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老师伴你读《论语》之《宪问》(上)

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宪问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①宪: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

②谷:俸禄。

③克:好胜。伐:自夸。


原宪问什么叫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还做官领俸禄,这就是耻辱。”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可以称得上仁吗?”

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至于是否是仁,我就不能断定了。”


14.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①怀居:留恋家室的安逸。怀,思念,留恋。居,家居。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足以做士了。”


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

①危:直,正直。

②孙(xùn):通“逊"。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有好的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①南宫适(kuò):姓南宫,名适,字子容,孔子的学生。

②羿(yì):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寒浞所杀。

③奡(ào):古代一个大力士,传说是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

④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jì):传说是尚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擅长射箭,奡善于水战,都没有得到善终。禹和稷亲自耕作庄稼,却得到了天下。”

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退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是君子啊!这个人崇尚道德啊!”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之中也许有不仁的人吧,但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人。”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孔子说:“爱他,能不以勤劳相劝勉吗?忠于他,能不以善言来教诲他吗?”


14.8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①命:指外交辞令。

②裨(bì)谌(chén):郑国的大夫。

③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宰相。

④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事务,即外交事务。子羽:公孙羽,郑国的大夫。

⑤东里:子产所居之地,在今郑州市。


孔子说:“郑国制订外交文件,由裨谌起草,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子产作最后加工润色。”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①子西:楚国的令尹,名申,字子西。一说为郑国大夫。

②彼哉!彼哉:他呀!他呀!这是当时表示轻视的习惯语。

③伯氏:齐国的大夫。骈(pián)邑:齐国的地方。

④没齿:死。

有人问子产是怎样的人。孔子说:“是宽厚慈惠的人。”

问到子西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呀!他呀!”

问到管仲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个人才。他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使伯氏终生吃粗茶淡饭,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14.11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①孟公绰(chuò):鲁国的大夫,为人清心寡欲。赵、魏:晋国最有权势的大夫赵氏、魏氏。老:大夫的家臣。优:优裕。

②滕、薛:当时的小国,在鲁国附近。滕在今山东滕县,薛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孔子说:“孟公绰担任晋国的赵氏、魏氏的家臣是绰绰有余的,但是不能做滕国和薛国这样小国的大夫。”


14.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①成人:全人,即完美无缺的人。

②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他在齐国时,能预见齐庄公将败,不受其田邑。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③卞(biàn)庄子:鲁国的大夫,封地在卞邑,以勇气著称。

④久要(yāo):长久处于穷困之中。


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像孟公绰那样克制,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有才艺,再用礼乐来增加他的文采,就可以算个完人了。”


孔子又说:“如今的完人何必要这样呢?见到利益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险时肯献出生命,长期处在贫困之中也不忘平生的诺言,也就可以算是完人了。”


14.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①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号“文”。

②公明贾(jiǎ):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③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

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

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①防:地名,武仲封邑,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

②要(yāo):要挟。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卿大夫,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信的。”


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①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谲(jué):欺诈,玩弄手段。正:正派。

②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默老师伴你读《论语》之《宪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