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学习7 - 假如我是滴滴产品

写于2018-4-2

今天小明滴滴叫车,在车上跟司机聊了下,司机端被扣取20%佣金,搞优享的车,还要交几千块的押金。

最近滴滴一直备受攻击,遭遇美团和高德直面攻击。今天又弄出丑闻,流年不利呀。

首先,滴滴模式搞共享经济。

供应端是滴滴司机,是细小的颗粒,不像传统的企业门店的tob服务。企业的转移成本高,比较涉及人员多。

但司机这种tob的供应端的转移成本,高吗?

- 独家平台吗?只要平台的单多,他就可以继续,除非他没得选。

- 市场教育已经成熟。司机已经被市场教育得足够了,美团切入免去教育成本了。

- 搭乘模式。顺风车、快车、出租车、企业滴滴,这几个模式产品弄得挺好的。但标准化的产品出来,壁垒貌似并不大。

- 投入产出比。司机最终衡量的还是自己的投入产出比,我一天作死做活几十单才赚几百元,另一个平台有补贴,收入高。市场均衡机制会让司机流向收入高的平台。

所以,转移成本不高呀。有另外的平台可以选择,司机随时可以切换呀,同时用两个App接客。

需求端呢?

- 用户粘度。供给端的好,差别不大,不像餐饮口味那样,你最终可选择餐饮店回味。滴滴又没有建立会员体系,几年老用户和新用户没啥区别,好歹给个钻石级别会员呀。

- 成本。平台筛选机制下,最终比拼的是价格和服务。服务在市场教育多年之后,服务质量提高了到差不多的情况下,价格优势凸显。用户对钱最敏感了。

对于滴滴来说,所谓的壁垒,也就是资本壁垒。而如今,资本壁垒貌似并不高。

反正美团我烧一块钱,你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要烧两块钱呢。

所以我看到有人在讲,滴滴司机不可控,用户不可控,那就控制车吧,去造车吧。

用互联网连接司机和用户,顺便也用车去连接两者吧。

所以假如我是滴滴产品经理,我会睡不着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学习7 - 假如我是滴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