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以学会的表达和写作技巧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讲话主次分明很有说服力,或是下笔的文章逻辑清晰,或是看问题直击要害。

换句话说,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扰:讲话或写文章时,无从起始,没有思路;或是讲了一大堆(写了一大堆),别人听(看)不懂;或是心里有,但不知如何更有效表达(写出精彩文章)。

那么你一定要看看这本书《麦肯锡教给我的写作武器》。麦肯锡,作为全球知名一流的管理咨询公司,它的很多讲逻辑思考,工作方法的书籍,都广泛被推崇。这一本书定位是在商务文案的写作指南,但作为普通的我们,摘取书中的部分内容,将其作为生活中讲话和写作的指南,也能受益颇多。特别是书中很多案例都接地气,练习题也有针对性,有很多让人茅塞顿开的“亮点”。

首先,我自己做了思维导图总结了核心框架。整理时我按照自己阅读的思路,没有完全按照书中章节的结构。前四章比较推荐,最后三章更针对写商务文案的职场人士,所以可以着重看前四章。

人人都可以学会的表达和写作技巧_第1张图片

其次,书中很多内容值得整理出来,时时回顾。比如一些案例分析,或是实用的方法推荐。

我说“记述”信息,让你以为在“评价”


那么,“这个宝特瓶的耐用度高”这句话呢? 拿这句话跟“这个宝特瓶很耐用”比较起来,“耐用度高”为记述信息。为什么呢?因为耐用度“高”这个用语本身,并没有清楚包含好坏的判断。不过麻烦在于,当你说它耐用度“高”时,信息接收者常常会理解为:所以,它比“耐用度低”的宝特瓶还要“好”。 但是,如果这个宝特瓶是待掩埋的废弃物,解读便完全相反了,因为“耐用度高”的宝特瓶较难分解,所以反而是“耐用度低”的宝特瓶比较“好”。换句话说,“耐用度高”并非在所有条件下都是“好”的,因此“这个宝特瓶的耐用度高”属于记述信息。

接收者之所以会将记述信息解读成评价信息,是因为解读过程中存在着评价条目和评价标准。而评价信息之所以被解读成规范信息,则是因为解读过程中潜藏着行动原理。

面对别人对你的“听不懂”


当对方不理解你的信息时,学会分辨信息的种类绝对是一项有利的工具。传递何种信息给对方,是决定对方能否理解的重要因素。

例如,当你说“我的笔记本电脑装有 4G(Giga)的 RAM”时,如果对方不熟悉信息科技的用语,他或许会回答:“RAM 是什么?G 又是什么?”

这样解释之后,你会认为对方已经理解“我的笔记本电脑装有 4G 的内存”这则记述信息。可是,对方或许会回答你:“我听不懂。”这时候,你不宜再继续向他说明 RAM 和 G,因为他已经理解内容(RAM 和 G 是什么)了。即使你像竞选演讲般,一直重复对他讲同样的信息,“我的笔记本电脑装有 4G 的内存”,对方还是不懂。为什么呢?这时我们可以推想,他的疑问已经转移到下一个层次了:“装了 4G 的内存,所以呢?”

如果对方已经理解记述信息的内容,那么他期待理解的下一个信息多半是评价信息。

也就是说,他期待你回答他的问题:“所以,我该怎么评价那台计算机?”因此,你只要向他传达“这台笔记本电脑很好用,是一台好计算机”这种评价信息,应该就可以稳定对方的心理。

如果对方还是无法理解你的依据与结论之间的关联性,你最好再追加说明。你可以这么说:“RAM 的容量大,才可以同时处理很多的应用程序,尤其最近计算机要处理的图像越来越多,需要大量的内存,所以 RAM 必须要够大才行。”

当你传递出评价信息,但对方仍然无法理解时,或许应该轮到规范信息登场。不管你再怎么强调“这台计算机真的很赞”,也都没有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那又如何?你要我怎么做?”根据当时的状况,有时候你传递这样的规范信息(在这个例子中为提案或建议):“所以你也应该那样做”,便可以让对方理解为“原来如此,你想告诉我,我应该也要那样做”。

刺激思考用及物动词,若不想让对方思考用不及物动词


例如,我们常在车站听到广播:“门要关了。”“门要关了”这个句子用的是不及物动词,没有指出谁是行为者。但是,电车的门并没有生命,不会自己关,一定是有人把它关起来。

好,现在你来试试看,把“门要关了”这个句子改成用及物动词来表示,会变成“关门”,再放入主语,就变成“列车员要关门了”。 想象一下,如果车站的广播变成“请注意,列车员要关门了!”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月台上想要上车的乘客会嚷嚷:“先不要关!”“为什么关起来了?”可能会开始找对象来交涉或提出要求。搞不好还会有人对开关车门的构造和时间点有兴趣,问列车员:“你是怎么关的?”

使用及物动词,可以意识到行为者,并且刺激思考。为什么?因为行为者是活生生的人,他抱持的意图、意志、希望,传达给接收者后,可以刺激对方的脑部。因此,在逻辑表现上,我鼓励大家使用及物动词来思考事情。

反之,想让思考僵化,要信息接收者照办,多用不及物动词效果会很好。刚才说的“门要关了”就是如此。车站里面的广播,大家比较常听到“门要关了”,还是“要关门了”?根据高杉事务所的调查,结果差距还挺大的,“门要关了”获得压倒性的胜利。

句子间添加衔接词可以增强逻辑关系,帮助读者理解

案例-广告文案

××家电的高性能微波烤箱 ××家电的“石窑微波烤箱 DT-C400”将于 9 月 1 号开始销售!(1)短时间达到适合烹调的温度,烹调时食材美味不流失。(2),(3)配备高功率的加热器和风扇,烤箱内的热量供给比旧机型提升 36%。(4)达到使用频率最高的摄氏 200℃左右的温度,时间仅约五分钟。(5)比旧有机型快三分钟。 (6)烤箱烹调和超高温水蒸气烹调的最高温度,各为 350℃和 400℃。(7)比旧机型各提高 50℃。(8)可缩短烹调时间。(9)配备新功能水蒸气烹调,能配合食材让温度适当保持在 35~95℃之间。(10)可烤出三分熟和五分熟等不同熟度的牛排。(11)减少因加热而流失的维生素。 (12)有金色、银色两种颜色可供选择。(13)开放式价格。(14)但预计店内实际售价约在十万日元。


解析:现在我们来逐一检查:

(1)的地方应该表示何种前后关系呢?看起来不像简单的追加。“短时间达到适合烹调的温度”与“食材美味不流失”之间的关系,似乎挺紧密的。假设前者是理由,那么后者就是结果,它们是归结关系。因此,改善方法之一,是“短时间达到适合烹调的温度,所以(或“因此”)烹调时食材美味不流失。”

不过,还有另一种可能,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这样就会变成:“借由短时间达到适合烹调的温度,烹调时食材美味不流失。” 因果关系与手段关系看起来很相似,到底差在哪里?

其差别在于,是否反映出行为者的“意图”。例如,“他按下开关,所以空调开了”表示因果关系。开关被按下了,所以空调便开始运作,因果关系非常简单,我们感受不到他积极想要打开空调的意图。这里的谓语是不及物动词“开了”。如果句子改成“他借着按下开关,让空调打开了”,则显然有强调行为者的意图。所以,这一句话呈现出手段关系,谓语用了使役动词“让……打开”。 回到原文,××家电开发微波烤箱的目的,就是要让消费者烹调时食材的美味不会流失。

第一段的后半部分,似乎都在说明微波烤箱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适当的温度,所以为了让(2)的前后关系可以更加明了,应该要加入“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适当温度”。但这样句子太长,改成直接加入解说连接词“具体来说”、“也就是说”即可。

(3)的地方也是模糊不明,各位读者应该已经发现这里是手段目的关系,所以应该改成:“由于配备高功率的加热器和风扇,烤箱内的热量供给比旧有机型提升 36%。”

(4)的地方语气没有衔接,不过从“烤箱内的热量供给比旧有机型提高 36%”和“达到使用频率最高的 200℃左右,时间仅约五分钟”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彼此的关系。由于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因此二者是归结关系。所以,(4)的地方可以加进“因此”。

(5)的地方,“仅约五分钟”与之后的“比旧有机型快三分钟”,应该属于归结关系,像是“由于只要约五分钟”、“因为只要约五分钟”等。可是如此一来,在连接的地方归结关系出现太多遍了,所以我们可以将“比旧有机型快三分钟”当作修饰语,搬到“仅约五分钟”之前,变成“达到 200℃左右的温度带,时间比旧有机型快三分钟,仅约五分钟”。改成这样,原文中希望强调的“快三分钟”也能够完整传达。

第二段是附加说明第一段“烹调时食材美味不流失”的卖点,也就是这台微波烤箱的优点。所以(6)的地方,可以再加一个追加连接词:“其他优点像是”。

(7)的地方,说明了 350℃和 400℃各提高 50℃这项信息,但是没有主语。其实,将(7)前面的句号改成逗号,语气就连贯起来了。

(8)为典型的模糊语气,应该好好地用归结连接词来表示:“比旧有机型各提高 50℃,因此可缩短烹调时间。”当然,如果你要改成“所以”、“结果”、“于是”等连接词也可以。

(9)的后面在介绍与前面不同的优点,所以放一个追加连接词“不仅如此”。如果说“适当保持温度的功能”可以“烤出不同熟度的牛排”,以及“减少因加热流失的维生素”,那么

(10)就是归结关系(加上“因此”、“所以”、“结果”)。另外,(11)直接连结前面的“烤出不同熟度的牛排”,以及后面的“减少因加热流失的维生素”,所以应该插入追加连接词,像是“同时”、“以及”等。 最后一段出现很多选项,还有关于价格的信息,看起来不太像是优点。

这时候,如果(12)追加的信息重要性较低,那么可以使用“顺带一提”等解说连接词。

(13)也是追加信息,可以加进追加连接词“还有”,或者像原文一样省略也无妨,因为颜色和价格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

(14)“……开放价格,但……”的“但”字应该是“转折”的意思没错,所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价格为开放式,也就是说厂商没有期望的零售价,(谁)估算店内实际售价在十万日元左右。” 要注意的是,使用这个“但”字之后,是谁来预测店内实际售价是十万日元呢?是制造商××家电、零售店,还是报社的记者?不管是谁的预测,改成“但一般预计”,相对可以停住接收者的追问。


结合金字塔原理的逻辑解析

由下而上

先给主题命名,再将信息分组。

**结论法

“结论”是你最终希望被传递出去的信息。而“下结论”就是根据处理过的下层信息群,推论出归结信息。就逻辑表现力而言,由推论引导出结论的步骤,称之为“结论法”。而结论法的意思约等于“论证”,就是解释下层信息群中尚未被凸显出来的上层信息,并将其提取出来的过程。重点在于,以下层信息群作为根据,做进一步的解释。

**摘要法

如果说结论法是从无到有,那么摘要法则是抽取出潜藏在事物背后的共通本质。也就是说,摘要法是从信息群组中抽取出共通的本质,借此减少表达的字数的方法。这个方法最为核心的步骤,就是将具体的信息抽象化。换句话说,表现逻辑思考的摘要法,就是提升下层信息群组的抽象层次,以大量减少字数的一项工作。

由上而下

所谓由上而下法,是从主要信息开始进行信息设计的方法。

**理由法

是把下层信息定位为上层信息的理由。

**详述法

则是跟摘要法相反,也就是必须详细说明。摘要法的核心是抽象化,详述法的核心则是具体化。


最后,做再多的读书笔记,也抵不上自己的亲身实践。如果只是把精力只用在记笔记上,而不在实际生活中去使用,那么笔记就是死的了。我们要把自己的笔记变活,要在前辈总结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实际中遇到的情况,和试验后的结果,以及分析复盘。这样,我们就能进步得更快更稳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人都可以学会的表达和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