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救世主

2014年毕业,处在对社会、对亲情、对爱情等各种纷繁复杂的人生百态充满疑惑和不解的时候,在朋友的书柜里看到这本书,就像一缕阳光,照进了迷蒙的森林。虽然喜欢看书,但能一直对我的思想产生系统性、甚至颠覆性影响的,恐怖只有这一本了。随后自己买了纸质版的放在枕头边慢慢翻,玩得好的朋友,我几乎都力推、甚至送过这本书。在毕业的这几年里,每年都会花2-3个月的时间重新看看这本书和与之相关的作品,如作者的相关信息、缠中说禅的博客、被翻拍的电视剧《天道》,还有豆豆另外两部作品。每次看后,都想写些什么,可心里的那份敬畏,总是让我在一次次动笔后选择了搁浅,怕一说就错;加之自身浅显的生活阅历,理解起来甚是吃力,表达起来更是词不达意;这次因为一个同事的无意提起,再次花了接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重新看了一次,还是让我在一段时间里沉迷了思考的海洋,这次鼓起勇气,也许还是会出现写不出我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的局面,但相信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对它的认识和思考会不断地深入,也会不断去修正。

一、关于作者豆豆

在目前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多少人都执着于出人头地,而本书的作者却相当低调,把自己隐藏得很好,从不与媒体和读者接触,与之相关的信息寥寥无几,甚至其性别的真实性一直备受怀疑和争议。而知乎和天涯上一直有人说书里主人公丁元英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至于读者能悟多少,全看个人的机缘。

女性作家往往感情细腻,长于挖掘自我;而性别导致的眼光局限性,拙于描绘社会,但豆豆的三本小说立意高远,其传达的思想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可谓莫衷一是。这部小说里基督、佛、道之警句如缕串珠,可谓精深难测,其广阔视野和思想深度,思辨色彩和精妙设局,以及对商战的描绘,都是极其罕见的,明显超出了普通20多岁女作家的驾驭能力,甚至一直有人怀疑豆豆背后另有高人。

有人说豆豆以小说济世。《背叛》出版于2001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刚成型,社会思想逐步开放。《遥远的救世主》出版于2005年,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的二元差距突显,很多人的思想还是靠皇帝、靠青天、靠政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天幕红尘》出版于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前列,中国人思想空前开放,对自己的道路既自信,又将信将疑。豆豆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把握,对社会心理的洞察堪称精准,其智慧令人震撼,其悲悯令人动容。她总是在社会需要的时候,出版能满足社会心理的作品,每部作品的内容都不逾越当时社会思想承受能力。济世,是要立行的,这个行得是世人能看得到、摸得着的行,世人才会受震撼,从而闻、见、学、行。小说无疑是个很好的载体,将叶子农这样的君子言行广立于世人面前。其一言一行,和奥布莱恩的斗智斗勇,以生命为代价捍卫自己的信仰,是以更加震撼的方式,在更加宏大的层面上立行济世。

也有人说豆豆的三部小说的境界是依次拔高的,宋一坤是小人,用商场狼性对弱者的杀戮实现个人的财富自由,用弱者的不自由换取强者的自由,大量弱者的反抗最终造成强者与弱者共同的悲剧。丁元英是大人,因无法承受良心谴责,对于大肆杀戮中国股民的金融游戏选择戛然收手;用商场狼性对强者的杀戮实现杀富济贫,以强行启蒙小农思想的凡夫俗子接受市场经济观念,另一头狼死了,羊却依然是羊,是强者与弱者的共同的悲剧;叶子农是君子,立行醒世,立言渡人,慈悲和智慧具足,对普通平凡人平等包容,把“事实求是”化为更易理解和操作的“见路不走”,并将这个思想武器交予红尘众生,助其修身自救,通过红川过路劳务移民赚钱,既不是狼吃羊,也不是狼吃狼,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多方共赢,共同促进社会发展。小人,不是说卑鄙,是不悟而自小其小,匍匐于滚滚红尘之中。大人,不是古代官员,是悟而自大其大,不囿于一己之私,能放眼世俗社会,立于天地之间,承担人该承担的。君子,目光如炬,通达世事本源,实事求是,见路不走,行千法万法而不立一法,于所知所行而自在;实际上就是全面发展了的人,就是自由自在的人。

二、关于君子修身和安身立命——如何与自己相处

人从根本上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得活下来。二是要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

1.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生存法则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两者的间距就是生存机会。如果你能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你就就比别人多了一些生存机会。市场的生存竞争非常残酷,胜负往往就在毫厘之间,两败俱伤你比他多一口气,你就是赢家。”

《三体Ⅲ·死神永生》里有一段很经典的话“自以为历经沧桑,其实刚刚蹒跚学步;自以为悟出了生存竞争的秘密,其实还远没有竞争的资格”。生存问题不是简单的穿衣吃饭,而是工作方法的恰当、工作能力的提高、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前景的逐渐清晰认识。年轻时候不安分的心,时常觉得身边的环境逐渐扼杀了激情,自己似乎不应该属于这里,面对自己职业发展前景和精神生活的矛盾,面对被传统塑造过的职业光环和自己的人生追求的矛盾时,如何拥有足够的勇气去背叛这种文化属性协调处理;在面对个人追求和世俗道德评价的不可调和,如何去看待,并尊重自己的内心,做到心不苦。这些答案,在本书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不管是文化艺术还是生存艺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从做人来说,道德高尚,修养良好的人能够以更高格局,站得更远地去看,即使没有术法计谋,还是可以去学习的;但是,如果只有术法计谋,而品德低劣的人,其格局导致个人的发展只能止步于当前的成就,而不能再进一步。从做事来说,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条件技术技巧方法就比较容易,是努力可为之的;相反,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条件技术技巧方法,却不懂发展规律,那也只能局限在各种方法里打转了,问题不一定能真正解决。

“想干成点事,就记住两句话,别把别人不当人了,别把自己太当人了”,认准市场,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罪,做别人做不到的成本和质量。“我也想挣大钱过好日子,但是如果我是为了挣大钱过好日子去当编剧,我既挣不来大钱,也当不好编剧。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刘未鹏的《暗时间》里提到过“只做你最感兴趣的事情,钱会随之而来。” 当你选择一个领域某一个工作,一直认真并且坚持地做下去,用心去投入,专注于这个领域,那么你很容易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最怕的就是“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区别他们的并不是兴趣的有无,而是他们的性格里面有没有维持兴趣的火种一直燃烧下去的燃料。靠专业技能的成功是最具可复制性的,只需要选择一个不算太不靠谱的方向,然后专心致志的钻下去,最后必然能成为高手或绝顶高手。

“强盗的本质是破格获取,因为没有自信和强者在同一规则下公平竞争,只能说明是弱者,弱势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所以强盗的逻辑从本质上讲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学。” 在作为价值立场,而不是人生价值立场的角度考量的话,“国家机器不缺一个迟早要被淘汰的女刑警,而社会应该多一个有非常作为的人才,这不是通俗的英雄主义和通俗的平等意识可以理解的价值。” “我的生活就像是被强奸,如果真地无力反抗,那就好好享受吧”,面对生活不可抗拒的遭遇,如果不能改变,就尝试坦然自若地去接纳吧!

2、君子修身。缠中说禅:40岁以后,人才会真正而立。实证,一切必须如此。人,生而受骗中,你的文化、生存前提都构成你生命系统的所谓公理。而公理,往往就是骗局。人生,真要活明白,前面30、40年,都要破这骗局,当然,有历史以来,真能办到这事的人,估计也没几个。绝大多数的人,不过在受骗中终其一生。现代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过首先都是耳食之辈,最终选择了一种信仰的东西,然后如抽鸦片一样一生了之。绝大多数的人,循规蹈矩地一生;而风云际会之时,又有所谓英雄、革命;这构成历史。有些人,希望穿越人的阶梯,因此而有了修行。如果人只是人,那么,人如何去安顿只不过是一个审美问题;如果人还有穿越的可能,那么,人,就是一个真实的生命实践。 

“文明对于不能以人字来界定的人无能为力。”人如果连追求高尚的机会都没有,又何以谈高尚?君子者悟道、修道、践道也,讲忠信而不心不忌,仁义在身二色不伐,都属于开悟得道之人。英雄是使天下人臣服于自己,完成赫赫事功的人;圣人是征服自己、替天下人解除烦恼痛苦的人。而丁元英应该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君子,“进则净土,退则凡尘”“不进不出,亦邪亦正”,这样的人既可为民出力、振衰起疲;又可栖林遁世、醉心思维,绝不会见利忘义、损国害民。“他是一个现实到不能再现实,但却又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矛盾体”,他深居简出、关注文化属性、研究基督佛法,有能力却并不执着于出人头地,有口饭吃就行,喜欢清净自在,总是一个人呆着,从闹人的北京退到清静的古城;他说异话、做异事,倒行逆施,但是还有道理,因为爱,因为灵魂,开启了一场在外人看不懂,他早就知道结局的扶贫计划,用智力创造的神话献给远在天国的小丹只身去德国,当乐圣公司败诉的时候,他却落得一个“阴险狡诈”的恶名,而格律诗事件留给人们的却是一次关于得救之道的思考。“大爱不爱,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他的委屈(他自己并没觉得委屈)在于此,他的了不起也在于此(尼采有句话说“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同类”),这爱包含的是对芸芸众生的爱,也有“看摩登女郎是摩登女郎,看红颜知己是红颜知己”的如实观照,虽然这种强迫式的启蒙,对于凡夫俗子是不可接受的,站在井沿上看了一眼的刘冰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丁元英洞察人性本质和社会运行的规律的能力、济民于水火的情怀,让人肃然起敬,也让普通的凡夫俗子我们难望其项背。

缠中说禅:“君子”,能游刃于利益之网中,更被各种现实结构所对应的道德、法度等规范所开导,知其时、依其时、行其时而转其时,不相其相,转毒药而醍醐、大地而黄金,“人不知”而“人不愠”,这才是真君子之所行。小人,虽说是对利益之网而游刃有余,但因为画地为牢,自我小之,为一我所牵,最终不过仍是机关木人,到头来,被一点聪明所误,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从表面上来看,丁元英消极、孤僻、不思进取,害怕甚至鄙视女性,残忍血腥,是个痞性具足的极品混混;在我看来,他是“了妄唯真”的君子,追求事物真相和本质规律,能直面人性中邪恶的一面,却一直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高尚境界,有底线而不张扬,能自觉觉他,他坚守的原则和信仰里有民族大义和祖国情怀,有对独立女性的尊敬和爱惜,有对芸芸众生无明前途道路的深沉思考。如果说他的不足的话,如同智玄大师说的那一句“离得道只差一步,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他缺乏圣人的那种慈悲和平等,对于世俗文化总是格格不入的居高临下的包容,这种包容有些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意味,意识境界里的那个“我”很明显,也就是“贪嗔痴慢疑”中的“慢”没有去掉,但正是这份“慢”的存在,才让他成为血肉鲜活的真实的人,一个让凡夫俗子可以作为榜样去学习和向往的人,智玄大师对他的评价是“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还有一份住于身中,游离心外的——痞气”,然而“无论功德记在哪一家的账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将是众生的福报。”在滚滚红尘中,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实属不易,如能在此基础上再有些作为价值,那也是这个时代的幸运,是芸芸众生的福气。

“这就是圆融世故,不显山不露水,各得其所。可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道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 这有点像祖宗圣贤提到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品性这个东西,要保证它的完整性和纯洁度,就要在日常的小事里抬高原则底线的门槛,不打折扣;而在现实生活中,这又是一种多高又多么难做到的道德追求,能把它作为一种自觉性的行为习惯,难之又难;尤其是在面临生存考验的时候,能坚守住难上加难,也正是如此,才显得尤为珍贵,才会成就无数的伟人。

“原来能做到实事求是就是神话!原来能说老实话,能老实办事的人就是神!这个世界怎么了?”对自己诚实,对最深层的想法诚实,包括龌龊和肮脏,也算是实事求是。卢梭写下了震惊历史的《忏悔录》,是他对世界的坦诚,即是对自我灵魂的救赎,佩服其勇气,也敬仰其坦诚。试问在与自己相处时,面对灵魂的拷问,是会给自己找很多动听的理由来美化和装饰自己的行为初衷,还是会勇敢地承认和接纳自己的习气之重?佛与魔就在一念之间,一边是汹涌澎湃的自我欺骗的美好,一边是实事求是可能丑陋真相后的内心安定。

如何做到为人处世的恰到好处?“随缘惜缘不攀缘”。肖亚文说:“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其他还有很多,比如机会,帮助,我不确定。这个在一般人看来不重要,但我知道这个人很重要。”知道与丁元英不是一种人,但能让自己觉悟成长,所以做了一年助理,肖亚文也没有奢望能与他成为朋友,只是作为够得上说话的熟人保持联系,这是随缘和惜缘;当请好假去接自己的闺蜜时看到正天集团总裁在举牌等候,肖亚文选择了悄悄离开,这是不攀缘。

芮小丹:出卖和背叛是两个概念。如果你背叛邪恶,上帝都会加冕这种背叛;如果你的老大对一个将死之人清洗一下灵魂都不能理解,那这种老大不评价也罢了,现在摆在你面前的一个是无视江湖义气,一个是无视人性的尊严,你自己权衡,拿跟稻草当柱子去支撑灵魂,至少让我觉得,你对你的学识和智商不够尊重。还人性一个清白,还社会一个公理,你的灵魂就得救了。 

王明阳:将死之人,得救了,又有什么意义? 

芮小丹:一小时一分钟都有意义,哪怕只有一分钟,人字就有了尊严,上苍会赐你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你灵魂的天国。 

王明阳:如果我无视这些,就是不说呢?

芮小丹:我除了鄙视和震惊,不会再有第三种反应,人的法则是: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 

王明阳:天国在哪里?

芮小丹:天国在你心里。

三、关于爱情——如何温暖他人

“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

1.怎样理解爱情。丁元英说:“需要证明的感情就有错”。学佛的人说:爱情是一种自相交换的我执,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不恒定;朋友说:爱情是大家都觉得他很优秀,然后他对我非常好。我曾经以为:爱情是在阳光灿烂的午后他穿了一件我喜欢的白衬衣,于是听到了花开的声音,闻到了阳光的味道,看到了这个世界更美好的一面。而这本书告诉我“有招有术的感情,招术里是什么就不去论它了;没招没术的感情,剩下的就是造物主的一颗心了。”在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恰好23岁,当时我在想,如果我有幸邂逅我的灵魂伴侣,他该是怎样要求自己,他会如何温暖芸芸众生,他会如何理解人生。而剧中的人物角色,无疑是超越了我想象。那种具有大智慧、大胸怀、心有大爱的君子文化烙印的形象,是抛开外在的家庭、学历、样貌、才华等社会普遍意义所认为的优秀之外,他追求高尚的门槛有多高,他愿意为这份高尚承担到什么程度,造物主给他的一颗心,其格局是否有胸怀天下的大爱?与之在一起,是否彼此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相互扶持中,能否彼此互相成就,让对方去做他想做的事,成为他该成为的人,回归人的自在自性,支持对方自由自在地全面发展,追求更高的生命作为价值?

2.如何去爱。“红颜知己自古有之,这还得看男人是不是一杯好酒,自古有几个男人能把自己酿到淡而又淡的名贵?这不是为之而可为的事。”丁元英說:「你是一塊玉,但我不是匠人」「你要求的,是一种雄性文化的魂,我不能因为你没有说出来而装不知道。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沒有這個自信。」「你这样做,是基于一种对应的人格,谢谢你能这样评价我,谢谢。」「你的生存状态不是病态,用佛教的话说是自性无所挂碍,是自在。自在是什么?就是解脱。参来参去,我不如你」。丁元英这个“骨子里害怕女人”的男人,在遇到一个摒弃了性别局限、具备君子所有美德的天国之女时,他说:“此生得你红颜知己足矣”;当小丹死讯来临时,一句“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由,丫头,不简单呢”,对小丹的选择是理解和欣赏,对她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那股子洒脱的钦佩;他不哭不泪、伤心呕血,对小丹的至爱无以言表;他没有回答小丹的电话,致使不能参加追悼会、不能告别,他没有解释、也不抗争,认为“他对芮小丹的感情还需要别人的理解吗?需要理解即是对这种感情的亵渎”;当丁元英因为送了小丹贫困村的神话这个礼物后落得阴险狡诈的恶名后,留给人们关于得救之道的思考,那是唯有她才能读懂的一个字——爱。“古有千金一笑之说,如今一看,那千金一笑又算得了什么?”,所以芮小丹说“你送给我的礼物不是神话,而是觉悟”,一个男人对女人思想上的启蒙,站在他所能把握的条件上对她前途的判断,引导她成长为她该成为的人,承担该有的社会责任,追求个人生命更高的作为价值,这种情意的意义远远超越了爱情的范围。我一直特别敬佩某些特殊时期一些夫妻的伉俪情深,不是风花雪月的浪漫,而是他们作为对抗颠沛流离命运的共同体,一直在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在相濡以沫的扶持中成全对方成为对所在行业、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人类有贡献的人,那种相互成就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爱,如林徽因和梁思成,如李银河和王小波,如费孝通和王同惠,如钱钟书和杨绛。

故事中的女主角芮小丹几乎具备了君子的美德,摒弃了身为女性的弱点和性别局限性:不贪婪,不猜忌,不虚荣,不矫饰;远不怨,近而恭;为人温暖,处事冷静,独立知足。没遇到爱情时,她放弃父亲为她铺好的路,做了一名又累又辛苦只能吃青春饭的刑警,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忘我地工作,勤劳务实,自给自足,为自己的内心而活;对于将来,也有明确的危机感和打算。遇到爱情时候,她说:“既是控制不住,那就爱呗!”更多地具有一种接受命运的恩典的启示的决心,并隆重地赴约,于是向丁元英作了表白,做了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一切,而不管丁元英是否接受;丁元英落荒而逃后,她独自尝受地狱般的相思之苦;丁元英接受她以后,她却时刻在做准备,“我知道你要走,所以我珍惜疼你的每一天”,这样的幸福生活能维持多久,丁元英如离开她,她不会缠着不放,万一丁元英不再爱她以后,她应该怎么生活;丁元英已经爱上她以后,她还在想方设法提高自己,思索将来的道路,积累能够和他平等对话的资本。面对他们之间的不熟悉,她主动去北京了解他,“所谓的地狱之门,无非是价值观冲突所带来的精神痛苦:如果你是觉者,我尊敬你,向你学习;如果你是魔鬼,我鉴别你,弃你而去。”;在父亲因为心疼她会受委屈而劝她时,她说:“驾驭?我没想过,我就是一个心眼儿想疼他。”,丁元英落荒而逃后,她在日记里写道:“你是那么执着于孤独吗?我就眼看着让你走了,可心在问我,那我该怎么去疼你?”看到这段短短的二十几个字的时候,有朋友感动得热泪盈眶:要有怎样的灵魂才可以理解那种孤独,要有怎样的圣洁和温柔才可以不负爱情的期盼?要有怎样的无私才可以彼此温暖?我怎样才可以去疼你?想想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不只是被爱,而是可以好好的释放我们的爱;不是去占有、要求、贪执和期待,而是去付出、成就、知足和成全。 

“你是谁?我是谁?这些问题我也想过。咱们两个活得不一样,我活得很简单,你活得太复杂,不是平行的两条线,是交叉而过。但是,这于我已经足够了” 丁元英说:“这不是简单和复杂的问题,是生存境界不一样,你活的是自性自在,不昧因果,通俗点说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我是想活个明白,还在思索的圈子里晃悠,离你的境界还差着几个位格。”芮小丹说:“我在那么高的境界上,我怎么不知道”丁元英说:“你自本性来,无需知道。这是根性的范畴,不是根器,智慧。”有人说男人懂得生活哲学,女人懂得生活本身。太深刻的东西往往很难有市场,而可爱的东西往往是可遇不可求,在深刻与可爱不可得时,能遇见“自本性来”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幸运?

3.关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于爱情中的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丁元英沉思了片刻,说“金银珠宝,不足以点缀你这样的女人”芮小丹轻轻的摇摇头,淡然的说:“我没那么尊贵,我还没有清高到可以不谈钱,所以我努力工作养活自己。如果为钱,我可会赤裸裸地躺在床上跟你要,不用跑到这儿跟你扭捏。跟你要汽车洋房,糟蹋你了。”面对将来,芮小丹打算三十岁之前出国留学读法律,然后当个律师养活自己。这个规划在遇到爱情后也没有改变,只是改成了读更适合自己的文学,丁元英也无不赞叹:“他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人格独立的女人,她的现在以及她所设想的将来完全是她自己的生存支点,丝毫没有给“从属”与“依赖”留有空间”。而在目前时代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小城市,这样的女生往往很难被理解甚至是欣赏,听到了太多“女孩子就应以家庭为重,不要太折腾,不要太好强”的期待。而用赵东来的话说是,这样的女性身上有一种英气,这种英气的格局是“气度,胸怀和情义”,而这样的女性需要一个更加优秀的男人才能理解,也就是上面说的“自古有几个男人能把自己酿到淡而又淡的名贵呢?”。

芮小丹曾跟丁元英有过一次温和又温柔的争论。她非要“收留他”,“养活他”以证明自己站着和他对话。然后丁元英想出了一个让我为之惊叹叫绝直呼“鬼才就是鬼才”的解决办法。他说:“我借给你500万,3%的年息,第15年一次偿还本息725万。你预支这笔钱在柏林买一套这样的房子,养着我。房子按2%的折旧计算,15年折旧150万,加上15年的利息225万,你的绝对风险是375万,这就是你要证明站着对话的代价。于我而言是经营资本,于你而言是收留我。”他理解她,尊重她,支持她,站在她的角度在爱情里给了她足够宽广的心理支撑面。 

“你那还是嫁汉吃饭的观念,你认为男人靠不住,也不想为孤独去冒生存风险,吃饭毕竟比上床重要。当女人不需要通过支付性去换取生活资料的时候,当男人不需要通过支付生活资料征服女人的时候,那时候你就愿意上床了。”对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男主外,女主内)基础的婚姻观念,那就是嫁汉吃饭,这是生存的种族繁衍的需要;在商品经济时代,基本生活资料有了剩余,财富的再分配导致了阶层的划分,如果还姑妄想和人这个词套点近乎,和上帝交流一下,这种传统的婚姻思想就没有立身的基础。当然等大多数女人觉悟过来,也就像欧阳雪所说的,就不用上床了,因为早过更年期了。“就是这个‘糟糠之妻不下堂’把中国妇女害惨了,因为我可以是糟糠,因为糟糠不可以下堂。如果糟糠之妻早下堂,中国妇女不是现在这个素质。

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贪嗔痴是女人的天性,这可增加女性的可爱(如“撒娇是女人的核武器”),而过度了容易成为束缚自我的局限性,于是自古就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说法。大多数的女性是听觉动物,只愿意听自己想听的,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很难拨开政治文化宗教和社会普遍意义上的评价期待来看真相。“天是道,是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道法自然,不具美丑善恶的属性,有美丑善恶分别的是人,不是天。天国之女是觉悟到天国境界的女人,是没有人的贪嗔痴的女人。”女性的很多痛苦,都来自于陷入过度的贪嗔痴里,求而不得的不明白,“女人什么是福?明白就是福,明白了才知道怎么做。可老天就偏偏让女人生的傻,等明白过来也人老珠黄了。”女人不是因为被爱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被爱。要可爱,首先要敢于直面真相,能够明白。即使我遇到了这本书对我思想的洗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难克服贪嗔痴的习气,从知道到做到又是另外一个突破和跨越。

四、关于农村发展和扶贫、社会发展等——圣人济世

1.关于扶贫。“扶贫的事若以次第而分,也有三个层面。一、天上掉馅饼的神话,实惠、破格,是为市井文化。二、最不道德的道德,明辨是非,是为哲人文化。三、不打碎点东西不足以缘起主题,大智大爱,是为英雄文化。”本书写于2005年,而国家是在2013年年末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在2015年年初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同年5月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足见本书的作者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把握,对社会心理的洞察。 

“杀富富不去,救贫贫不离。救主的文化唯救主可说,救主不是人,是道,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觉悟。”这与当今精准扶贫工作提出的“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工作思路不谋而合。“什么神话?不过是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扒着井沿看一眼而已,不解决造血问题”,“对于农民,从基础设置就不给他们期待天上掉馅饼得机会。我救不了他们。我能做得就是通过一种方式,让他们接受市场经济的生存观念,能救他们的只是他们自己。”这种不近人情的冷静,背后其实有一种慈悲,因为没有一夜暴富的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农村问题上,根源不是资金和模式的问题;而更多或许是这个群体的思想。

“根据咱的条件,咱不能和人家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硬碰,得扬长弃短,拾遗补缺,学会夹缝里面求生存。咱们选择的产品必须具备几个特点,一是面向高消费阶层的高品质产品,社会总需求量有限,不足以承载现代化工业流水线,达不到盈利的最低批量生产基数。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般的投资规模无法形成工业流水线生产。三是比较容易掌握和传授的技术,是人都能干,不是跟人家比技术,是比工夫,比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四是可以分解加工的产品,每个农户都能利用家里的房屋和院子进行生产,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白天黑夜,咱们在家里拼的就是不要命。这个市场夹缝虽然很窄,但是成就王庙村和几个发烧友是足够了。”根据这个群体的特征和优势,探索出一个适合这个群体的封闭式循环模式,接受市场的考验。

2. 关于社会发展。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做什么,市场都不是一块无限大的蛋糕。神话的实质就是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这就可能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杀富是不是破坏性开采市场资源?二是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是不是让他患上精神绝症?”股票的暴利并不产生于生产经营,而是产生于股票市场本身的投机性。它的运作动力是:把你口袋里的钱装到我口袋里去。它的规则是:把大多数羊的肉填到极少数狼的嘴里。私募基金是从狼嘴里夹肉,这就要求你得比狼更黑更狠,但是心理成本也更高,而且又多了一重股市之外的风险。所以,得适可而止。私募基金是没爹没娘的买卖,一边做生意,一边得准备拼刀子,脑后还得长只眼睛看衙门的脸色。在这种背景下,你既得盯住庄家的黑手,也得盯住衙门的快刀,你得在狼嘴里有肉的时候下筷子,还得在衙门拔刀之前抽身。

五、关于文化属性——如何生活

释、道、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释、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文明。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还是传承?统则僵死,承则光大。“我们这个民族总是以有文化自居,却忘了问一句:是有什么文化?是真理真相的文化还是弱势文化?是符合事物规律的文化还是违背事物规律的文化?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归根到底一句话: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什么是客观规律?归根到底也是一句话:一切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皇恩浩大的文化,它的实用就是以皇天在上为先决条件。中国为什么穷?穷就穷在幼稚的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的价值判断体系,太可怕了。” “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

“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弱势文化属性,怎么可能去承载强势文化的政治、经济。衡量一种文化属性不是看他的积淀的时间长短,而是看他与客观规律的距离。五千年的文化是光辉,是灿烂。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传统和习俗得过过客观规律的筛子。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比如说文化产业,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的艺术,如果文学、影视的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文化密码,那么它的功效就是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魂,这就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与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贩毒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六、关于宗教和哲学——如何和世界相处

“神即到,道法自然,如来”一句贯穿全剧,我们会陷入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沉思;把基督、道、佛三教融合到一起,实质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丁元英的呐喊所折射的对中国文化的思考。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每次看到这段,我总是想起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和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其中个别差异和意味,大家可以细细体味。

“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渡化不同根基的众生。“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五台山谈经论道这段我反复看了很多遍,个人认为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可惜拍成的电视剧《天道》里删除了这段。谈到了这里的时候,智玄大师说丁元英“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

“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这段话说出了佛法的局限性。“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如果佛教能以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圣经》神学是关于人类精神的学说,是关于人的灵魂净化、升华学说。《圣经》的教义如果不能经受逻辑学的检验,可能在实践上就会存在障碍。如果经受了逻辑学的检验,那表明神的思维即是人的思维,就会否定神性。换一种说法,神性如果附加上人性的期望值,神性就打了折扣。然而神性如果失去了人性的期望值,那么人还需要神吗?” “一味地攻击或捍卫神,都是愚昧的表现。前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社会价值,后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真正境界。基督教的应许不以现实利益为交换,不参与社会利益的分配,这使得她能适应不同的生存空间,而她对信徒的道德要求无疑具有社会价值。”“基督教相信,太高的道德平台需要太高的教育、太深的觉悟和太复杂的炼造过程,是一道靠人性本能很难迈进的窄门。于是,基督教便有了神与人的约,有了神的关于天国与火湖、永生与死亡的应许,让凡夫俗子因为恐惧死亡和向往天堂而守约。这是智与善的魔术,非读懂的人不能理解。但《圣经》告诉世人了,要进窄门。”

“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耶稣为拯救世人甘愿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是肉身的地狱,是灵魂的天堂。基督徒的得救缘于神的‘约’,缘于神的应许。但进不得窄门也同样缘于‘约’,缘于神的应许。窄门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价值。进了窄门,神立刻就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但是,证到如此也并不究竟,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人和世界碰撞,要用冷眼,也要用热肠;冷眼看穿,遵循天道,依照规律,故能无往不利;热肠挂住,心系天地,关爱众生,故能生而为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虽没有那种慧根,能做到几分看个人缘分,像丁元英那样去做人,淡泊努力,惜缘随缘,安静地坚守自己的底线,坚定地追求至高至善至美;像小丹那样去生活,热爱现实的日子,勤劳地养活自己,不亢不卑,随性自在,认清并忠于自己的内心,恪守和追求精神上的清洁、自由和豁达。

这本书给我的思考还有很多,对我的影响有多深远,慢慢走,慢慢看,慢慢悟。

当当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192561 ;

百度视频:http://video.baidu.com/v?word=%CC%EC%B5%C0&fr=ala6&ct=301989888&rn=20&pn=0&db=0&s=8 ;


2017.10

你可能感兴趣的:(遥远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