算是放了个大招。又是2亿补贴,又是渠道打通,真真是挠中了自媒体的痒点。在内容创业大潮里,腾讯的泅渡姿势还是蛮标准的。

不过,初期势头过猛,结果也有可能后劲不足。这里不谈腾讯,想说下“自媒体平台”究竟在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说两个反面论调:

1.平台太多,自媒体人都不够用了。(@小道消息)

2.你们都不是好的自媒体平台。(@仇勇)

在我看来,Fenng和仇勇两位老师的论调,其实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自媒体平台的最大弊病——中心化运营机制。

前者讥讽的是平台的运营策略太过老套,微博早期运营的“大V”策略(刷脸)仍在被反复咀嚼。嘴上说“去中心化”,脚却很诚实地迈向中心化的媒体思维。后者则在考察内容与用户之间的连接关系,指出平台在过滤器与连接器的角色扮演上是失败的。这是基于长尾效应的考量。

而这种运营机制背后,其实是利益主导而非用户,手段就是抢抢抢,方法是补贴+广告,对象是人和内容。平台补贴这种蜜糖式打法,要的就是蜂拥之势;广告收入的常态化,也在刺激着内容的持续产出。

而且,每一个想做大的自媒体平台,都在试图制造一个封闭的环境。腾讯的“芒种计划”其实就暗合了这一点,自有渠道的打通,更像是对自媒体人说,“来吧,换套大一点的房子住”。我得承认,这比强硬的排他性要求高级得多,后者还是原始了点。

但封闭是不现实的。自媒体的逐利本质以及平台间的竞争,使自媒体的流入流出不可避免。更何况,大多数自媒体平台做得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沦为发稿渠道也一点不冤。

平台的发展也应该是开放的,大概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圈。补贴是平台圈人最高效的方法之一。

二是留。平台撮合,广告收入与内容产出相捆绑。

三是转。自媒体人蜕变,从单一平台变现到多个平台变现,从注意力变现到影响力变现。

这种溢出其实是健康的,但大多数平台在第三个阶段做得并不好,也就是没有兼顾好注意力与影响力,结果引发病变,“劣币驱逐良币”。

当然,这里说的是想做大的自媒体平台。很多平台并不在讨论之列,玩法相似,初衷不同,也就谈不上竞争,也注定不是自媒体人的“流着奶与蜜之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媒体平台:补贴是蜜糖,运营是棍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