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是从何而来?这是我见过最通透的解释,没有之一

自以为是会表现在两方面:

一、我很了不起,而你们其他人逊毙了,所以我理应受到特殊待遇。

二、我逊毙了,而你们每个人都很棒,所以我活该受到特殊待遇。

表面上是两种相反的思维,骨子里装的都是自私。你常会碰到自以为是的人在这两者之间游走,要么觉得自己站在世界之巅,要么觉得世界踩在他们头上。

第一种自以为是,多数人不会被蒙骗,能正确看出这类人是愤青、自恋的水仙花、混球,因为他们会大剌剌的抬高身价。反倒是第二类人的自以为是,许多人会看走眼。

将生活中的一切解读为打压、迫害自己,这种被害情结就像反面的高自视,也需要极端的自私与自我。被害情结得花精力、得自我吹捧,才能让自己坚信问题难以克服:一如自视甚高者同样得花精力、得自我吹捧才能说服自己啥问题也没有。

实情是,世上没有所谓个人的问题。你遇上的问题,很有可能其他数百万人也在过去、现在、未来同样碰上。很可能你认识的人当中,就有人遭遇过。但问题就是问题,不会因为人多,问题就变小,也不会因为人多,问题就不会伤人。更不代表在任何情况下,你自觉是受害者的心态完全站不住脚。

其实真相只有一个:你并非特例。

认知到你自己以及你碰到的问题,不论在严重性疼痛指数上并非特例,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第一步。

但基于某种理由,似乎越来越多人都忘了这点。为数不少的教授与教育工作者发现,今日年轻人普遍欠缺情绪抗压性,也过于自私,只会一味提出要求。例如,有些书被迫从课程中移除,理由不过是有些人读了觉得不舒服,而这现象越来越普遍。此外,有些读者与教授只因暗示有些万圣节变装打扮其实没那么让人反感,就被呛声或被列为不受校园欢迎的人物。校园心理辅导员也发现,越来越多学生出现情绪障碍的严重征兆,导火线不过是大学里千篇一律常见的问题,诸如和室友吵架、某科成绩不理想。

在这个研究人脉、人与人交流更甚以往的时代,奇怪的是自以为是、理所当然的公主病、王子病现象却达到历来新高。不安全感没有因为先进科技而降低,反而比遗忘来的更猛烈。言论越自由,却越想摆脱和自己意见不合或磁场不搭的人。越常接触与自己相左的看法,越容易对那些相左看法感到心烦;生活越是无忧无虑,越觉得理所当然要让生活更好。

网络与社交软件的好处毋庸置疑,从许多方面而论,当今可谓史上最适合生活的时代,但也正是这些科技给人类带来始料未及的副作用:一方面解放并教育了广大群众,却也让“理所当然”的公主病、王子病现象更甚以往。

——以上译自《你并非特例》

自以为是从何而来?这是我见过最通透的解释,没有之一_第1张图片

老爸曾经说,现在的年轻人啊,都太浮躁。

是啊,信息爆炸的时代给了人们太多可以自以为是的元素:知道点儿八卦资讯,就开始充当娱乐小达人,在朋友圈添油加醋的描述,而忘了了解事情的真实性;了解了点儿名人事迹,就开始不断自我催眠成功学,口若悬河,身体却丝毫未动,他们忘了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事儿;追个姑娘都给自己限定个时间,超过计划时间还没成功立马转换对象,毕竟手里是有很多选择可以尝试的,他们忘了,感情快不得。人们似乎都在追求快,而在我看来,这种快便是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很特殊,可以优于他人更快获得自己想要的;自以为是的相信自己很倒霉,需要被给予转运待遇以平衡自己受伤的心灵。

无论是好运的人还是暂时处于糟糕状态的人,都会暴露出自以为是的信号。用老爸的话说,时代变了,那些真扎实干的踏实好像落伍了。其实,很多自以为看到的独特的点,很多人都早看到了;那些刚刚看书得到的认知,也是很多人早就总结出来的了;新找到的鸡汤,也是别人都翻阅数遍的了。你所遇见的,并不是特别的,也不是自以为是加上个性标签就能够获取心灵成就感的正确方式。

我想,多找找平淡,或许能够抹去一些年轻人身上的急切与躁动吧。自以为是,犹如麻药,情绪上欢快得了一时,却无法蒙蔽自己一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以为是从何而来?这是我见过最通透的解释,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