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行记之巴塞罗那
还在国内的时候我就读了林达的《西班牙旅行日记》。那时候我就知道总有一天我会去这个国家的,只是没有想到这一天这么快就来了。于是也东施效颦想把自己在西班牙的见闻记录下来,和林达的旅行日记相比,我的旅行日记要贫瘠很多——在他的书中杂糅了对这个国家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介绍,这必然需要深厚的文化积累,而我只能以一个闯入者的身份去探索这个陌生的国度,也尝试着去和异国文化建立某种理解。
【海上日出】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第一站。出了机场一眼看见行道树变成了典型的地中海植物——而不是德国典型的温带植物。巴塞罗那濒临地中海,空气湿润,我们去的时候避开了雨季,阳光也还没到热辣的程度,气温和湿度恰到好处。
同行的朋友中有一个是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的狂热粉丝,但是我从来对足球没有太大热情,倒不是因为国足实在虚弱,而是对这项运动不了解,也就自然谈不上感兴趣。吸引我的是巴塞罗那洒满阳光的海滩,以及这个地区复杂的历史和文化,当然,不得不提的是众多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其中毕加索博物馆是我最为期待的一个。读毕加索传记时对其作品有了初步了解,这次旅行也终于能够一睹真迹。
次日5点一行人就起床向海边走去。夜里下过雨,空气很潮湿,地上也有积水。沿途路过凯旋门,矗立在暗黄色的灯光里。拐过最后一条街抬眼就看见了地中海——黑蓝色的汹涌的海面和水天相接处的泛着鱼肚白的云。已经有人坐在礁石上等待日出了。栈桥上站着一个垂钓者,此时天色很暗,只依稀看到人影。
我们穿过一片沙滩一起坐在栈桥上等待日出。随着时间一点点消逝,远处的云开始发生变化。从最开始的稀疏的几片云彩变得厚重和饱满起来,色彩开始从最初的鱼肚白开始变成淡粉色,粉色,然后好像突然间那个时刻就到来了,大片大片的云开始变成明艳的橙红色,乌云的暗色和成片的橙红色交叠着,压在海面上。有着嫩黄色嘴巴的海鸟在海面上盘旋,发出略显凄冷的鸣叫。
突然太阳就露出小半张脸,刹那间海面上霞光灼目,涨落的浪花被染上橙红色,此时天是明的热烈些的橙红和暗的含蓄些的墨蓝,海是浓重的墨蓝和薄薄的闪烁的橙红,天和海似有界限,但那界限被连续的混在一起的色彩模糊了,和谐的融在一起。
云开始消退些,天色也变得更加亮些,云彩那些浓重的饱和的橙红色开始渐渐变得柔和,乌云也开始消散。太阳已经跃出了海面,一轮橙红色的,界限分明的浑圆的太阳缓缓得升起。天边的云开始呈现出淡紫色和粉色,乌云也由墨蓝色变成了饱和度较低的蓝。海水褪掉了深不可测的墨蓝色,变成纯粹的蓝。临近沙滩的近海一些巨大的黑色礁石出露,海水扑在礁石上撞出巨大的白色浪花。沙滩上有很多小贝壳,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在小石头下面翻出一只小螃蟹来。
看完日出已经睡意全无。巴塞罗那这座地中海沿岸的明珠也被阳光唤醒开始繁忙起来。
【安静的游行】
作为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首府,在巴塞罗那很难忽略随处可见的旗帜和政治符号。这个地区的政治敏感主要源于加泰罗尼亚地区2017年单方面宣布独立,虽然西班牙政府并未承认其独立,但是公投结果显示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人要求加泰罗尼亚地区独立。因此这些政治行为就可以被解释了。
赶巧我们撞上了一次独立游行。这也是我第一次目睹政治游行。
整条大街都有警察守岗,街道中央车辆禁止通行,人们或是举着加泰罗尼亚旗帜或西班牙国旗,或是肩披国旗,脸上画着各自支持的旗帜,有序地通过街道。没有冲突,没有过激行为,和我想象中的游行大相径庭,它更像是一种有序的、平静的政治表达。当然不排除存在冲突,但是就我当时所见,确实让人惊异不已。游行大概持续了3个小时,到了下午街道又恢复了平静,在街边的快餐店甚至可以看见穿不同旗帜的人坐在一家店吃汉堡。唯一能说服我的理由就是西班牙民众的民主意识和国家意识可能和我所预设的不同。
一个民主的国家如何体现它的民主?在我看来就是对不同观念的包容。容许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没有所谓的权威,尊重个体的诉求,绝不将公权力凌驾于私权利之上。欧洲国家在民主建设上确实领先于我们,当然政治体制的形成是各方面综合的作用,将中国的民主建设和欧洲国家的民主建设相比,我们自然要落后一些,诚然这种差距不可能短时间内补齐,我们也应该探寻民主精神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因为西方民主的滥觞也导致一定的社会问题。这个界限在哪里,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也许是因为巴塞罗那的游行本身就比较多,次日下午我们又碰到女权运动游行。西方国家三次女权运动浪潮至今也没能彻底消除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妇女平权运动还将继续下去,只要这个不平等存在着。街道上又是水泄不通,以女性为主的游行队伍均穿戴紫色系列的服饰,队伍最前端是一条横幅,队伍里面也是不同标语的牌子。游行者的年龄从婴儿车里面的小孩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男性也加入其中。和之前的一次游行一样,这次游行也很有秩序地进行着,没有暴力冲突,人们的脸上也没有激动的情绪。
“安静的游行队伍”,这是我看完两次游行之后的最大感受。集会和游行是西方许多国家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这也是民主的一种表现方式。这两次游行给我带来的新的启发是,民众的诉求表达方式如何体现出民主的成熟度。显然,这里的人民的民主自觉性很高,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圣家堂——建筑奇观】
在巴塞罗那有一个人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这个人就是安东尼·高迪。作为加泰罗尼亚地区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可以说巴塞罗那的艺术风格很大部分有高迪的贡献。
最负盛名的就是圣家堂。我们参观的那天天气不好,但是出了地铁口一抬眼就被它深深震撼。高大巍峨、独树一帜,当时我甚至被惊的想不出形容词来形容它带给我的视觉冲击。在此之前我参观的德国教堂,虽然也精美绝伦,但是和圣家堂带给我视觉上的震撼相比就显得逊色了很多。单看建筑,和传统的欧洲教堂相比,圣家堂似乎不合乎教堂建筑的基本规律——它更加像一件后现代主义作品,没有固定的线条规律,不论从外观还是内部装饰来看都带给人一种新奇的视觉体验。教堂内部正中必然是耶稣受难像,六边形的华盖悬挂在正中央,周边饰以暖黄色的玻璃灯。教堂内壁是不规律的彩色玻璃窗,顶部和底部由巨大的形状各异的白色柱子连接,成巨大的树状,颜色迥异却和谐的灯光又添了庄重和肃穆。该怎么形容呢,就像是一个后现代主义画家闯进中世纪的画室将庄重和后现代主义完美地结合起来。既有大手笔挥毫,精巧之处也被雕琢地耐人寻味。宗教色彩和艺术审美在此处完美契合,再加上因建造历时过长不同的建造师将个人风格融入建筑中,导致建筑的不同部分呈现出迥异的风格,这种个人风格可以被明显区别出来,但是丝毫不影响整体的和谐。因为对高迪了解甚微,参观之前我们恶补了这个建筑家的相关信息,对于圣家堂的建筑历史也做了功课,这才能够对教堂独特的建筑风格有所理解。
此外令我难以置信的是这座教堂始建于1882年,时至今日仍在建设中——是施工人员工作效率太低吗?当然不是。圣家堂的全部建设款来自于个人捐赠,捐赠款的多少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在教堂地下就是博物馆,关于教堂建筑的设计图、施工细节等都被一一展览。那些精致的雕刻、绘画细微到具体的每一块石头上,工匠精神造就了圣家堂的伟大,这座艺术的瑰宝当之无愧。
关于毕加索博物馆要说的不多,艺术感受是很私人的事情,如果不了解毕加索的生平,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于其作品的欣赏就很难到达那个层次。美是很直观的东西,的确如此,艺术作品的美首先应该能够体现在外。至于其他的深处的美,有心者愿意探寻能够懂得,其中的快乐自然更加有趣。
没有谁可以给美下个定义,艺术本来就是自由的表达,而不是迎合审美。
离开巴塞罗那了。列车向南行驶,经过塔拉戈纳深蓝色的海,经过形态各异的地中海植物,经过了白色的浪涛和褐色的礁石,经过了我幼时遥远的梦。那些梦一个一个正在实现着,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