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小甜水”重度痴迷者。含糖的碳酸饮料就是我续命的燃料,高兴地时候来一瓶;低迷的时候来一瓶;有事庆祝来一瓶;赶走衰神来一瓶。几年前去日本玩,看着满大街的饮料自动贩卖机,更是如同落入人间天堂,兴奋地把所有之前没见过的品牌、口味统统尝了一遍。纵使闺蜜跟我说,小甜水喝多了会得糖尿病;大夫跟我说,碳酸饮料喝多了缺钙;都未曾减少我对小甜水的热爱,反而还会傲娇的跟人炫耀,“看,我喝这么多小甜水,血糖还是很正常”。
直到上个月,我看了一本书,改变了我的想法。
这本书叫做《我们为什么会发胖》,其中打动我的章节是关于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常说的糖分的消化。
在说糖的消化之前,先来简述下脂肪的消化。脂肪在消化过程中,不会立即被转化为能量,而是会被分解为脂肪酸,储存在脂肪细胞里以备不时之需。
糖的消化,是借助胰岛素分解成葡萄糖的形式,一部分直接被当做能量消耗,一部分剩余葡萄糖会转化为肌糖原或肝糖原储存在肌肉和肝脏中,另一部分剩余葡萄糖会转化为脂肪,存储在脂肪细跑中。
胰岛素的水平,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糖成正比。
正常的消化过程,随着血糖浓度的下降,胰岛素分泌也会随之下降。此时血液中没有足够的葡萄糖作为能量被消耗,身体会释放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转化为能量。
但如果身体摄入过量的糖,上面的这个正常的消化过程会变得不正常。当身体摄入大量的糖分,消化过程需要更多的胰岛素参与。而胰岛素水平过高,会激发脂肪细胞上的一种脂蛋白脂肪酶LPL,遏制肌细胞上的LPL, 削弱另一种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
上面这句话,用大白话翻译就是血糖浓度过高的时候,胰岛素会通过LPL向肝细胞发出信号,阻止身体燃烧脂肪酸,同时在脂肪细胞中启动一项新技能,使之吸收葡萄糖,创造新的脂肪细胞。除此之外,代谢葡萄糖的产物——甘油,也会与脂肪酸结合,形成甘油三酯,储存在脂肪细胞里。甘油三酯结构比脂肪酸大,无法自由穿过脂肪细胞。所以,人在高糖的饮食结构中,会越来越胖,这就是健康的人会发胖的原因。
不想身体囤积过多脂肪,特别是无法被代谢的甘油三酯,就一定要控制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分的摄入。
我那双紧握小甜水的手,嗖的一下,缩了回来。
那么该如何实现低糖的饮食结构呢?我五月份参加了辅导樊登跑步的张展晖教练在十点读书举办的“轻松减肥训练营”,得到了新的启发。
在训练营里,张展晖教练提出211饮食法。即每顿饭要吃两个拳头的蔬菜(绿叶菜,菌类,菜花等);一个拳头的蛋白质(鱼虾,蛋类,瘦肉,贝壳类海鲜,豆制品等);一个拳头的碳水化合物(米面类的主食,土豆、山药、地瓜等根茎类食物)。
训练营里,张展晖教练还教会我一件事,就是看食物的营养元素表。
很多减肥人士,都熟悉这种食物的营养元素表。但我想大部分都跟我一样,都只是关注热量这一条。我以前喝小甜水就是这个思路,500ml可乐的热量约等于215千卡,约等于慢跑三公里的消耗。所以每次我都会安慰自己说感觉罪恶的话,喝完跑个步呗。
那我们再来看一张米饭的营养元素表
看出什么门道没有?100g(二两)的米饭,碳水化合物是25.9克。大家现在翻回上面那张可乐的图。500ml可口可乐,碳水化合物54.0克,两倍于100g米饭。也就是说喝掉一瓶500ml,从碳水化合物含量的角度看,约等于吃了四两还多的米饭。
这种换算不止存在于小甜水和米饭之间。大家可以下载“食物库”app,查询每种食物的营养元素表,以100g米饭的碳水含量为基数,换算一切水果、零食。
我相信每个辛苦减肥的人士,都会掰着手指头去计算主食的摄入量,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也都知道,手抓饼卷土豆丝,配一碗大米粥,是全餐吃了碳水化合物而无他。但是,是不是绝大部分人忽略了水果里的糖分、零食里的糖分、及其他食物里的糖分。
我们辛辛苦苦的计算着卡路里,斤斤计较着主食的摄入量,却忽略了来自其他食品里的糖分。导致血液里的葡萄糖还是过剩,还是需要大量的胰岛素参与消化。大量的胰岛素又继续阻断脂肪代谢,不断创造更多的脂肪细胞承载更多不能被代谢的脂肪酸。吃的很少却依然见不到减肥成效。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以上还没有谈到葡萄糖和身体里的蛋白质发生的糖化反应,这是糖吃多了,皮肤油腻粗糙的原因。
知道了上面这些,有没有发觉把一日三餐当作整体进行饮食规划的重要性?碳水化合物不能只看你一顿饭吃进去多少?还要学会这种主食转换的思路。
你可以不在意脸蛋儿,不在意身材。但只要还关注自己的健康,往后余生,请同我一起只拜父母,不“败高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