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第四讲SST一次性心理咨询(下)--2018-11-22

7.避免谈话走上岔道:偏离了目标的就是岔道,如果方向和目标不明确,永远没有顺风。所谓的一帆风顺是指目标非常明确的时间管理。最高的效率就是按部就班。

8.不要过低估计病人的坚强性:过来咨询的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不见得比咨询师差,真正差的根本就不来咨询。

9.不要过高估计病人的自我觉察:他说“我明白了”不见得是真明白,是否真的明白咨询师看他能否落实到行动上。

10.辨认出一个焦点问题:在咨询的前15分钟完成。

11.探索然后试着提出解释:说明是通过理解来向对方解释出来的,解释的深度不可能超过理解的深度。坚定地跟他重复三遍自己的解释,让他的无意识听到你的坚定,如果三次之后他还不接受就放弃。

12.利用交谈启动病人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①问题是什么:写日记的无数理由之一是通过观察、描述出问题是什么。热爱生活,走心的观察会有情感的流露,写日记同时可以监控情绪。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为什么知道(认知)却做不到(意志行为)?在知和意之间隔了一个情,情的背后是欲,做不到是因为没有需要(欲),有需要就有动力。通过提问让对方去觉察,找到欲和需要,问问他想要什么。面对一个想要挣到五百万的人,我们要能辨识出,挣钱只是他的手段不是目的,挣大钱是为了什么?背后还隐藏着怎样的需要渴望被满足。很多人都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是未必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也是被建构出来,要不断的进行探讨。

一个知道要好好学习却做不到的大学生,没找到欲,没有目标和动力,无聊时候刷手机是他对抗焦虑的一种方式,建议再焦虑的时候不刷手机不跟焦虑对抗,而是感受焦虑,记录下来自己想法,慢慢的,他的需要就会浮现出来。需要→动机→行动→目标→新需要。

对于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关注他考的好的学科,让它考的更好,高处填土,低处挖坑,让好的带动不好的。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模拟咨询

第一次:李老师(来)跟苗老师(师)模拟的咨询中,来访者说“孩子两周不上学了,老师要来家访,我该怎么办?是让老师来呢还是不来呢?”意识比知识更重要,这种间接依赖咨询师首先要能识别出来,避免藤缠树。有了意识才可能跳出来,回答“不知道,你说呢”或者“如果你坐在我的位置上会如何回答?”或者学会沉默,不着急,微笑的看着他。新手咨询师只要具备“识别依赖”和“能够共情”这两个能力,基本上不会出太大偏差。

第二次:李老师(师)跟苗老师(来)模拟的咨询中,来访者说“孩子初一跟老师发生冲突以后不去上学,玩手机,想让他去上学,不玩手机。”咨询师说“你觉得我能帮你什么?”来访者又重复了一遍,咨询师又问了同样的话。当来访者第三次说了自己的问题时,咨询师很明确的说帮不了,然后让来访者体验被拒绝的的感受(动情才能动心)后,再一次问道“你觉得我能帮你什么?”来访者又说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咨询师这次非常明确的说“你一直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你希望我帮你什么?”

咨询师反复问“帮你什么”而不是“帮孩子什么”的原因是,他很清楚坐在他面前的是来访者不是求助者,她来是为了解决孩子问题的。咨询师通过建议家长跟班主任老师通话并录音的方式改善彼此关系而成功的把来访者变成求助者,虽然咨询依然不是心理咨询,但是求助者同意跟班主任老师进一步沟通并学习沟通技巧,使得咨询目标变的具体可操作。在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前,不要操之过急,而是先处理她的情绪,等待家长的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通过后续的指导才有可能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咨询中7%取决于语言,38%取决于语气,50%肢体语言,语言是最不重要的。态度的A(情绪)B(行为)C(认知)中,情绪是最重要的。心理咨询是有理论指导的交流,交流包括沟通、说服、吵架、冷战、谈判五个层级。

第三次:来访者“知道该学习却做不到”,咨询师质疑他如何考上大学的→来访者说学习需要督促,咨询师愿意各种方式监督→来访者拒绝被监督,咨询师质疑他实际不想学,没法提供帮助→来访者说想学,咨询师质疑他的努力→来访者说能跟着同学到教室,咨询师鼓励他坚持去教室刷手机,在宿舍坚持不刷手机(在岸上学不会游泳,不到教室无法学习)→完成去教室刷手机的作业就是进步,刷手机时的愧疚心理记录下来→先完成这一步作业,一步一步走。

面对来访者(或者求助者)不管是不是心理咨询,先制定可行的、具体可操作的咨询目标,让他行动起来去完成目标就是意志行为的恢复过程,同时采取行动又可以减轻他的焦虑。

最后练习了着陆技术

你可能感兴趣的:(研修第四讲SST一次性心理咨询(下)--201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