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从昨日日计划的检视结果来看,我发现几个可以改进的地方:
1)what写得不够清晰。一是动词,往往是由多个行动组成,在How没有写明清楚;二是量化行动,仅仅写出了百分数,但百分数对应多少数值,没有明确;
2)when与how much的时间不匹配。When是安排什么时候做,而how much则是预估花费多少时间,今日日计划中的when所计划的时间,就远远小于how much,这明显不合理的;
3)what中一般由动宾短语来表示要做什么事,而宾语应该只包含一件事,而且这件事是唯一一件事的,不是由几件事构成的。比如说,整理年会员分享稿,就要提出:我要整理谁的,TA的分享稿已经整理到什么程度,接下来的步骤是什么。这其实对应的,就是行动的分解。
我时常会低估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很大程度上是我没有写清楚,要完成这项任务,到底分为几步,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I:这个发现很好,不过你要怎样落实到行动上呢?
W:昨天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假如我有聘请一个教我做日计划的教练,那么TA会做些什么呢?
我认为TA会做两件事:告诉我做得到不到位,哪个地方不到位应该怎么调整。这其实就是我们昨天所说的“训练反馈”。
但如果我没有教练,那么这些反馈应该如何建立呢?
刚好我最近在看《刻意练习》,里面就提到富兰克林练习写作的方法。他首先把一篇优秀的文章,写成诗句,迫使他想出大量其他不同的词语。其次,在把这些诗句改写成散文。第三,他把每个句子拆解详细,每个句子对应几个关键词,然后他把这些词语打乱,自己重新排列,写出一篇文章。最后,再跟原文进行对比,纠正做得不好的地方,从错误中学习。
在这个方法中,文章其实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教练”,只不过他不会说话而已。而富兰克林做的一系列训练,其实都是在模仿这篇文章,目的就是让自己写出这样优秀的文章。只不过他把每一项拆开进行训练而已。而最终的反馈就来自于模仿的相似度,然后从中思考可以改进的空间。
I:那么,富兰克林学写文章的方法,对你有了什么启发?
W:有两点:
1)我需要寻找一个模仿对象,或是一个老师。这个老师不需要非常厉害,比如像翔哥、史蒂芬·科维这样的人,因为他们超出我的水平太多了,他们的方法好用,但未必适合现阶段的我。我需要找的是,比我高出1-2个Level的人。
2)模仿对方的方法。模仿对方,其实就是在模仿对方的方法。如果我是从书中找方法,所能找到的是他好几年前用的方法,而不是现在用的。但这不要紧,只要适合现阶段的自己就行。
I:但是你为什么要找老师呢?之前做得不好吗?
W:其实像现在这样摸索,也未尝不可以。只是我之前隐隐觉得,我所投入的成本跟所能获得的收益相匹配吗?如果按照原先的方式,我能创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但在这个问题上,前人已经探索很多方法了,我为什么不在他们的基础上,去思考如何根据自身情况使用呢?
之前我一直觉得找老师,找信息很麻烦,觉得花了很久的时间,也未必能找到,还不如一开始就直接开始干。我会产生这种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没有掌握好收集信息的方法,即我的方法是低效的。
I:那么你要找什么样的老师呢?
W:之前我认为,翔哥是最适合的人选,但我现在越来越发现,翔哥成长的速度远超出我的想象。现在他所提供的方法,他所处的状态,已经超出我至少5个Level。这时候我去模仿他现在的方法,未必是合适的。相反,去重听翔哥去年的音频,或是看之前他写的文章,或许能找到适合我的。
或者,我可以找其他时间管理的老师,比如草莓老师、纪田老师。他们也写过这方面的书籍,我可以参考。
而如果由此再进一步思考,我是否能找到更多的老师呢?这时候是不是就成了主题阅读?然后从纵向来看,史蒂芬·科维是时间管理的鼻祖,那本《搞定》就像是时间管理的圣经,给你一个大方向。而下面就是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老师,然后分别对应你需要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再从横向来看,针对同一个问题,不同老师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你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操作。
I:但是你愿意去做吗?
W:不愿意,因为我觉得不值得,就好像杀鸡用牛刀一样。我觉得用主题阅读改善日计划,有点不太合适。我更倾向于使用快速迭代的方式,行动—调整—行动---调整,去完善日计划。
I:那么你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W:写出日计划的checklist,通过这个告诉我:我要做到什么程度,我是否已经做到。
I:那么这个checklist要怎么写?
W:当然是自己写咯,这是我目前能想到的。然后遇到不清楚的,再去翻看之前时间管理的书籍,或是询问类似翔哥对这方面在行的人。
I:那你现在开始行动了吗?
W:昨天写了第一部分,如何写要事,今天再写出待办事项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