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3E女子商学院+曹逸韵

对未来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致多年来再一次写读书笔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听名字就是适合我的一本书。

从2012年加入职场后,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效率高,并也引以为傲。在正向反馈的激励下,这个特点一直保持了下来,并被不断强化。

迫不及待翻开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如饥似渴的开始了阅读。

虽然只有七个习惯,却已经囊括了从个人生活到职场合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做人做事的方法。

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有两点,要事第一和人际关系

要事第一,在我看来对个人提出了两个要素的要求,首先是需要理清哪一个是要事,其次才是时刻提醒自己,将这个事情放在第一位。

我是一个目的性较强的人,就像结构化决策课堂上,老师讲的,决策的其中一个要素是清晰的价值和权衡。当你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你才知道当下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才能找到上述所说的要事!

多年以前,我曾学习过一个类似的模型,将事件划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是紧急、不重要并且不紧急四个大类。当时还身处校园,舒适的学习环境下,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没有强烈的感觉到,去区分属于不同坐标下的事件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也不能体会无法在行动上去区分这些事件,又会带来多大的麻烦。我们也天真的以为,去处理重要而紧急的事情,就是对的

但是今天,当我提笔要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写点什么的时候,要事第一成为迸出我脑海中第一个关键点。

在不算丰富的职场经历中,我深深的感受到,身边的一部分人是能够意识到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但是这个重要又可以被划分为“燃眉之急”和“当务之急”。

所谓燃眉之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

所谓当务之急,是指当前应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一般人往往对燃眉之急立即反应,而对当务之急却不尽然。

对待当务之急,他们被行动力所牵绊,被日常的琐事、被微信消息、被一通电话、一单外卖所羁绊。

这就应证了歌德所说“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

创业者,是应该能够清晰认识到何为要事的一群人,否则创业不可能持续的下去。但是,要做高效能的创业者却还需要更进一步,把精力和事件应用在建立人际关系、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事情上。

按照彼得·德鲁克的观点,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

这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处理重要而紧急的事情,而是去防守,时刻将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放在心上,存储在脑海里,不断去思考它、研究它,直到解决它。

说起来简单,但却是我,或许也是很多创业者刚开始都会面临的一个困境。无人可托付只能事必躬亲,总是在处理重要而紧急的事情,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分得清轻重。倘若不能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培养并授权,自己或许永远都会局限在这一隅,在自己的这个狭小空间里,走不出去。

想想都会觉得后怕。

说到培养并授权,就说到第二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话题,人际关系

当中提到的一个概念是情感账户,这两年我也从其他地方读到过有关于情感账户的内容,并与人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我认为,无论是父母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还是领导与员工的关系,都是在情感账户里面进行存储和支出。

当我想让员工与我目标一致,稳定、努力、为公司好的时候,我一定得想想,我给他什么?收入是一方面,但绝对不是全部!

姗姐的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她说,你要真正的为他们着想,给她对她来说最好的建议,对方是能够感受到的。

我想,这应该就是在她的情感账户里进行储值了吧。那么当有一天,她好到可以为我提供帮助的时候,她也愿意从这个账户里面进行支出。

但往往,我们身边的很多人,打着“感情不可以用金钱去衡量”等等说法的旗号,不去算感情这笔帐。比如,我遇到过一个朋友,多次从我这里占便宜或者寻求帮助,不断从我们过去的情感账户里面支出,却不以互相帮助或者其他的形式进行存储,那十分抱歉,我们的账户余额已经为负了。

困扰我的问题并不是情感账户本身,而是我对待上述这种情况的处理方式。

人际关系当中还有讲到双赢思维,我认为在现代经济活动当中,必须考虑互惠互利,也就是双赢,才能够长久的走下去。但是面对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去拒绝他?

我记得在给3E的报名表中,有一个题目是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当时我写到“自我而自信,却希望能不那么尖锐,学会柔软”。

这就是我的困扰根源。一旦我意识到这个人不懂得情感账户的道理,一味的从当中支出,我会毫不客气、毫不留情的把他拉黑。

但仿佛,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

弱者才会残忍,只有强者懂得温柔——里奥·罗斯金

我相信这句话意思并不是说,强者就是活菩萨,对待恶人也温柔。而是说,强者如何温柔的拒绝不懂得游戏规则的人。

所以,应该怎样训练自己不要过于锋利与尖锐?用更加柔软的态度来处事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3E女子商学院+曹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