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原战歌》后记

        终于全文发完了。早半年也在很多网文平台发过几章,确实是没人看。毕竟网文的爽点和套路在这个故事里是一个都没有。所有人都拼命活着的世界里,谁也不会有“装”、“跩”、“懂”或“呻吟”的闲心和空隙。做那种“在迪厅美声唱国际歌”的蠢事,是出于碰运气的侥幸也是对被资本践踏的文化意识还抱一丝希望。当然,去韭菜地里撒野,肯定是没人理的。无奈其他渠道都坍塌了,出版公司只约稿名人和流量,然后用文化大标签的老套路营销外国名作;残喘的实体杂志只伺候中学女生。就像很多哲学教授说的,我们正处在文化荒漠中,人人精神虚无社会濒临解体。资本迎合着空虚的个体,配合他们垃圾情绪和低级欲望的宣泄。这确实是一个处处都有机遇窗口的时代,但若想不戴上资本的嚼子不替它写些施肥用的东西,那就是不见天日了。这种状况,也不知道该怪人们自身就颓废不堪,还是该怪资本用压迫+洗脑的手段把人都变成了行尸走肉。

        最初创作的原因大概是对平时看到的所有故事都不满,憋到某天终于喊出一句“拿笔来!”。从一上手的随性发挥、堆垒理论观点很快就陷入对“创作目的”的迷惑,然后就扎进精神与技巧相结合的研习中了,常年的文案工作和参与利益纠纷的经验帮了很大的忙,可以说是“正对口”的领域。当然创作(实践)的过程永远都是学习的过程。

        创作过程是辛苦的。初始运用所长做了近20万字的价值提纲和框架台本,用了不到半年,这阶段还不算困难。开始正文写作,真正挖掘精神感悟的过程辛劳又磨人。技术操作也变得复杂百倍,可以说每一脚踩下去都在改变那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价值层面、逻辑层面、质料层面上下翻飞,不管正文进度到哪里,随时都在进行全历程、多层面的调整。三年来每天晚上都是打着字睡着;外出时突然想到要修改的地方,就记在手机上,这样的记录总共也有上千条了。所以我无法相信一蹴而就的东西的水平,这根本不是线性的工作,哪怕刷改一百遍也是没用的。创作本就是挖掘精神的唯一途径,迈出一步才有一步的收获,出发前所做的理性架构不过是为挖掘粗略定向的必须条件罢了。能提前准备好一次倒出来的,只有积累起来的僵死、片面的知识。如果是人文图景纪录性质的作品,那倒是有可能做好提纲和材料积累之后顺序完成。

        把这个作品在这种平台发出来,当然也没有商业意义(若能被更多人看到还是好的),仅为使其呈现在这荒漠中,标记一下这个属于垃圾的时代。我还会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毕竟写作首要的意义是滋养我自己的精神,只是大概没有必要再发表了。

      不管有几个人看完了我这部作品吧,感谢你们。体会故事也应该是艰苦的创作过程,是读者利用作者的勾型技巧创作的过程,大家辛苦了。虽然故事总是有点儿残酷,但生活更多磨难。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增添一分勇气,去面对这个异化的世界。肉体会倒下,但精神永远能站起来。我不知道在这个时代还有没有人能看懂这个故事,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力量。反正对我来说,我认为我做到了把“理想”在与它相配的痛苦和觉悟之上树立起来,让它能如此的盛放飘扬。无愧于心了。

第二十五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烽原战歌》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