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与中东

“美国发射了八颗导弹,其中一颗是真的,但是要把全部都拦截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这段话大概是这样的,当时是2003年。话里的内容是关于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冲突,我只有八岁,在旁边静静听着。

父亲和几个朋友随意坐在客厅的圆凳上,没有特殊的队形,谈着摸不着边的中东战场。时不时涉及到战机——当年我还是知道这是飞机的一种、导弹、防弹系统等专业名词,很多我并不真正理解其含义及威力,只大概觉得导弹应该是像一个长方体前端又是半圆形的一个像可乐瓶状的东西,由美国发射到伊拉克,而伊拉克必须在导弹落地前拦截住导弹。而伊拉克又是什么地方呢?这我不太清楚,只知道它位于中东。

……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是《追风筝的人》里,哈桑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后来,“我”前往美国,哈桑死于阿富汗。

这是我高中时读的一本美国畅销小说,作者是阿富汗人,而阿富汗——也位于中东。这是时隔多年,我又一次较直接地接触到关于中东的只言片语。

这次,我知道,中东有个叫阿富汗的国家,很贫穷,战乱不断。一家人,可能健全哥哥出个门回来便没了手或脚,甚至,刚刚还在笑着的人,下一秒就支离破碎在眼前。在那里,人们习惯了忍饥受冻,习惯了受伤流血,习惯了生离死别。习惯,在这一刻让我感到可怕。

是什么样的绝望,能把人对生活中美好的希望磨灭的一丝不剩;面对一切不幸,平静到习以为常?

是因为这一片土地承载不了他们的悲伤吗?所以,他们才不停下来去悲伤吗?

……

“他说他命大,运气好。26岁他已打了7年的仗,父母和4个兄弟姐妹都生活在塔吉斯坦首都杜尚别。”

这是《亲历阿富汗前线》一书里一位阿富汗士兵的话。这本书,是大学期间我于学校图书馆借阅的,2003年出版,讲述的是关于911事件后的阿富汗战线。

……

2003年,我第一次知道中东这个地方,那里在打战,是课本里描述的可怕的有战争的地方,而人们追求的是和平,为此,当年的我一直为此矛盾感到困惑。

期间,我高中时代,又于小说《追风筝的人》触到阿富汗,位于中东,也是一个处于战乱的国家。这时,我已经知道了地球有很多板块,每个板块上有不同的国家,各个国家之间有利益冲突,国家内部不同政权也有利益冲突,所以,有矛盾,就有战争,好像理所当然。

但是,还是会觉得不公平,哈桑——还年纪轻轻,却不明不白死于街头,被迫留下了未成年的儿子无依无靠。

后来,大学,我主动借阅了《亲历阿富汗前线》,想一探究竟,那里的局势,却发现,那是巧合的出版于2003年的书。

2003像一个圆环,把我圈在了中东的战乱中,我总是不住地想象着那里的境况、那里的人们。我也不是什么多愁善感,或感时伤秋。

只是,可能小时候被父亲和他朋友们不经意间在我心里播下的中东的种子,在不知道不觉间,自己生了根发了芽。就如同战争,好像在中东生了根发了芽一样。

这个中东的战争不连根拔起,我对中东的关注应该也是断不了的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03与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