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湾The Pirate Bay:一场互联网技术下没有硝烟的战争
写在前面:
开学啦,返校啦!祝大家新的一年,工作顺顺利利,家庭幸福美满!
正文:
假期的时候,闲来无事,看了几部纪录片,其中《现实生活中的海盗湾》(TPB AFK: The Pirate Bay Away from Keyboard),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新技术的兴起和使用这项技术的工程师,以及相应法律法规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没有人不喜欢免费的午餐,海盗湾恰好满足了大部分人"白嫖"的心理。
海盗湾The Pirate Bay,是21世纪初全球上最大的文件分享网站,这里的“文件”包括各种电影、歌曲、应用程序、游戏和书籍等。
因为一直被起诉,它曾屡次更名,至于为什么它曾经使用北京湾这个名字,这就要从08年的北京奥运会说起了,简单地讲国际奥委因为奥运会视频版权问题向瑞典政府抱怨海盗湾的所作所为,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海盗湾就更名为北京湾了(海盗湾是瑞典网站)。
从上面这件事大家也能猜出来,这样一个网站最后面临的结果是怎样的。
海盗湾引发了关于文件共享、著作权和公民自由等法律的争议和讨论,同时海盗湾逐渐成为了反对既定知识产权法律和反著作权运动核心人物的政治举措的平台。该网站面临多次关闭和域名缉获,转而使用一系列新网址继续运营。
2009年4月,该网站的创始人(彼得·桑迪,弗雷德里克·内杰和哥特弗里德·斯瓦托姆)在瑞典的海盗湾审判中因涉嫌侵犯著作权而被罚款并判处一年有期徒刑。
这个纪录片就是法庭诉讼的实录。其中有很多的对话,都引人深思,都会让人重新审视人与技术之间复杂难辨的关系。
虽然历史证明,这几个创始人属于违法犯罪,但有时又会觉得他们很可怜,特别是他们以为自己会胜诉,认为自己在维护互联网自由、别人都会帮助自己时,得到的确是自己被判有罪的消息。
那一刻,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普通人的渺小,技术人员的无奈,和现实的残酷。
为什么能如此感同身受,可能因为他们和我们有着一个同样的身份——程序员(或者工程师,或者工程技术人员)。
开端
最先对海盗湾发起攻势的好莱坞等电影制片公司(华纳、哥伦比亚、福克斯和米高梅)。
庭审上,当起诉方问:你为什么会加入海盗湾?
答:因为对IT感兴趣,对这种技术性工作很痴迷,海盗湾对我来说是一项挑战,要维护这么大一个网络服务器,并且接触到了我个人能力无法负担的电脑设备。
问:听说你在电脑方面很有天赋,能具体展示一下这种能力吗?
答:只能说是有一些天赋。
问:哪一些?和其他人相比吗?可以具体说明。
答:我不认为这里是展示我简历(能力)的好地方,我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问:你们经常见面吗?在IRL?(这里IRL是in real life,意思是在现实生活里,当时大多人都认为网络世界是虚假的)。
答:我们不这样说,我们说AFK(away from keyboard远离键盘,他们认为网络世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并把现实生活称为远离键盘的时候)。
(这时陪审团和下面一片笑声。)
其实从上面三段对话就可以看出,在当时网络从业人员所面临的各种误解。
这是一个象征性的场景,新世纪的互联网英雄,一头撞进了严肃刻板、边界确定的司法世界。二者之间开始了一场充满错位感的对话,在这些对话的缝隙中,一个时代的巨变展露无遗。
庭审期间,起诉方甚至不相信,他们维护网站只靠几个人,并且就在一个网上聊天室里。以致他们不停地追问,办公地点在哪里?有多少人?
当时的法官也分不清字节(byte)和比特(BIT,Binary digit)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核心争端
海盗湾立场:网站只是一张白纸,一切内容都是由用户上传和下载,我们只是提供一种服务,一种交流的服务。我们不关心什么意识形态、版权、政治,我们只是在享受管理这么一个网站的乐趣。
起诉方立场:你们侵犯了作品版权,并通过网站广告获利。
有没有觉得这场景是多么的相似,与谷歌在为YouTube辩护时的论调几乎一样,当时的雅虎和谷歌,在版权这方面的事可并不算少。
战争还在继续或者早已结束
海盗湾的诞生始终逃不过法律的制裁,许多国家对海盗湾创办人发起了诉讼,创办者也以多种罪名被逮捕入狱,连域名Piratebay.org都被卖了。
网站的管理人员一代接一代,层出不穷。至今15年的时间里,海盗湾经历了数次关闭又多次“死灰复燃”,也让人不得不感叹其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甚至瑞典还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党派:海盗党。
而且现在海盗湾也有了正版板块,下载也是要钱的。
结尾
抛却对技术的思考,打击盗版是必须严格执行下去的,但之后呢?版权保护会不会成版权巨头们的垄断武器?
版权保护势必要贯彻到底,但是我们也由衷的希望,它能够逐渐完善,照顾到每一个人的利益需求,否则的话,盗版将无处不在。