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针

手针


手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手针技术是指针刺手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该技术的产生,是以生物全息理论为基础,即把内部脏腑组织器官缩影投射于手部特定区域,通过刺激相应反应区,达到调整脏腑、治病防病的目的。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各类急性痛症(如急性腰扭伤、头痛、胃痛、痛经、坐骨神经痛等),对产后缺乳、小儿遗尿、支气管炎、哮喘、心律失常、皮肤瘙痒症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手针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针具

以直径为0.35mm、长15~25mm的毫针为主。

(二)选穴方法

  1.手针的基本全息图象

手针的全息图象框架以手象针为代表认为,手上有数个不同的人形穴区图,这些穴区图符合生物全息律的特点,临床常用的是手纵向排列的全息象和横向排列的全息象。

纵向排列的全息象:就象一个俯卧的人形。中指为头项,示指、环指为上肢,拇指、小指为下肢,第三掌骨为脊柱。其余的身体器官依次排列。人体阳面的组织器官,在方氏手象针里称之为手伏象。同理,人体阴面的组织器官称为手伏脏。


手针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横象的全息象:把手示指、小指向前伸出。拇指、中指、环指缩起,可以又得到一个“全息人象”的雏形:桡骨小头及第一掌骨为头项,示指为上肢,小指为下肢,掌面及掌背即分别为躯干的内、外侧。其外侧称为横伏象,其内侧称为横伏脏。


手针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主要的刺激区

(1)咳喘点:位于手掌面,示指掌指关节尺侧处。

(2)夜尿点:位于掌面小指第二关节横纹中点处。

(3)心点:位于掌面二、三掌骨之间掌横纹之上。

(4)胃肠点:位于劳宫穴与大陵穴连线之中点处。

(5)止痒点:位于手掌尺侧,距腕横纹尺侧缘1寸,赤白肉际处。

(6)肺点:位于掌面,小指第1、2指骨间横纹中点。

(7)坐骨神经点:位于第四、五指掌关节间,近第四指掌关节处。

(8)睡眠点:手背,在合谷穴与三间穴连线的中点处。

(9)腰腿点:手背第二指伸肌腱桡侧及第四指伸肌腱尺侧,距腕横纹远心瑞1寸5分处。

(10)肩点:在手背部,位于第二掌骨远心端与示指指骨近心端,每侧共2穴。

(11)头顶点:位于中指第一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12)会阴点:位于小指第一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13)后头点(又称扁桃腺):位于小指第一指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

(14)足跟点:位于胃肠点(劳宫穴与大陵穴连线之中点处)与大陵穴连线之中点处。

(15)前头点:位于示指第一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3.手针取穴、配方

手针取穴主要有4种方法。

(1)按部取穴:即按疾病所在部位或脏器取相应的手穴。如眼病取眼点,肩痛取肩点,腰扭伤取腰腿点等。

(2)对应取穴:针对某些症状选取相应的手穴,如咳嗽、哮喘选咳喘点,小儿夜尿选夜尿点等。

(3)据中医理论取穴:即依据传统的脏腑经络学说选穴,如失眠取心点,因心主神明;泌尿生殖病取足跟点等。

(4)综合取穴:即将多种取穴法所选之穴,结合运用。如皮肤瘙痒症,可按症状取止痒点;按中医理论“肺主皮毛”取肺点,组合成方。

一般而言,手针技术取穴配方宜精,选用1~3穴为宜。本技术以同侧取穴为主,即左侧有病,取左侧穴位;右侧有病,取右侧穴位;两侧有病或内脏病可取两侧穴位。

(三)基本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一般进针法:令患者手呈自然弯曲位,术者手持毫针,针尖紧靠骨膜外面而垂直于掌面,直刺入穴位,以不刺入骨膜为准,深度2~5mm为宜。此法适用于多数手穴。

(2)特殊进针法:此法据穴位不同而有所差别。腰腿点针刺时,要求患者略握拳,腕关节呈背屈位。针身应与皮肤表面成45°角,针尖略向掌心,从伸指肌腱与掌骨之间刺入,深约10mm为宜。另如针坐骨神经点,先直刺,深约5mm,以刺至骨膜为度(针尖有明显抵触,患者自觉针感强烈),得气后,留针1~3秒钟,再提针斜刺向上刺至骨膜。

2.行针法

一般采用小幅度捻转之法。如治疗疼痛性病症时,则须用较大幅度捻转结合提插的强刺激手法,持续运针2~3分钟,并嘱患者尽量活动病痛处或做局部按摩;痛止后,尚须继续行针1~3分钟。

3.留针时间

手针技术的留针时间为5~15分钟,疼痛性疾患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些疾病则可采取间断留针法,如以睡眠点治失眠时,可先直刺15mm,捻转2分钟,留针2分钟,再捻转2分钟后留针。

4.疗程

手针技术治疗急性病可每日1~2次,不计疗程;慢性病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二、常见疾病的手针治疗技术

(一)急性腰扭伤

表现为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患者多为青壮年,有腰部扭伤史。本病多为局部皮肉筋脉受损,以致经络不通,经气运行受阻,瘀血壅滞局部而致疼痛。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舒筋通络止痛。

【操作步骤】选取同侧的腰腿点进针。选用25mm毫针,使针身与皮肤表面成45°角,针尖斜向掌心,从伸指肌腱与掌骨之间刺入,深约10mm。以该穴位有酸胀感为度。也可以针后令患者扭动腰部,以助针效,留针15分钟。每日治疗1次。

(二)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本病以肩周疼痛,伴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疼痛多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查体见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本病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常因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舒筋活络,通痹止痛。

【操作步骤】以同侧肩点(即手伏象的肩部)取穴为主,以15mm毫针直刺,深度10mm,留针15分钟。每周治疗3次,2周为一疗程。

(三)头风(原发性头痛)

本病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由各种外感及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经络不通或脑窍失养所致。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解痉通络,祛风止痛。

【操作步骤】取15mm毫针,于手伏象头顶相应部位直刺,深度10mm。气虚则可加针直刺横伏象头顶部位,留针15分钟。每周治疗3次,2周为一疗程。

(四)痛经(原发性痛经)

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前、后发生在下腹部的疼痛及不适,以致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的病症。本病多由情志不调,气滞血瘀;或外感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胞宫失养所致。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理气活血止痛。

【操作步骤】以会阴点为主穴,后头点,足跟点为配穴。皆取15mm毫针直刺,深度以5mm左右为宜。会阴点、后头点可深及骨膜。此时针下当有抵抗感,足跟点则应避开骨膜及血管,留针15分钟。每周治疗3次,1月为一疗程。

(五)不寐(原发性失眠)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见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实而易醒,或早醒,甚则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症。本病多因情志不遂或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心火独炽;或宿食停滞,胃不和则卧不安。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本技术适用于该疾病的各种证型。

【治则治法】安神助眠。

【操作步骤】以睡眠点为主穴,前头点、后头点为配穴。皆取15mm毫针直刺,深度以10mm为宜。留针15分钟,每周3次,1月为一疗程。必要时可以配合体针以增强疗效。

三、禁忌症

1.局部皮肤破溃、感染者。

2.精神紧张、疲劳、虚弱者。

3.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

4.孕妇。

四、注意事项

1.手针技术针感较体针为强,治疗前宜向患者充分解释,以避免发生晕针。

2.针刺手穴,特别是沿骨膜斜刺时易损伤骨膜,故应注意手法轻柔。

3.严格消毒,防止发生感染。

4.手部血管较为丰富,针刺时手法宜轻柔,避免引起手掌部血肿。

你可能感兴趣的:(手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