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
Delayed Gratification – the Secret to Success?
Delayed gratification means giving up pleasure now to get a greater reward in the future.
We cut down on the junk food today, so we look good at the beach next summer. We save money now, so we can relax in retirement. We all delay gratification to some degree, and it starts at a young age.
In the 1960s, Stanford professor Walter Mischel tested children's ability to delay gratification.
In his experiment, a researcher offered up a simple choice to each child. The child could have one marshmallow now or two marshmallows if the child could hold out for 15 minutes.
延迟满足——成功的秘诀?
延迟的满足意味着放弃现在的快乐而在将来得到更大的回报。
今天我们减少了垃圾食品的摄入量,所以明年夏天我们在海滩上会很好看。我们现在存钱,这样退休后就可以放松了。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延迟了满足感,而满足感是从小开始的。
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米切尔测试了儿童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在他的实验中,一位研究人员为每个孩子提供了一个简单的选择。如果孩子能坚持15分钟,他现在可以吃一个棉花糖或两个棉花糖。
The researcher left the child alone in the room with one marshmallow. The child was filmed with a secret video camera. Most of the children couldn't wait and soon ate the marshmallow.
However, about 30% were able to delay gratification and get the second marshmallow.
Interestingly, the children were tested for the next 30 years, and the ones who could wait for the second marshmallow were more successful later in life.
They got higher test scores in school, and they were much more likely to hit the books in college. They also had lower body fat and made more money as adults. They simply exceeded their peers in many facets of life.
Delayed gratification is a type of self-control. The children in this experiment used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to delay gratification and control themselves.
Some of the kids turn around or cover their eyes so they can't see the marshmallow. Some kick the desk, or sing songs to distract themselves. Others stroke the marshmallow as if it were a doll. These are all techniques to control their focus. They are childish techniques, but they do the trick.
研究人员把孩子一个人留在房间里,手里拿着一个棉花糖。那孩子被秘密摄像机拍了下来。大多数孩子都等不及了,很快就把棉花糖吃了。
然而,约有30%的人能够延迟满足感,得到第二个棉花糖。
有趣的是,这些孩子在接下来的30年里接受了测试,那些能够等待第二个棉花糖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更为成功。
他们在学校的考试成绩更高,在大学里更容易出类拔萃。他们也有较低的身体脂肪和赚更多的钱作为成年人。他们只是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超过了同龄人。
延迟满足是一种自我控制。在这个实验中,孩子们使用了各种技巧来延迟满足感和控制自己。
有些孩子转过身来或者捂住眼睛,这样他们就看不见棉花糖了。有些人踢桌子,或者唱歌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其他人抚摸棉花糖就像它是一个洋娃娃。这些都是控制焦点的技巧。他们是幼稚的技术,但他们做的把戏。
美文阅读
㈠鲁国正卿季孙行父,谥“文”,史称“季文子”。此人非常谨慎,做事三思而后行,大家都佩服他。后来孔子含蓄地批评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如今很少有人认真读古代典籍,以讹传讹的东西特别多。比如这个“三思而后行”,很多人认为是孔子提倡的。其实,恰恰相反:是孔子反对的。
季文子是个“乡愿式”的人物,极世故,极精于算计,算来算去,算到最后,总是为自己打算。岂止是他,任何一个人,祸福利害计较太深,总不能见义勇为。所以,孔子说:“再思,可矣。”想得太多,人便退缩。长此以往,人便委琐。人一委琐,便不足观。
明人李贽倡“童心说”,说人必须保持一颗童心,方为真人。如何是童心?李贽的解释非常精彩:“最初一念之本心”!
为什么是“最初一念”?因为,最初一念的判断,往往是价值判断,是善恶美丑的判断!
比如,看到有人在大街上行窃,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一个犯罪行为,必须制止。
但是,第二、第三反应呢?就很可能是这样:我制止他,我会不会受到伤害?我还是不管了吧?
今人钱穆注《论语》,于此则下注曰:“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做事贵于果断坚决,想得太多了就变成为自己打算了。)“多思转多私”,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很多谨慎人、精于算计者的道德底色,也说出了很多算命打卦之人的真正用心。
孔子为什么反对三思而后行?因为,三思过后,正义往往不行,行的,往往是私利。
㈡在夏威夷海边温暖的中午,戴上面具,咬紧管子,几分钟里就会像鱼一样用嘴呼吸,好像被埋藏在身体深处的某些古老记忆恢复了。然后,下潜到海水里。透过海水的阳光,变成了如森林中穿过树叶与树枝的阳光,是一条条的。海水似乎是可见的空气,具体而又虚无缥缈,波涛像风一样在头顶上掠过。海洋深处是巨大的金色珊瑚丛,我漂浮进去,就像去拜访一座位于焦特布尔的金色城堡,水的浮力令我的身体轻盈得像一朵印度沙漠上的淡云。
用嘴呼吸,很快让我忘记人类在水下窒息的焦虑,获得了一条鱼般的自由,让我意外获得了游戏的快乐。海深处,一队队、一条条游来游去的鱼,倒好像是陆地上飞翔的鸟一样。它们见到我这个庞然大物,总是停下好奇地观察一下,然后飞快躲进珊瑚洞里或者水藻下面。要是我也静止不动,过上一阵,它们便出来看看,看到我,马上又逃回去躲着。原来捉迷藏这游戏不光古老,还是整个世界共通的游戏。
海底的珊瑚就像莱茵河两岸古老的城堡,我像一朵云般漂过,看到自己投在珊瑚丛里白色沙地上的阴影。珊瑚洞穴里,有条细长的蓝色小鱼沉思般地一动不动,波纹在它四周的沙地上投下镜子反光般异常明亮的光线。它就像小时候的我,在母亲家的院子里,正午时分,一片寂静,怎么也睡不着,闭着眼睛,感觉天空上有云拂过。如此舒服和自在。
㈢我很喜欢法国导演侯麦的电影,因为它们温煦、细腻、真诚,光与影都接近自然,却又很美。还有,他总在赞美人们在爱情、友情,以及一切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的聪慧。
比如“人间四季”系列里的《春》。两个姑娘,一个叫珍妮,一个叫娜塔莎,因为偶然的机遇相识。珍妮是哲学老师,娜塔莎正在为父亲交往的年轻女友烦恼,两个女孩一见投缘,迅速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她们促膝长谈,谈论哲学、艺术和生活细节,也讲述、自剖、反省。这些谈话促成了她们对彼此深刻的了解,娜塔莎甚至打算让珍妮进入自己的家庭,来做自己的后妈。故事就是这么简单,却迷人,迷人的是她们在情感世界里表现出的聪慧、节制,以及高度的教养和同理心。
而在很多电影里,你所能看到的,是爱情中的愚蠢。女人愚蠢地牺牲着,男人愚蠢地迷乱着,独占欲得到大篇幅的书写,失控构成了关键的戏剧转折,自我审视从来没有发生过,自我改造遭到无情的嘲笑。愚蠢的激情,处在被歌颂的位置;愚蠢的失控,呈现出一种悲剧性的美感。当然,电影中的愚蠢是虚构的,是戏剧性的来源,但它同样是美的,甚至和侯麦电影里的聪慧一样美。与爱情有关的愚蠢,往往拥有一种特权,会得到善意的解释、精美的包装,以及赞美和效仿。
我们该赞美愚蠢,还是聪慧?是该赞美失控、迷乱、独占欲,还是赞美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较高的心性?显然,后者更让人愉悦,不管是对当事人,还是对旁观者。聪慧程度是爱情的系数,聪慧程度越高,爱情就越饱满和愉悦。就像人字梯,相互支撑,在更高处交会。
只有赞美还不够,最好的赞美,是身体力行。自我审视、自我改造,向着更聪慧的境界进发,与另一个聪慧者会合。
㈣写到韭菜的诗浩如烟海,最让人感怀的是那首《赠卫八处士》。在微信时代,我们很少有“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机会了,但这几年参加同学会,也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然而杜甫这首诗,最让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久别重逢的温暖。
二十年前,我参加过一次人类学系的短期活动,把吾乡乡下的某个村庄作为田野考察点,住了一个月。那时我还是个学生。毕业后卷入恋爱、结婚、生子以及家母病故的人生洪流,匆促不问前尘。前年春天,我突然想到那个村子,莫名地想再去一次,尽管也没想明白,去了要干什么。
总之就去了。仍住在当年寄住的大叔大婶家,故人相见,倒也说不上多激动,只是反复地确认着,村子里哪一个老人在哪一年去世了,果然真的是“访旧半为鬼”了。
那也是晚上,大婶从地里摘了芹菜,煮了两碗粥,吾乡有吃夜粥的习惯,在待客之道里,一碗夜粥,象征着柔情的体贴。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我住了两个星期,尽管无所事事也不想太快离开。因为感到了深沉的依恋。一般而言,乡村的发展比城里大概慢了十年,所以村子里仍保留着很多我童年的记忆。村子里的女人忙碌的很多日常事务,就是多年以前,我的祖母和母亲每天的生活内容。
这些是在城里很少见到的情景和感受到的气氛。吾乡那些奇妙的风物,在日新月异的城市生活中被淘汰、被更换;那些落伍的风俗被简化,热闹而亲密的大家族生活被分解。在城里,已经很难体会到儿时有序而繁密的生活细节,而在乡村,它们重现了。
所以,在夜晚,当主人用一碗夜粥招待我,放的虽然不是春韭,但粥的蒸汽与当年杜甫那碗黄粱的蒸汽,大概是同一种蒸汽。浮现在我眼前的,是几十年如幻影般的前尘往事。在《赠卫八处士》中,杜甫感怀的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他们处于“见面难”的古代,而我在通信方便的现代,也感到了同一种离散,尘世间无所不在的离散。
时光洪流下谁都逃不过的离散。
这样的两个夜晚是相似的,为这样的夜晚,我也写下我的诗句,这就是我全力以赴的人间:这些年来少有过的温馨夜晚。邻居过来诉说猪圈的修缮及其暧昧的所有权。
她们从猪圈讲到柑树虫害再讲到遭遇的不公,最后落实到对命运的安顺,她们迟迟不愿离席,这流连让我满喉泪意。我知道这人间亲切热闹,我们以前的时光都是虚度。
可是这样的时刻我拿它何用?在我心里巨大的爱,像骆驼穿过了针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