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意义之迷思|猫歪先生「思考的日常」

活着的意义之迷思|猫歪先生「思考的日常」_第1张图片

于所谓的“意义学”有两本重要的著作,其一是意义学开山鼻祖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其二是他的学生亚历克斯·佩塔克斯的《思维的囚徒》。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思想核心,大致有两点:一是,无论你身处在何种境地/绝境,依然可以选择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应对,赋予你生命以意义(简言之:你的生命一定是具有意义的,只要你愿意去寻找);二是,生命的意义不能创造,只能寻找。关于如何寻找,书中并没有涉及。

然而,弗兰克尔的学生继承了他的衣钵。佩塔克斯在《思维的囚徒》里总结出了七个寻找意义的实操方法。它们是:自由地选择你的态度;实现有意义的目标;发现生命瞬间的意义;千万不要违心做事;从远处审视自己;改变你的关注焦点;要敢于超越自己。

好,这两本书先说到这儿。

为了继续下面的思考,也为了避免误解,我需要先澄清的是,以上两本书都是很好的书籍,相信给很多人也带来了帮助和启发。它们的价值毋庸置疑。

我最近在读罗伯特·纳伯格的《缺爱》这本书的时候,被什么东西突然“击中”,那一刹那的感觉十分奇妙。其实本书英文名叫《Exister》,即“存在者”。作者认为“找到意义”是一个结果而非原因。他认为,

“当一个人拥有存在感时,生命的意义自然会显现。不是意义赋予存在感,而是感觉到存在这一事实让人觉得存在是有意义的。”

意思是,一个人在面对“如何找到意义”的时候,首先要面对的是“自我存在感”的问题。这种逻辑即是:存在感在先,意义其次。

我立即被这种观点所俘获。因为这种逻辑显然是合理的。假设一个人自我存在感是虚无的,试问哪来的活着的意义的呢?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连自己是否是“存在着”的这一事实都无法感知到,那么活着的意义要从何谈起呢?

***

最近,心中有一股很强烈的感受升起。我发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人类的一切问题、个人的一切问题、所有信息知识和智慧,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归根结蒂,最终都会(且只会)追溯到一个源头。这个源头,即是——你自己

世界就像是一面“镜子”,而你就是看着镜中影像的那双“眼睛”。一切都是你自身的反映,且惟有你可以反映出它们来。

归根结蒂,任何问题的背后的终极问题只有一个,就是那个亘古不变的“你是谁”的问题,无一幸免。假如你愿意花时间去体会、去细想的话,我相信你会同意我。

一切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你自身,无一例外。而问题的答案,亦须首先从你自身上寻找。你自身是唯一的钥匙,同时也是那扇门。

“我存在,所以我活着;我存在,所谓的意义才会显现。”

找到自我存在感、活出自我,是我们一辈子的功课,也是“头号”功课。因为,如果你不把它当回事,那么其他的努力也只是“无用功”,你的一生也只是荒废、暗淡的一生。但我相信,只要你认真的对待它,你的所有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生命的精彩在于活出你自己、生命的火花在于迸发你自己。”

***

意义是否真的很重要?有了意义才是活着的证据?有了意义才是一个快乐的人生?

当下我的感受是:未必非得如此。

就像前面说的,我们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你自己。你自己才是那个No.1问题的源头。如果我们有了自我、有了存在感,那么有没有所谓的意义是否真的重要?我们是否要用“意义”来证明我们是否活着?是否快乐的活着,与有了意义是否密切相关?

我不知道你心里是怎么觉得的。或许你已有了答案。

我想说的是,不管那个所谓的“意义”是个什么,它一定是个“什么”,姑且称它为“某物”吧,或something。所以,这个“某物”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我自身”之外的某个东西。不是吗?

如果按照佛教的说法,执着于(外部的)“某物”即是一种“我执”。所以,既然它不是你自己,那么为何要执着于它呢?

所以,说到这里你便能明白,我不是一个相信人生意义的人。但我相信自我发展、轮回、爱和生命本身。

***

最后,以法顶禅师的一段箴言结束今天的分享——

“我是谁?”要常常自问,我究竟是谁?一直问到看见自心为止。不要只是随口问问,要用内心的声音,恳切地对内心的耳朵问。答案就在问题之中,但不问就得不到答案。反复地问:“我是谁?”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的意义之迷思|猫歪先生「思考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