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最好在婴儿和儿童时期发展和促进他们的社会情感,因为他们这时最无助,而且成长缓慢。”强调孩子的社会情感需要在很小的时候就培养。
这似乎没什么问题。但与此同时,大家又不由自主的讨论了“什么是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本书开篇提到的一个概念。第一章引言中是这样说的:“社会情感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严重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社会情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个体心理学就是围绕社会情感的根本原则来发展相应的教育方法。孩子的家长和教育者不应该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紧密联系。因为若是这样,孩子势必不能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从这段话中前半部分主要强调了社会情感的重要性,后两句才对“社会情感”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容上的界定,也就是积极引导孩子与母亲之外的更多的人建立联系。这几乎也没说什么。
我们可以结合这个词组本身的意思简单的界定一下,所谓的社会情感就是亲近社会并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自己的情感。
这几乎是大部分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核心内容,如果具体到行为上,就是善于与人打交道,做事顺应社会潮流,不要特立独行等。
有位爸爸在讨论中说,有的孩子就是喜欢自己独处,也不喜欢结交朋友,但觉得也挺好的啊?
确实有这样的孩子,成人当中也有这样的人,人家也不违反社会规则,安静的生活,也没啥问题。这是人的个性问题,没必要非得有较强的社会情感吧?
另外,还有一些貌似反社会的人,比如基尔凯郭尔,尼采等,他们的思想与当时社会的思想不一致,但他们却是引领人类向更高发展的大思想家。
可见,简单的说一个孩子是否有必要的社会情感似乎不是核心问题。如果非得用社会情感这个词语的话,只要不反社会,就是有社会情感。
但现实中确实有孩子不遵守规则啊?
不遵守社会规则的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是自卑而自大,可能是安全感不足而外倾等,与是否合乎社会情感不是必然关联的。
有家长指出,孩子就生活在社会中,即使在家也是一个小集体,必然就会遇到社会规则问题,这是孩子成长的应有之义,还需要专门强调什么社会情感吗?
这毫无疑问是有道理的。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是人的应有之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人的内蕴标准。虽然现实中有违反者,我们先外化这一规则,提醒孩子们注意,必要的引导,必要的监督,必要的惩罚(违反者要付出代价,不同年龄和不同特质的孩子惩罚的形式与标准也不同),即可解决。当然,惩罚已经不是最佳的教育形式了,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把孩子引向更高的目标是更积极的教育,也是最好的防止违反规则的策略。
社会情感,应该说是阿德勒没有使用好的一个概念,他不但没有详细的解释,还把社会情感错误的当成了行为问题的原因,其实是心理发展出现错误的结果。
如果正面肯定社会情感的价值,该如何培养这种情感呢?灌输集体主义?灌输助人为乐?灌输团结协作?这在道德建设上肯定效果不好。怎么办才更有效呢?可以再看70页中的文字:
“儿童需要父母保护的时间要远远长于其他任何生物,这是因为他们这是因为他们身体器官的发育要依赖于父母的保护。如果儿童没有这样的保护,人类就会灭绝。我们可以把儿童身体上的脆弱期,视为把教育和情感联系起来的时刻。由于儿童身体的不成熟,教育是异常必要的,教育的目的产生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只有通过群体才能克服儿童的不成熟。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会性的。”
进一步解释就是,只有让儿童经历被亲切关怀,才能使之理解关怀的价值;只有经历被众人爱,才能在长大后爱众人。这样才能树立必要的社会情感。
由此想到雅斯贝斯的那句名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能用必要的爱让孩子理解社会情感的重要性,而不能生硬的灌输要朝向社会情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共读笔记之十一)
�_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