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6月,我大学毕业,走出了校门。回首过往青春,发现自己除了看了一箩筐网络小说之外,就没有别的东西了。
大学老师讲课也是醉了,除了照着ppt念,也讲不出什么东西了,好歹也是个985啊,感觉有点名不副实,我对国内高校的师资产生了严重的质疑。
也许只有清华北大等几所顶尖学府的老师讲课水平能好很多?
课堂昏昏欲睡,专业知识学得不好,考试前突击几天也能通过,但是成绩都不高,也没得过什么奖项,手里也没有项目。
马上毕业了,我还没有意识到我的情况有多么糟糕。
心可真大啊!
毕业以后,工作找不到。因为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学校教的工作用不上,工作要的学校教不了。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学校教的是: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编译原理、模电数电、网络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 ...
社会需要的是:java开发、php开发、安卓开发、前端开发... ...
学校只教底层原理,而公司则要求员工能直接上手做项目。
可惜,这个道理,没人告诉我,直到毕业了才知道。
于是我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我没做过项目,基础知识掌握得也不扎实,基本上考完试了就忘差不多了。
工作找不到。我想到了考研。
我不得不佩服自己的执行力和胆量。全脱产在家备战半年,2017年底,我迎来了我的考研考试。
今年题格外的难,我走出考场那一刻,心里十分没底。
苦苦等了2个月,成绩出来了,不高,但是对比目标院校往年分数线,也有几分过线的可能。
又等了1个月,分数线出来了,我栽了。栽在了专业课上。数学、英语、政治这三科是全国统考,我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然而专业课却是目标学校自主命题,作为外校考生,太吃亏了。
我心灰意冷,打算找工作了。
在东北,学计算机的真不好找。这边互联网行业不发达,主要是用java写一些后台程序。
因为我没有任何项目经验,当然找不到工作。期间我还被培训机构骗过。
当时我真是太天真,不知道有这种培训机构。说是先贷款,免费培训四个月,最后考核通过之后,公司给分配工作,然后逐月从工资里扣培训费2万元。
我一听,还给分配工作,这么好啊!果断签了合同。
当天晚上和我在北京的同学一说,她立马打破了我的幻想:你被骗了,北京这边全是这种培训机构,他们会在考核时以各种理由给你不通过,或者随便找个没人要的活给你干,你干不干?你不干,你走了之后还要还2万块贷款... ...
我一听,确实是这么回事啊,怪不得面试那个大姐姐对我这么和蔼,我还纳闷,怎么这么容易就通过面试了,其实那就是个做销售的,每拉来一个学员,有提成拿,我就是她的钱啊,她能不和蔼吗!
果然,江湖险恶,远不是我这样的菜鸟可以单独应付的。
我跟那个大姐姐说我反悔了,那个大姐姐非常气愤。按理说,我已经签了合同,贷款也办完了。只要她坚持不让我毁约,我也没办法。好在那个大姐姐还是有底线的,帮我把贷款取消了。
经过这件事之后,我不得不反思我自己。
我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我想找和计算机相关的工作。然而我又没有公司要求的实践类项目技能和经验。
哪里有实践类项目和经验?第一,自学。第二,培训机构。
自学不现实,已经毕业了,没有时间再自学了。
培训机构又不靠谱,怕坑钱。
得,又回到了原点。真是纠结啊!
我决定跳出这个怪圈。我要转行!
那我能干啥呢?我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的身上没有哪一点特别突出,没有一项能够用来谋生的技能。
那怎么办?再考研吗?换一个专业考研?
那我学什么专业呢?
我打开了教育部学位办官网,打开了国家重点学科名单。这上面罗列了大学开设的所有专业。
我按学科大类一项一项排查。排除掉文科专业之后,还剩以下几个选择:
(1)经济学
经济学的重要性我很清楚,然而经济学是研究理论的,学理论在职场上似乎很吃亏。理论通常很有难度,很少有人能研究明白,而且很难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心理学
也是学理论。国内心理学不好找工作,除非像武志红大大那样做出了个人品牌,否则大多都去学校,开导开导问题学生。
(3)理学大类
包括各种学科的研究,都是纯理论,毕业了不是搞研究,就只能当老师。
(4)工学
这个倒是实践科目,可是大多数都只要男生,比如机械,电气。计算机也属于此类,我是不想再学了。
(5)农学
太冷门,毕业了去种庄稼吗?
(6)医学
说实话,医学是我第一个心动的考研学科。然而医学考研只接受根正苗红的医学学生,不接受我这样跨专业的。得,这个肯定是不用想了。
(7)管理学
学硕学的也是理论,而专硕则要求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
我翻遍了学科名单,没有找到一个我想学的。其实这很正常,因为当初高考报志愿时也是这样纠结的。
那考公务员呢?
我不是党员,不是研究生,只是一个本科计算机的,全国和我条件一样的学生不计其数。公务员考试,热门职位,一个名额数百人竞争,太不容易了。
得,别幻想了,还是找工作实在。
我又被骗了。
在人才市场,我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平安集团的小哥哥拉进了平安。
那场招聘宣讲会讲的是真好啊,讲师口才太赞,忽悠人一套一套的。讲的全是来平安有多好,前景和钱景多么广阔,我在下面听得激动不已。
后来打电话跟我爸一说,我才明白,保险公司大量招人,就是为了卖保险,每名员工都是有销售指标的,你卖不出去咋办,只能“坑”自己家属了。自己家属“坑”完咋办?走人吧!
不得不说能当领导的没有一个是笨蛋。我这个小菜鸟被各路人马忽悠来,忽悠去。搞得我都不敢自己一个人找工作了。
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北京的道路。
说实话,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到北京。北京这个城市在我的印象里,生活成本太高,活不起啊。
好在有同学和我平摊房租。
我让我那个北京的同学替我做一下内推。因为她们公司供一日三餐。而且现在缺人,比较好进。
而最终我也如愿以偿地入职了。
这家公司是一家线上教育公司。我应聘的岗位是班主任。原以为班主任就是上课前提醒一下孩子到课,课后提醒交作业,管理学员档案,微信答答疑之类的。
结果上岗了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我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打电话,其实就是披着外套的销售。每当一个学员报名后,我们首先要给家长打电话,添加家长微信。过几天又要打第二通电话,这叫家访电话,问一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给出一些学习建议。等孩子上课后还要打第三通电话,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上完课了还要打第四通电话,这是重头戏,叫续报电话,让家长继续报下期课程的,我们的提成的大头也是这部分。前三通电话都是为第四通电话做铺垫的,是为了提前赢得家长的信任,再和家长谈钱也好开口了不是?
可是现实是,没有那么多家长愿意配合。一次两次的电话还可以接受,你老打电话烦不烦啊!说实在的,我都替家长嫌烦。事实就是多数家长都会把我们拉黑。这都属于素质高的了,有些家长甚至直接开骂。开骂也只能忍,并且不能主动挂电话。因为这是公司的要求,公司明确规定:不许辱骂家长、不许提前挂家长电话。我们的每通电话都是有录音的,而且还有质检部门在听录音,看是否有谁敢违反规定。
公司还有规定:每天电话呼出量要在100以上;通时在2小时以上。
不容易啊!每天要忍受电话辐射、双耳疲累,还要受家长的气,和领导扯皮撕逼。工资也不多,交完房租和生活费,所剩无几。好在公司提供三餐,否则真是活不了。
和同事混熟了之后,我的内心越发不好受了。同事基本都是大专毕业,本科都没有多少,像我这样的985更是一个都没有。有一天,一个同事问我是哪毕业的,我说了我的大学名字。他没啥反应,我说我高考分640,他当时就瞪大了双眼,用一种崇拜的眼神看着我,说“我的分是你的一半”。说完又用好奇的口吻问我:“那你怎么来这了?太屈才了吧!”
在短短一个月之间,我已经数次听到这类看似恭维的话了。我听完心里很不是滋味,不得不怀疑起人生:我一个985的,和大专的是一个起点?这么多年的书都读哪去了?读书真的有用吗?
我不甘心,可是那又能怎样?就是这份工作,都是要靠高中同学的推荐才能进来,还想怎样?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我还有一个同学也在这家公司,她是我的初中同学,大学念的二本,现在在助研岗位负责编写课程大纲。她听说我的困境之后,为我出了很大的力,把我转到了另外一个岗位,助教岗。
助教岗的职责是批改学生的作业,给学生讲题。讲题这个工作我喜欢,能使我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还有点用。然而令我尴尬的是,这个职位是我初中同学的下属职位。当初那个崇拜我、仰望我的同学,如今已经是我的上级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有了一个疑问:我们努力读书,考取好大学,有多大用?究竟比其他人强在哪呢?和他人相比,我们并没有什么技能上的优势,但是那可恶的自尊心却时时刻刻都在影响自己,不断提醒自己“太屈才了”、“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就是现在,我依旧有强烈的不甘心。
人那,就是这样贪得无厌,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以我现在的情况对比当初茫然找工作的那段日子,已经好了太多了。当初那段暗无天日的时光,我每天都是在极度煎熬中度过的。那时候想的就是,只要能找到一份工作,我就心满意足了。
然而现在,我又不甘心了。这份工作无法满足我的精神需求。我不想当老师,所以升职空间似乎已经到顶了。
我望不到未来,我感不到希望。
不知在哪看过这样一句话,当时我就有心灵的震颤:支撑人活下去的动力,不是财富,不是快乐,而是希望。
希望,希望,什么才是希望呢?
此刻我心里默念着这个词,竟然有想哭的冲动。
这个烂大街的词,在我心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共鸣。
希望是什么,我说不出来。但是它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我承认这句话的真理性。但是在如今的小康社会,对我来说,在饿不死的前提下,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
就比如说我的工作,它满足不了我的精神追求,所以我在工作中找不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工作没有劲头。
那我追求的精神满足感是什么?
我也说不出来。
这好像升级到了哲学的范畴。
我觉得自己真是贱啊,这不想干,那也不想干,又不知道自己能干啥。
我感觉自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牺牲品。
从小到大,只是在不停的上课、做题、考试、做题,等到走向社会才发现,我根本就未曾了解过自己。
马云说“让孩子玩,否则再过30年,他将找不到工作!”
这句话给我的震撼也是相当大的。
新时代,社会上已经不太需要我这种“只会做题”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型毕业生。
更多则需要头脑灵活,有创新意识的精英。
我感觉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了。
因为我就是马云口中的“不会玩”的孩子。
写了这么多,其实还是因为自己对现状不满,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心。
我想,全国像我一样的毕业生应该一抓一大把。也不知道别人都是怎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