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问的三个黄金法则

今天继续说说《学会提问》。[美] M.尼尔•布朗 / [美] 斯图尔特·基利撰,吴礼敬译。

上周的文章主要写的是我对 “提问不是炫耀,不是针锋相对”这个原则的感悟,今天则要说说提问的三个黄金法则。

① 说理不靠声高

权威无需通过音量来证明,无需强调自己的正确。

电视剧里喋喋不休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往往不是老大,老大都是微微笑着,看底下人打嘴仗,最后关键时刻,他作总结发言,众人遂点头称是。

以言语相对抗,以声音来压制,这显然不是学会提问的人所应该做的。如果想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如用温和的方式,使别人甘心接受。

《凯叔讲西游记》最后一集,唐僧师徒四人到达雷音寺,面见佛祖,求取真经,本以为苦尽甘来,没成想佛祖的两位弟子却和唐僧要“人事”,唐僧认为传经哪有收钱之理,不肯给,结果真经变白纸。

后来,唐僧师徒再次来到佛祖面前,唐僧向佛祖讨公道:为何要收钱?面对唐僧的质疑,佛祖没有直接说理辩驳,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施行一道法令,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救回来,就可以领取金钱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很有钱,他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从不去领取奖励。

他自己觉得做了一件大好事,孔子却对他说:你做错了。你不去领取奖励,对你没有任何损失。可是因为你这样做,大家都不好意思领取奖励。很多人本身不富裕,从外国救人费力花钱,可是却没法领取补偿或奖励,这样一来,就没有人再去救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听完故事,唐僧恍然大悟。自己德行高尚没关系,可是自己传经不收钱,就可能断绝其他人的传经之路。因为传经没有收入,生活也难以为继,恐怕再没有人传经了。

唐僧这次心服口服、也非常坦然地向佛祖的弟子进献“人事”。

② 不断章取义是提问的根本

不断章取义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提问的基本原则。

本书作者在第一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指导读者找到文章的结论和理由,可见作者的重视。

自大的、不细心的人,常常凭着想当然的经验,往往会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罗老师在刚开始做罗辑思维的时候还曾经专门做过一期节目,来回应网友的评论指责。因为他说北上广深机会更多,有人就说他鄙视小城市,看不起小地方的人。这真是百口莫辩。罗老师说让大家产生这样不好的感觉他表示真诚的歉意,可是我真不是这个意思啊。

对于那些因为他鼓励中日贸易就说他是汉奸的人,罗老师只好说:走好,不送。

平时阅读微信文章,经常看到有人留言评论,痛斥作者的论点。面对这样的读者,作者有时也会礼貌回复一句:请问你看完整篇文章了吗?其实作者还有后半句隐忍未发:“连文章都没读完读懂,别在这里瞎哔哔”。

不弄明白别人要表达的意思和根据,没有资格来质疑发问。起码也要先读完整篇文章再发言,对不?

③ 学会向自己提问

《学会提问》这本书,在每一章的最后都有一个部分,叫作“轮到你可要吸取教训”。意思是前文介绍的别人所出现的问题,你可千万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我想这一点可能比向别人提问更重要:学会向自己提问。

最近看到李笑来老师写的文章,他说有时候感觉世界上真的存在磁铁这种东西,吸引着自己不断地去新的方向,开拓新领域。但是要想这样做,自己首先得是块铁,是金,是银,是钻石也白搭。

我们很多时候把自己当成了金银珠宝,就是没把自己当成铁。鸡立鹤群,却以为自己是那只来到鸡群的鹤,习惯于对别人挑刺,同样的错误出现在自己身上却浑然无知,或者假装不觉。

比慧眼更重要的是内省。这本书不仅教我们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外界的观点论据,不轻信,不盲从。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自省,多反思,不妄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提问的三个黄金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