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字里行间与晓风相遇

后来,因为常年和学生打交道,我更注意到,不仅我喜欢她的文字,大陆、台湾各大教材对她的散文也很青睐。她是作品入选课本最多的作家,是教材专业户,她的有些书甚至被列为中小学生课外必读。那么,她的文章到底哪里吸引学生,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呢?她是台湾三大文学奖获得者,余光中称她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与林清玄等共列“十大散文家”,她就是张晓风。最早知道这个名字是从小学语文课本上,那温柔秀气的文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然后开始持续关注她的作品,报刊、杂志、书籍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她的文章,因为其特色鲜明,让人一见即能分辨得出。

在字里行间与晓风相遇_第1张图片

这次看她的散文集《半局——张晓风散文精选》,我又在思考这两个问题。书里集中收录了张晓风的五十篇文章,分了七辑,每一辑有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娓娓地表明了主题。看完书,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些原因,愿和大家探讨。

注意观察、记录生活。很多孩子在写作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没的可写,不知道如何下笔,感觉自己的生活太枯燥乏味。写妈妈,就是深夜带我去看病;写老师就是带病坚持上课;写同学就是风雨中给我补课;写好人好事就是拾金不昧,扶老奶奶过马路,没有新意,没有真情实感。是啊,每天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生活按部就班,千篇一律,有什么可写的呢?果真是这样吗?

看看张晓风的文章,也很少写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可是每一篇读来都觉得清新可人,引人沉迷。为什么?因为这都是她个人独特的经历,因为她注意观察生活,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怀有极大的热情,因而能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随时记录下来。她写小儿女的娇憨可爱,去公园买票都能做一首诗(《娇女篇》);她写自己去咖啡屋喝咖啡,发现了一个姑娘美丽的侧影,并鼓足勇气告诉了她(《你的侧影好美》);她写在机场遇到几个韩国人,然后热切地交谈(《遇》);她写自己的老师、同学、同事,甚至一个指甲刀都能成为一篇隽永的小文(《女人,和她的指甲刀》)。如果说她的眼睛是发现习作的扫描器,她的心灵则是敏感的情感雷达,时时刻刻捕捉着习作的灵感。

写作的灵感从哪里来?从你的生活中来,从你的发现中来。父母每天在做什么?老师今天穿了一件什么衣服?上学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人?同桌今天说了一个什么笑话?你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你看了书,什么电视,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情节,又为什么会引起你的共鸣?这些都可以作为素材写成文章,而且绝对不会和别人雷同。每天有意识地去观察,你很快就会练就一双写作的慧眼!

情真意切,富有哲思。细读张晓风的文章,你会发现,几乎每篇文章都或多或少地有作者对某人某事的思考,都有她对所见所听的感想。感想在叙述的基础上生发出来,情感真挚,有的放矢,读来引人遐思。这一点不仅让学生在读后能很快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启发孩子注重思考,并在自己的习作中总结、提炼出所写的主题。

我们常说,一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如果你写了半天,读者花半天时间读了,却不知道你想说什么,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写作之前,先把自己的情感整理好,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意”就是事件带给你的思考,就是你要升华的主题,就是你贯串全文的灵魂。它能使你的文章构成一个紧凑的整体,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了,所谓哲思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空喊口号,更不能离题万里。张晓风的文章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文字淡然平和,沉静优美。张晓风的文字自始至终汩汩流淌,顺畅悠然,仿佛一个温柔的女子娓娓道来,不徐不缓,却于委婉中有一种昂扬的力量,又在豪气中蕴藏着淡然,你能看到她对生活的感恩,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思索。

她的文章有一种知性美,却很少卖弄文字,也不掉书袋,更不爱用佶屈聱牙的词汇,每个句子都按规范写出来,绝不炫技,即使是中小学生读来也毫无障碍。这种文风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有一种很好的引导作用。很多初学写作的学生会觉得要想让自己的作文看起来生动形象,那就必须多用四字词语,然后整篇文章就会变成“词语堆”,华而不实。对照这本书中的文字,你会发现,文章并不是词语越多越好,只要完整地叙述事情的始末,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真实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即便没有华丽的辞藻也能和读者产生共鸣。

张晓风的文章往往从生活中的某一件小事写起,逐渐深入,层层剖析,读后回味悠长,是学生阅读、写作的范文。

当然了,这些只是我看到张晓风文章特点的一部分,其他的有待于读者自己去发现,这里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赘述了。

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在阅读中不断提高速度和阅读量,找出文章的优点为我所用,并不断应用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水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字里行间与晓风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