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的大数据 之八——中华对大数据的支撑

上一篇:基于互联的大数据 之七——大数据的适用范围

应当谦卑承认西医的成功,很多疾病都获得满意疗效,可惜,很多还无法治疗,更多疾病产生了,人们还是会最终陷入病态,对恐惧的担忧没有消解多少。需要换个思路,从生命的角度,发展治疗措施;以民众为主角,发展保持健康的方法。

西医的擅长阻碍了它在这方面的努力,西医方法有效,也带来安全性方面的考量,无法应用于健康状态,没法干预若有若无的可能性。西医在疾病状态的投入拖累了它在疾病前期的努力,健康保持的效率不高。缺乏实践环节的支撑,很多结论的有效性不高,于是继续保持低效。

这就是为什么,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大数据案例并不多,谷歌之所以能预测流感,因为政府做了线下工作,产生的结论正好可以校验其结果。

还有手机致癌研究,手机辐射或许会伤害身体,提高脑癌、颈癌、脑瘤以及白血病的发病几率,人们进行了很多实验室努力,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后来,有人跟踪了42万丹麦手机用户,收集到几十年的详细数据,其中包括5.2万爱对着手机唠叨的用户。把这些数据和他们罹患癌症的信息进行交叉分析,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性,这令人信服的结论就来自大数据方法。

这个例子中,两组可以对比的人群已经自然而然地形成,研究者的价值,在发展独到的视角,以揭示事情的真相。这提示我们:大数据探索是“知”的阶段,要求“行”的支撑,没有足够多的实践支撑,互联网大数据就没法发挥价值。对比看西医大数据,整个体系都在提供支撑,所以能充分发展。

基于互联的大数据 之八——中华对大数据的支撑_第1张图片

中华有不同的景象,几千年来,人们进行了丰富的养生、锻炼的实践,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在民间广泛展开着,我们还有信任中医的人群,有基于中药银针的治疗,这些都是很好的基础。中华方法相对平和,缺乏强烈的改变能力,这是缺点也是优点,它们相对安全,是广谱的,能满足丰富的需求,它们可干预轻微病态,协同生命发挥作用。

中华的理念和方法能支持体联网、脑联网、专家系统、互联平台的发挥作用,形成流程上的闭环。否则,互联网只能依附于西医,成为它提升效率的手段,真正价值就被扼杀了。

另一方面,中华方法尚未被科学地研究,必然是低效的,需要互联生产力加以改进。互联网能吸引海量人群的参与,感知他们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变化,及时察觉各种轻微病变,以采取应对措施。与此同时,整个处置过程都能被监测,结合大数据方法,各种方法和理论的有效性就容易探明,改进因此能展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于互联的大数据 之八——中华对大数据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