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一)打破冷漠,构筑同伴关系(从学生角度)

正是由于盛行“主体性”神话的教学,过于聚集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割裂了学生与他人的联结,因此,佐藤学认为,要组织以学为中心的第一步,是首要要打破那种对人、对事、对物的冷漠和疏离的态度。这种冷漠缘于当代的虚无主义,也无时不刻侵袭着教育场中的学生和老师,而“如果不与这种‘不关心’的虚无主义做斗争的话,推进真正的学习和让学习富有思想内涵是不可能的”(P33)。要打破这种冷漠,就要组织佐藤学称之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通过组织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有任务的小组活动和学习,推动着学生将自己所理解的、所创作的与同伴分享、欣赏,并产生相互的碰撞和启发。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与他人产生联系,从而打破了学习的孤立性,构筑了良好的同伴氛围。

(二)量身定制,适应个体学习(从教师教学角度)

除了重视同伴关系的构筑以外,还要特别留意个体的各方面的差异性。每个学生个体都是其成长背景、家庭环境等一切综合因素的产物,而要将这样差异巨大的学生统一在“大锅饭”式教学中是不可能的,教师必须意识到,以学为中心,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去促成每个学生的学习。从教师活动角度,佐藤学提出了两种活动形式:“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一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P34)。

为了准确地描述这两种形式,佐藤学引用了英语中tailoring的比喻,其所指的是服装裁剪,而与每个学生相应对,就好比是根据不同学生的身材、体型进行服装的裁剪,以获取最合身舒适的衣服。因此,教师需要发现个体差异,创造应对学生能力、特质的课程,从而促进学习。例如佐藤学提到的原田老师的蒲公英课程,就是针对班情和学情而创造的独特课程。

而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之间的交往,让各种相同的、异质的声音,如交响乐团一般,在同一个主题下相互激荡、响应,相互协调、鸣响,从而演奏出恢宏动听的交响乐曲。

(三)关注倾听,接纳“异向交往”

“服装剪裁”也好,“交响乐团”也罢,佐藤学都提倡教师发挥“被动的能动性”,去适应和接纳不同的学生个体。其中就必然涉及到个体差异而带来的“异向交往”。

一般来说,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最擅长的是,一方单方面讲话的“单向交往”(如灌输式教学),当然也穿插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频率或者太少而忽视,或者太多而虚假),而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却几乎被当作拒绝和阻挡的对象,变成“反向交往”。佐藤学的意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左,他认为,只追求“单向交往”和“双向交往”,使得交往的多重性被抹杀,是一种社窄化。

而能否倾听“异向交往”,则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异向交往”反面能够透露教学中隐密的断裂处或者暗狭处。举个例子,在教授将来时的两种方式来表达“下周将会有一场运动会”时,There will be a sports meeting next week.在用“be going to do”来改写时,有学生就写成了“There are having a sports meeting next week”,因为在小学的时态体系里,学生只有be doing这种现在进行时的结构,而对be going to do是全然陌生的。在学生提出这种“异质”的改写时,就提醒了我,学生在些处很有可能在形式上与现在进行时混淆,那么我在演绎式教授的过程就要特别注意这之间的区别,避免千万错误的印象。这种“异向交往”揭示了学习的盲点,就会为真正学习的发生和挖掘带来启示。

而反之,“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就只可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P39)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课堂上追求的整齐划一,答案一致,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学为中心被边缘了,秩序和形式占据了重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组织以学为中心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