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002)

        《四圣心源》精要(002)

                      黄岐之

                  中医的原理

            ——“天人解”感悟

                      (一)

        科学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原理。原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规律。

      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是自然科学的两大原理。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是哲学的原理。

      中医的原理是什么?

      “天人解”的首句曰“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这是人之生命的基础。

      因此,气有阳升阴降是人体生命的基本原理。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精微物质。气具有微小特征,可构成各种人体器官;气具有运动特征,可以进行形气变化,形成气机;气含阴阳之矛盾运动,阴阳互根相依,变化不断,但阴阳和而一体,即变而生和。因此,气既有结构性又有整体性,阴阳变化是源泉,变而生和是气的更新。       

                      (二) 

        人之初,“阴阳未判,一气混茫。”“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

      人的生命活动,是阳升阴降。“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具体表现为左阳升,右阴降,“一气周流”。脾升胃降为枢轴 ,脾升则肝升,肝升积温成心火,胃降则肺降,肺降积凉成肾水,心火下降肾水上承,周而复始。

      “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水(肾)、火(心)、金(肺)、木(肝),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藏,阳生六府。”人有五脏六腑,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组成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

      脏腑结构相连,脏主藏精(气升),腑主传化物(气降)。脏腑气化相通,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构成脏腑阴降阳升。胃的纳谷需脾气的运化;膀胱的排尿赖肾的气化作用;心火下移于小肠,则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的功能得以正常地进行;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清肃下降;胆之疏泄正常,胆汁排泄无阻,肝才能发挥正常的疏泄作用。

      人体的生命活动,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都是脏腑升降运动的表现。每一脏腑本身是升与降的统一,即升降中复有升降。

      阳升阴降,一气周流的基础是脏腑气机的升降。

                        (三)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和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而保持人的生理活动。

      “水谷入胃,化生气血。”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气化等功能,虽然不尽相同,但密不可分,在生命活动中相互促进,协调配合,共同维系着人的生命过程。血有为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行于脉外,称卫气;血行于脉中,称营气。

        营气之行,按十二经脉流注顺序,昼夜循环五十周。卫气昼行阳经二十五周,夜行阴藏二十五周。卫气入于阴则寐,出于阳则寤。一日百刻,循环五十周。

      营卫气血运行,周而复始,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生不停息。

                      (四)

      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气一物两体,分为阴气和阳气,阳升阴降为气之运动。

      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脏腑气机升降(小循环)构建一气周流(中循环),一气周流形成清升浊降的阳升阴降(大循环)。也就是,生命的活动由大小相关的“气有阳升阴降”构成,因此,气有阳升阴降是其基本原理。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圣心源》精要(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