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 御风而行 ——一场阅读盛会的非全景回顾

    乙亥年春,落樱缤纷,怀揣饱满的学习热情再赴金陵。时值亲近母语阅读论坛十五载,三天六场的阅读盛会,精彩绝伦的饕餮大餐,收获满满。


从心出发 御风而行 ——一场阅读盛会的非全景回顾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关于文学——

    梅子涵说:文学多么好。它能那么特别地陪伴我们度过生命的每个阶段,在某个夜晚,某段旅途,在童年天真时节,在长大后的寂寞和渺茫。它能使一个生命得到别人难以察觉的感动,它替代着很多生命进行了自己所无法完成的优美抒情。它叙述出无数新奇的故事,让人吃惊地读到了闻所未闻,它令人明亮地否定了原本的疑惑而变得充满信任、接受善良……

    听着这诗一样的语言,我们不由得感叹母语的深远和灿烂,感受着对母语的迷恋和荣光,每个听者的心里似乎都响起了叮铃叮铃的“声音”。那是对文学的共鸣,更是对丰富充盈的生命的渴望。是啊,文学多么好,诗中说 “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而文学本身就是种美好。

    我们想到了鲁迅,那位弃医从文、手执笔杆的斗士。研究中国文学的人必然会研究鲁迅,就像读英国文学,必要读莎士比亚一样。香港大学教授许子东说:要懂得中国的人和事,一定要读鲁迅。我想,鲁迅的文字一定流淌在很多人的记忆长河里——“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人类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孔乙己、阿q、祥林嫂、闰土陪伴了我们整个少年时代;《呐喊》、《药》《纪念刘和珍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鲁迅的文学像黑暗中的一丝光亮,或阴霾中发出的一声振聋发聩的呼唤至今绵延不绝。文学多么好!它给你破茧而出的勇气和源源不断的力量。

    自然还会想到泰戈尔,那位东方诗圣。梅先生说泰戈尔要一生把那个不能吃不能穿看上去无影无踪的诗紧紧地握在他的手心里,因为这个无影无踪的诗章可以让生命活得有形有色。他提到了《无家可归的小鸟》中的苦难印度女孩,因为跟着公公学会认字,学会了阅读泰戈尔的诗,也终于飞落到了自己碧绿的生活枝头,有了晴朗天空。而我想到了另一只“鸟”——《夏日的飞鸟》。那是一只飞翔在我心里的“鸟”,它是自由,是爱,是心灵的跳跃和舞蹈。文学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它可以以任何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它是什么,怎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内心的模样。

夏天的飞鸟,

来到我 窗前,

歌唱,又飞走了。

秋天的黄叶,

他们没有什么曲子可唱,

一声叹息,飘落在地上。

……

  梅先生的讲演还让我们想到了安徒生、巴金……想到了很多,那些关于生命、阳光,绚烂和颓废,未来和远方……文学多么美好,讲也讲不完,爱上就再也离不了。

关于课堂——

    文学的课堂,总是那么令人向往。 

    《送别 组诗》看这个题目就知道是蒋军晶老师的“群文阅读”。曾经浅浅的读过蒋老师的《让学生学会阅读》,如果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编排是围绕着一定的人文主题、科学主题等进行主题阅读的话,那么蒋老师的群文阅读则是针对一定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文本的选择、议题的制定、教学的策略等都是开展此类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最终考验的也都会回归到语文教师的基本学科素养上。“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经典的曲调中,一节别具一格的《送别》诗教拉开了序幕。

    通过一个“柳”字的想象和理解,继而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找出诗中的“经典意象”,并理解这些经典意象的内涵,从而生发出每一个意象背后所链接的诗。

《劳劳亭》、《送友人》、《赋得古原草送别》、《淮上与友人别》等7首诗词就那么悄然鹅串联在了一起。带着对意象的感悟去朗读、发现、表达,最终带着对诗词群的感受又回到《送别》的文本本身,依依别离情,丝丝不舍意,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怀,哀而不伤的文学意境,像一缕自由芬芳的香气萦绕在每个学生的心里。原来人文的阅读是可以这样逐步走向深入,滋养儿童的身心。

    《儿童沙龙:我爱童书》:这是一场学生的小型读书会,是一个自由分享的儿童对话沙龙。周益民老师,语文特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市琅琊小学。《中国教育报》2010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亲近母语的论坛经常可以看到周益民老师儒雅的身影。周老师说:阅读是写给孩子最深的情书。这次周益民老师的课堂依然深情款款,却又呈现了另一种样态——

    周老师穿针引线的用两份书单激发学生的思辨。学生们现场总结了他们不喜欢的书:道理太多、太套路;文字干巴巴、情节不好;有小孩子不该看的内容,比如血腥的;太多负面情绪的;包装有异味;内容不健康;太幼稚、太做作、太生僻等等。在聊到《植物大战僵尸》这样的书时,有孩子“三观很正”地提出不应该看,因为无聊、没有什么营养;有个小男孩提出的观点很有意思:我挺喜欢《植物大战僵尸》的,因为我读起来很快乐。看,儿童对书的定义是多么独到:书不一定符合成人对好书的认知,有时候也可以只是为了消遣,获得快乐的。周老师追问:那用来消遣的书,分不分品位高低?男孩说: 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去衡量别人的观点和品位。多精彩的对话!对于孩子来说,能从书中收获感动、乐趣、成长的都是好书。身边的听课者都在啧啧赞叹:呜呼哀哉,有生如此,夫复何求。当学生站在讲台的中央,以自然的、涌动的状态去呈现自己的思考,再一次见证了阅读的力量和它带给儿童的无限可能。

  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地方,也是阅读生根长叶的地方,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点燃烛火,秉烛前行。

关于阅读——

    意大利的玛丽亚 蒙台梭利说:教育的要求只有一项,就是通过孩子自己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怎么唤醒这种内在的力量呢?阅读的力量不可小窥。

    “秋天来了,有两片相爱的叶子不想落下分开,便联合其他树叶都不要下落来对对抗自然法则。红松鼠斯奎莉喜欢上小狐狸沃尔波,可不落下的树叶恰巧挡住了她的视线……”

                                              ——《那一年,叶子没有落下来》

    冷玉斌老师推荐了这本书。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书中盈满了爱,梦想,自由,时间,成长,勇敢,坚持,选择,死亡……在儿童的世界里,孩子们同样会面临许许多多“纷繁负责”、“不好处理”的问题。每次都依靠成人来解决?当然不必,再赢弱的小花也总要学着自己长大,再羞涩的花骨朵也终究要深叹一口气,绽开笑脸去迎接属于它的第一缕阳光。儿童的世界自有它的哲学和法则,我们仅需要为他打开一扇门或推开一扇窗,透出外面的一点点亮,而“阅读”便是这道光。还可以怎么和孩子聊聊爱情呢?如果你不是那么确定自己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的话(当然,我也坚信它是说不清楚的)那么便和孩子一起读读德国作家彼特赫尔特林写的《本爱安娜》这本书吧,著名文学作家程玮老师为我们推荐了这样一段少男少女的恋爱故事。故事中的本亚明当他说出“我喜欢你”内心充满了紧张,他不知道自己要面对什么,当他不确定时,他又充满了猜疑,只有和安娜在一起时他充满了欢欣。看看呀,孩子的情感多么丰富!

    一切美好的情感都值得我们用心呵护。不仅做为老师,爸爸妈妈们也可以从书中对待孩子爱情的态度与做法中受到启发。如果有一天,当孩子提到爱情话题时,我们不必三缄其口,闪烁其词,而是轻轻的捧起书,如数家珍的把故事讲给他听,那种场景应该就是家庭教育中最美好的时光了吧。

关于教育——

    关于教育,想阐述清楚的话着实命题太大,但似乎奇怪的是无论什么专业、职业的人都可以轻而易举、自然而然的对“教育”吐槽。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更多的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吸收吐纳、发扬和摒弃,以建构起自己的教育观。

    此次论坛中物理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钱致榕先生《从大历史看今天的教育》的讲演给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 “教育,涵盖了社会所有的问题,谈不完;大历史包括了人类所有的知识,学不完;那就让我们试着用大历史的视野,来看教育的问题,试图找寻新的答案……”钱教授从宇宙讲起,从中华文明开始,从宏观到微观,透过大历史让我们了解了今天问题的根源,从而了解未来教育的趋势。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在《文学即教育》的讲演中也给我们很多启发: “文学即教育,文学阅读本身是一种美妙的故事和书籍,童话就是大人有机会和孩子在一起,是生命内容的解释,是优美情感的解释。我们如果明白这些就有了一个很重要的知识,那就和孩子一起阅读……”

  大家们的思想像一个个重锤敲打着每个教育者的内心,如果教育可以唤醒生命的成长,助力于追求智慧、活力、勇气、创造,使人无限接近美好,那便是最好的教育,也即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吧。 现在流行一句话“做最好的自己”,如何做,何谓“最好”,还应该从教育的本质中寻找答案。

    文学、课堂、阅读、教育,这四个并不并行的词汇之间似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有很多种有趣的组合:阅读是通往文学的道路,而课堂需要文学的阅读,因为只有文学才是母语的更高层次的表达;文学的课堂又恰是教育生长的地方,它扎根于儿童内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我规范和发展;文学即教育,即生活、社会、国家,即情感……这四者之间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如果非要确定它们的主脉络的话,我想,应该是它们都通过“儿童的成长”达成价值的高度和谐统一。没有什么比儿童的成长更让我们欢欣和鼓舞。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愿一直奋斗,生生不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心出发 御风而行 ——一场阅读盛会的非全景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