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写 | 浮生小记——能饮一杯无?


不记得是不是从去年开始的,我在外吃饭的时候会点一杯鸡尾酒来喝。

其实完全不懂鸡尾酒,纯属瞎点。好在成分都列得清楚,那么就根据当刻嘴巴的需求,挑选想要的水果和糖浆味儿。碰上看不懂的英文法文,也懒得查字典,干脆闭了眼睛随便指一个。

酒端上来,有好喝的,也有难喝的。却从来记不住名字和配方。每次点酒都像开奖,充满未知,倒给喝酒这件事增了几分乐趣。

我原本完全不沾酒精。连大家眼里和水没什么区别的啤酒,在我嘴里也有一股苦苦的怪味。后来偶尔喝了一杯百利甜,自此以后家中常备,但依然至少要倒一半以上的奶才行。

再后来,尝试了伏特加+橙汁,以及青柠味的啤酒。第一次体会到,酒里的苦味和甜甜的果味在一起,居然效果不错。

再往后,每次旅行吃饭的时候,看到别人都点酒,就总觉得自己面前的水寡然无味。可是碳酸饮料喝了又容易胀气。于是乎,我就和自己说,要不点个果味的鸡尾酒试试吧!

这么点着点着,好像正在变成习惯。

现在倒是觉得,苦苦的涩味,反而让一杯饮料有了意思。那些单纯的香甜,仿佛千篇一律的美人脸,腻腻的很无趣。



文人墨客们似乎没有不喝酒的。古时多为黄酒和米酒,以粮食酿得,故而甜酸香涩,风味多重,兼能醉人至微醺虚幻之境。这体验,和作文写诗倒真有几分相像。

当然其中定有本不爱酒的人。无奈,酒正如一个圈子的文化认同,就和前几年的星巴克以及今天的喜茶一样。喝上一杯,才有了心照不宣的认同,话题也才好展开。

好比我坐在那儿吃饭,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点了杯酒,才似乎有了那么点儿意思,好像这样一来,就能更充分地融入当地小餐馆的氛围,融入那一片暖化人的阳光,或如银的月色。

至于食物有没有因此变得更好吃呢?谁记得……



我喜欢的美食家兼作家庄祖宜,曾经在她的一本书里写过关于餐馆里点饮料的趣事。

中国人的传统自然是不点饮料的啦。原因嘛,自然是因为知道饮料是暴利啊!一听超市里卖3块的可乐,放在餐馆里就要10块20块,冤大头才点呢。口渴的话,吃完饭去超市里买来喝好啦。所以她每次看到她的先生(一个美国人)及亲戚在餐馆里点饮料和果汁,都大为不满——写得真是很好笑。

她后来慢慢改观。因为懂得以酒佐餐的好处,且经济上无需如幼时那样俭省。

我看完后也回顾了一下从小点饮料的经历。确实如她所言,一般都只喝免费茶水,单看饮料价格都只顾乍舌,更别提酒了。就算偶尔点了一杯,喝完之后也是决计不会再要第二杯的。

所以,如今能够在餐馆里不是很犹豫地点一杯明知道让店家赚很多的鸡尾酒,甚至都让我感到一点小小的安慰和窃喜呢!不是都说要对自己好一点嘛。

一杯鸡尾酒,仿佛都在宣告灵魂自由。


随手写 | 浮生小记——能饮一杯无?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手写 | 浮生小记——能饮一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