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缅怀叫作悲怆——读《徐自华诗文集》

文|木槿先生

有一种缅怀叫作悲怆——读《徐自华诗文集》_第1张图片
《徐自华诗文集》

不是每一首天籁的仙乐都应当有一个华丽的尾声,也不是每一首经典的华章都应当有一个完美的收场。这位生于江南,亡于江南的杰出女性如同开时灿烂,灭时无踪的昙花。在她存在的那个年代,她如同寂夜里的一道闪电,尽管在天空中一划而过,宛如惊鸿,但是却在自己辉煌的一刹那照亮了一群昏睡中的人的眼睛,虽已了无踪迹,却足以光照后人,力大无比。

“腹有诗书气自华”、“女儿当有巾帼志”、“不慕名流身自洁”,这是徐自华身上最鲜明的品质。在没有接触她之前,我只是借着搞课题研究的机会怀着“猎奇”的心态去认知这样一位并不出名的女性。当时我想的也只是“做一个别人没做过的,比较新的课题罢了。所以我在与同伴商议之后,情不自禁地选择了“嘉兴女杰”这个题材作为书写对象。但后来,似乎总是充满一个又一个的意外和惊喜。在我一步步地深入,一步步地走近她的过程中,我不禁为这一深藏在历史中为人所不知的杰出女性深深折服。

有一种缅怀叫作悲怆——读《徐自华诗文集》_第2张图片
徐自华故里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颜渊用以形容先师孔子的形象用语,用来表示我对她的崇敬之情应该再合适不过。我庆幸的是,因为这次借着研究课题的机会,我得以认识她,得以亲近她,得以仰望她,得以被她感召。但庆幸之余,一种浓烈的悲怆之感却接踵而至,久久难消。生而何其有幸,死却何其不幸。她让我联想到中国众多文人的命运,在一段辉煌之后,被长久地遗忘,遗忘在历史风尘里,遗忘在故纸堆里,遗忘在人世更迭的滚滚车轮里。给我最大的感慨,便是我在查找《徐自华诗文集》的过程中,我无奈地发现偌大一个嘉兴图书馆,偌大一个国家一级图书馆,数以万计,十万计,百万计的中外名著中,仅仅只有一本《徐自华诗文集》,仅仅只有一本扉页残破的《徐自华诗文集》。我将它小心翼翼地“包扎”好,缠上一圈又一圈的胶带,就像在众多文人中寻觅一双期待的眼睛,那双眼睛一直在寻找一个发现她的人,可是历史将她藏匿在人海中,我拼尽全力才在茫茫人海中发现那双含泪的眼,满是伤痕的眼,充溢着悲情与遗憾的眼。在我打开《徐自华诗文集》的瞬间,我相信我和自华,两颗相隔了近一个世纪的灵魂已经开始融合了。我读她的诗,读她的散文,读她的书信,通过这些我了解了她的遗憾,她的悲伤,她的坚持,她的守护。多好!我可以倒退近一个世纪去亲近这样一位女杰。可是关上诗文集的刹那,我无法抑制心生的浓烈悲怆!是的,只是我关注了她,只是我发现了她,在查找《徐自华诗文集》之前,我在图书馆的电脑上进行了检索,我失望地发现,这本书,这唯一的一本书,仅仅只有一次借阅记录。后来我得知,那仅有的一次是万国庆教授借的,因为曾经一度,他对这位女性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试图对她进行一个完整地研究。我应该是第二个接触她的人,这是让人幸,还是不幸呢?

有一种缅怀叫作悲怆——读《徐自华诗文集》_第3张图片
徐自华

我已经不可自拔地爱上她了,是的,我先前挚爱林徽因,但是自从我了解徐自华之后,我才发现,她身上有种让人能痴迷一辈子的气质,胜过林徽因。然而,对更多的人而言,她和她们只是陌生的上个世纪的人物,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遥遥相隔的彼岸世界的魂灵。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年轻人们不忘记她们,我不知道如何能让更多的后辈们都可以像我一样,在这个浮躁、快节奏、边走边丢的年代里,有这样的机会去深入她们,学习她们,敬仰她们。不是遗忘,而是铭记。写到这,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了她的身影,浮现出了重放的鲜花的样子。我渴望着微不足道的这篇文字可以“揭开尘封的记忆,唤醒沉睡的鲜花”,让她和她们的死和生都同样有意义,有价值。

谨以此文,致以我深深的缅怀和敬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一种缅怀叫作悲怆——读《徐自华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